樂清市疫情防控三色分類管控村(社區)名單
在這場戰「疫」中,
他們的職責不是搶救已經感染的病人,
而是爭分奪秒地讓更多健康人避免感染,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裡,
他們在打一場特殊的戰役,
他們是——
疾控防疫人員,
控制傳染源、
切斷傳播途徑、
保護易感人群,
是他們熟練的鬥爭技巧。
從事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的疾控人,就像前沿陣地上的「偵察兵」,他們必須儘快摸清敵情,及時為「指揮部」提供情報。
細緻入微切斷傳播途徑
1月23日,B發熱就診,醫院及時上報,市疾控中心核酸檢測後,當晚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期間,市疾控中心流調組的工作人員及時趕到醫院,與B開展談話,尋找密切接觸者,提出處理建議,形成流調報告。
經追查,B發病前3天,1月20日曾到A家吃喬遷宴,與同聚餐的A、C、D、E、F有過密切接觸;1月21日到朋友G家聚餐,共同聚餐的有10人;剩下的時間,均與家人待在一處。
但B沒有武漢旅居史,那麼他是如何感染的?工作人員還要繼續調查B發病14天前的行蹤,追溯感染來源。工作人員立即將信息反饋給密切接觸者管理組,確定密切接觸人員並上報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推送到相關鄉鎮街和醫療機構,第一時間採取隔離或相關醫學措施控制疫情。同時在進行的還有與確診患者所屬的鄉鎮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公安部門取得聯繫,繼續排摸有可能遺漏的密切接觸者。
「這是一次算比較順利的調查。」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科科長丁朝勇介紹,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學調查組和密切接觸者管理組共有30多人,由於人手緊缺,溫州市疾控中心前來支援、也抽調了鄉鎮街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接到報告後,他們隨即趕赴醫院,穿戴好N95口罩、護目鏡、一次性隔離衣、一次性乳膠手套等防護用品,開展調查。流調過程中除了專業角度的調查外,還要適時對流調對象進行心理疏導,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引導他們回憶自己發病前後的活動軌跡,確保流調完整準確。
遇上配合的還好,若遇上有所隱瞞配合不順利的,那麼工作量就要加倍。公安大數據、路面監控、親戚朋友、同村鄰居……將所有能利用的渠道和可得知確診患者活動軌跡的知情人找出來。這些工作越快越好,越細緻越有利,疾控人員與時間賽跑,每天凌晨兩三時,辦公室的燈都敞亮著,流調組和密接組的人員,尋找密切接觸者、追溯感染來源,他們仿佛這場戰「疫」中的隱形人,抓出鬥爭中任何一個可疑的人員,切斷傳播途徑。
不舍晝夜檢測標本
上午8時不到,疾控中心微生物檢測科內,檢測人員已經在為進入檢驗室做防護準備。很快,標本被工作人員提進來,經過信息核對後,這批標本首先被送入儀器中滅活,滅活需要半小時以上,能夠消滅病毒的活性,防止樣品對人的二次感染。滅活之後,工作人員對樣品進行吸樣、病毒核酸提取、試劑體系製作等處理,再上PCR儀核酸檢測。檢測結束,還需結果分析和報告、實驗室消毒整理,一輪需要4-6小時。
「穿上防護服後便不能喝水、上廁所,時間一長,人會感覺憋悶、頭暈、噁心,只有在上PCR儀核酸檢測這小段時間內,工作人員可出來休息一會兒,核酸檢測結束,繼續工作。」微生物檢測科科長蔡懷遠在電話那頭說起話來時,嗓子已經沙啞,他所帶領的檢測組共有成員10人,1月19日到現在一直堅守在崗位上。還在休產假的臧慧靜,在接到疫情響應後,沒有半點猶豫提前結束假期,主動請纓投入到防控疫情中。
1月22日樂清市疾控中心出具了第一份樣本檢測報告,這是我省抗擊疫情中,在各縣區疾控層面中出具的最早最快的一份檢測報告。對檢測人員而言,面對每份標本時,都可能是跟「新冠病毒」的一次近距離接觸。檢測組工作人員每日工作接近18小時,通宵達旦也已習以為常。提起最早的下班時間,蔡懷遠想了一會兒說:「應該是凌晨一兩點吧。」
樂清日報全媒體記者從市疾控中心了解到,在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戰鬥中,控制疫情的幾個關鍵環節中,醫院是治癒存量,而疾控是控制增量。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管理、汙染環境消毒、實驗室檢測……與醫護人員相比,他們更多的時候是在背後默默工作,但與病毒的戰役從未停歇,疾控人員在用自己熟練的鬥爭技巧,在隔離衣下負重工作,連續作戰,為人民群眾拉起了一張安全網。
向這群最美的「逆行者」致敬
我們堅信——
一定能打贏這場戰「疫」!
樂清,加油!
來源:樂清日報(中國樂清網)全媒體記者 鄭露露 通訊員 蔣曙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