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在中國甜食文化中有什麼作用?不僅是調味品,更有美好的寓意

2020-12-20 挖史人

甜是中國古代五味中的一種。五味是人們最基本的味覺體現,從古至今沒有變化,只是代表五味的用詞在變化。在古代漢語裡,五味的名稱最開始是「甘、苦、辛、鹹、酸」,後來變成了「甜、苦、辣、鹹、酸」。代表五味中甜味的一詞,古今出現了「甘」到「甜」的詞語替換,在這裡我們主要談的是五味裡的「甘」和「甜」。

「甘」作為味覺詞,在古代有「甜」和「味美」兩個意思。《說文》:「甘,美也。從口含一,一,道也。」《論語·陽貨》:「夫君子之居喪,食不甘,聞樂不樂。」從這兩條代表性文獻可以看出,「味美」是「甘」的基本含義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表示五味中甜味意義的「甘」,後來被「甜」所代替。替代的原因大概是因為「甘」既表示甜味又代表味美,有時候不能夠很準確的表達和理解,兩個意義比較容易混淆。「甜」的意思則比較明確,專表甜味。《說文》:「甜,美也。」從《說文》來看,似乎「」和「」的意思一樣,都表示味美。但實際使用過程中,很少有用「甜」來表示味美的。「甜」在大多數時候都表示甜味的意思。就目前文獻所出,「甜」最早出現於東漢的《論衡·是應》中:「又言甘露,其味甚甜。」張衡《南都賦》也說到:「酸甜滋味,百種千名。

不管是「」還是「」,至少可以說明甜自古以來一直是五味中必不可少的一味,能產生甜味的東西主要來自於蜂蜜、飴糖、蔗糖、甜菜糖等等。有了糖,才會產生甜食;有了甜食,才會折射出豐富的甜食文化。

糖在甜食文化中的作用

在這裡,我們可以把五味中的甜獨立出來進行相關研究。我們可以定義甜食為:經過加工的有甜味的食品就叫甜食。綜合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種類:甜飲、甜點、糖果、果脯、蜜餞、甜味菜品等等。糖在甜食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 都起到一個至關重要的調味劑作用。

制甜飲

在古代,甜飲主要是指蜂蜜水、蔗漿和糖水。我國古代民間很早就學會用蜜兌水製成蜜漿,把它當作日常保健飲料來喝。南宋時期在杭州市場就已經有賣姜蜜水的記載。甄權《藥性》也說,「飲蜜漿,治突然心痛,治赤白痢。常服姜蜜水,面如花紅。」可見,蜂蜜水已經作一種日常喜好和養生保健的甜飲來食用了。

公元前 4 世紀戰國末年,《楚辭·招魂》第一次記錄下了蔗漿:「靦鱉炮羔,有柘漿些。」朱熹註:「柘,一作蔗。柘,藷蔗也,言取藷蔗之汁為漿飲也。」由於嬰兒、老年人和病人不能生啖甘蔗,需要榨出蔗汁以供飲用,因而名為蔗漿。公元前 2 世紀,我國漢代已經開始用蔗漿作為解酒的飲料。《漢書·禮樂志》「郊祀歌」:「百味旨酒布蘭生,泰尊柘漿析朝酲。」顏師古引應劭註:「酲,酒病也。析,解也。言蔗漿可以解朝酲也。」用飲蔗漿解酒和生啖甘蔗解酒,作用是一樣的。公元 3 世紀後,江南人又把蔗漿作為解渴的飲料,如晉張載詩:「江南都蔗,釀液豐沛, 渴者所思。」有些產蔗地區把蔗漿加到茶湯裡飲用,如杜甫《進艇》詩:「茗飲蔗漿攜所有。」「茗飲蔗漿」,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把蔗漿加到茶湯裡的甜味茶,也可稱為軟飲料。蔗漿作為一種甜飲來食用,歷史已經十分悠久了。元代詩人顧阿英用玉碗盛著蔗漿,邊喝邊吟詩,「蔗漿玉碗冰泠泠」, 杜甫也有「茗飲蔗漿攜所有」之句。

用糖和以白水,即為簡單的糖水飲料。夏日炎炎,糖水是很好的解暑物品,因而在「夏至」節時,煮糖水吃,提醒人們在夏天多喝「糖水」,是「避暑保健的良方」。

明末清初以來,廣東地區甜飲中用得較多的是「姜酒」,姜酒有去風的作用,糖作為一種重要的成分,尤其是煮姜酒的紅糖,有去淤血、通經脈、除惡露,補充產婦失血的作用,生子送姜酒,成為清代廣東地區的一種時尚民俗,廣東地區人們已經把糖制姜酒作為產婦的保健補品來用。

制甜點和糖果

最開始出現的甜點一般都是蜜製成的。如戰國秦漢至南北朝時代的糕點,粔籹(膏環)、粲、細環餅、截餅、髓餅、繭糖等大都是在糯米粉或麵粉中加蜜製成。

後來隨著飴糖和蔗糖的出現,甜點和糖果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如宋代《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夜市上所賣的糖品極多,如乳糖、十般糖、十色花花糖、十般膏子糖、鞦韆稠糖、吹糖、鼓兒餳等。南宋杭州市面所售甜品種類眾多,根據周密在《武林舊事》中的記載,如「元夕……節食所尚」有:乳糖園子、琥珀餳、輕餳、蜜煎、蜜果、糖瓜蔞、十般糖等。除此之外,市面上還售一些很受人們歡迎的飴糖,如「乳糖獅兒」、「餳角兒」,小孩喜歡的「猜糖」等。在製作甜品和糖果時,蜂蜜、飴糖、蔗糖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單獨使用,很多時候混在一起,製造出的甜點和糖果更加美味。甜點和糖果在甜食中一直處於重要地位,糖的關鍵作用無可厚非,在前面第四章已經詳述,這裡不再贅述。

制蜜餞

蜜漬是用蜂蜜作浸泡材料來保藏果品的一種方法,經過蜜漬的果品,風味和鮮果迥然不同,而成了一種新的食品。蜜漬從原來的保藏方法也就進而變成了加工方法了。

在古代由蜜糖製成的產品眾多。東晉謝楓在《食經》中,已經記載有時人用蜜漬瓜果以期長久保存之法。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時人大量用蜜於食品的醃製。有的食品的製作,用蜜量十分大,如我們可以通過「蜜姜」的製作,以見一斑,「生薑一斤,洗淨去皮」,切「如細漆箸」,「以水二升,煮令沸去沫,與蜜二升煮復令沸,更去沫,碗子盛,合汁減半,奠用箸。若無生薑,用乾薑,法如前,唯切欲極細」。

周密在《武林舊事》裡對杭州城當時所售賣的蜜糖製品也作了記載:蜜煎、蜜果、蜂糖餅、蜜棗兒、琥珀蜜、裹蜜、蜜麻酥、蜜姜豉、蜜彈彈、薄荷蜜、諸色糖蜜煎、蜂蜜糕、蜜糕等

烹飪調味

我國以江南地區、華中華南地區為代表的民眾飲食習慣重糖,飲食用糖普及甚早,糖與蔗帶給人們更多的是歡悅的口味之欲,因而由糖而甜,由甜而悅,由悅而產生美好的聯想,是古代中國喜歡食甜,喜好烹飪用糖的思維。

在公元 225 年,魏文帝曾引用蜀人太守孟達的話說:「蜀臘肫、雞、鶩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食飴蜜。」可見三國時蜀人喜好食甜,糖在那時已經成為調味的必需品。古代人也有把蔗漿作為糧食調味劑的記載,如王維在賀遂的藥園遊玩時曾吃了「蔗漿瓜米飯」。說明蔗漿已經應用於烹飪,製造出味美可口的甜食了。

中國傳統節令臘八節的應節美食「臘八粥」也以江南的為精美。民間於此日熬製臘八粥以應節,在上海「僧尼以雜果煮雙弓米,遍餉檀越」,僧尼們熬製甜臘八粥的作法被民間予以效仿,成為流傳至今的美食,這一點清人詩中作了形象的說明:「雙弓學得僧廚法,瓦缽分盛和蔗飴。莫笑今年榛慄少,記曾畫粥斷齋來。」由此可以看出,蔗糖飴糖已經作為熬製臘八粥的一種必備的甜味調料。

正月十五最重要的節令食品——元宵,在古代中國的製作在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最為普遍,是用糖餡做的像糖圓一樣的小丸子,正像胡樸安所記載江蘇武進的習俗:「十五日,名上元節,元宵鑼鼓,聲震全城,且有行元宵燈者,是日居民例食糖圓。」另一種鹹中帶甜,其做法是先「以糯米浸水一日夜,帶水磨之,用布盛接,布下加灰,以去其渣,取細粉曬乾用」,然後「用水粉作湯丸,滑膩異常,中用松核桃、豬油、糖作餡,或嫩肉去筋絲捶爛,加蔥末秋油亦可」。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甜湯圓還是鹹中帶甜的湯圓,糖在製作湯圓時,都發揮了必不可少的矯味作用。

從明末清初開始,在廣東地區歲時廣泛流行食用「茶素」這一特殊甜食。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裡對廣東頗具地方性的著名節令甜品作了介紹:「廣州之俗,歲冬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炮谷,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饋親友者也。又以糯飯盤結諸花,入油煮之,名曰米花;以糯粉雜白糖沙,入豬脂煮之,名沙壅;以糯粳相雜炒成粉,置方圓印中敲擊之,使堅如鐵石,名為白餅。殘臘時家家打餅聲與搗衣相似,甚可聽。又有黃餅、雞春餅、酥蜜餅之屬。富者以餅多為尚,至寒食清明,猶出以餉客。尋常婦女相饋問,則以油柵、膏環、薄脆。油柵、膏環以面,薄脆以粉,皆所謂茶素也。」此後民間食「茶素」成為一種地方的節令性習俗。同時可以看出,蜂蜜、白糖在製作「茶素的過程中」,運用之多,發揮著必不可少的調味作用。

明清時期人們對飴糖的食用方法更多,如人們煎制肉餅時,「用飴糖煎色刷面」。使煎制好的肉餅更加鮮美。甚至將飴糖用於日常的烹調飲食,清代江浙一帶人們煮老雞湯經常用「飴糖兩三塊一起煮」。光緒年間浙江海鹽縣婚禮有用糖飯招待客人和夫妻「吃糖飯」的內容,由此可推出,糖在「糖飯」烹飪過程中一定作為一種重要的調料出現光緒年間江蘇的常(熟)昭(文)地區,有在五月「夏至日」,以新小麥和糖及苡仁、芡實、蓮心、紅棗煮「夏至粥」,用以清涼降火。

清代的文獻中,用蜜來制甜品的記載甚多,用量也較大。比如清代的「蜜煎藕」製作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初秋取新嫩者,淖半熟,去皮,切條成片,每斤用白梅四兩,以沸湯一大碗,浸一時,撈控幹,以蜜六兩煎去水,另取好蜜十兩,慢火煎,如琥珀色,放冷入罐收之。

我們在古代尤其明清時期的食譜中經常能夠見到,蜜糖用於宴席中製作美味佳餚,我們也可以從文獻中發現,如清代的孔府宴中就有不少蜜汁類如「蜜汁火腿」等名菜,到了清末民初,蜜糖烹飪製品已經成為人們普遍喜愛的食品。

總之,糖作為一種中國傳統飲食的調味品,發揮了必不可少的作用。經過添加糖烹飪出來的食品,味美可口,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愉悅口味之欲。食甜一直作為中國的一種飲食方式,經久不衰,證明糖在中國甜食文化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食療用糖

甘蔗與糖的保健作用很早就被人們認識,並用於醫學處方,清代華東地區隨著糖業生產的發展,民俗中將這種保健意識與飲食相結合,將甘蔗與糖能治病的知識,通過節令食品的形式向人們推介。如甘蔗具有清涼明目的醫療作用,在古代一直用於療目的醫方。光緒年間江南的川沙廳在「立夏」日,有吃甘蔗明目的習慣:「四月『立夏日』,以金花菜攤粞作食,並食海螄、櫻、蔗、梅、筍,曰目明。」

在治病藥方中,糖用來做藥在古代醫書記載當中頻頻出現。如 652 年撰成的《千金要方》「卷十六治魚骨哽方:服沙糖水。治骨鯁在喉眾治不出方:取粘糖丸如雞子黃大,吞之。治吞金銀鐶及釵等:白糖二斤,一頓漸漸食之。多食益佳。卷十七止氣嗽通聲方:崖蜜 、飴糖。治肺寒損傷氣嗽及涕唾鼻塞方:白糖。大蒜煎:百蜜。」

王燾《外臺秘要》卷六「廣濟療卒乾嘔不息方」,又方:「甘蔗汁溫令熱服一升,日三服」,但下面加了一個註:「一雲甘草汁,張文仲同,並出第三卷中。」卷八「又療魚骨哽在喉(一日腹)中眾法不能去者方:取飴糖丸如雞子黃大,吞之;不去,又吞,此用得效也。咽汁;若口痛,搗取汁服之。」

在食療用糖這方面,古代的醫書中比比皆是,不用累述,從中也可以看出,蜂蜜、白糖在中國古代食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們養生保健之佳品。

食甜及其寓意

1、蒸蒸日上之意

糖的母體就是甘蔗,由甘而糖,由糖而蔗,是人們自然而然會聯想到的。而甘蔗其味甜美可口,其形節節而高,所以常被人們賦予甜美向上的寓意。福建永安縣的人們已經在道光年間 「立春」時節把甘蔗當作「咬春」物品,這是人們把吃甘蔗當作愉悅享受的展現,這種在節令上使用甘蔗的行為,其寓意是表達人們對蒸蒸日上的甜美生活的嚮往。

通過歷代文人在文學上對甘蔗的渲染,特別是顧愷之的倒食甘蔗、漸入佳境的典故,人們又賦予了甘蔗佳境漸至的特殊文學含義,所以清代人們用蔗來表達對甜美生活的嚮往和期盼,甘蔗在過年的食用中被賦予了濃鬱的文化內涵。

另外,代表重陽節令的重陽糕,也有層層更甜,蒸蒸日上之意。在中國重陽節吃重陽糕,是人們對生活層層甜美的希冀。以北京地區為例,當時京師市面店鋪供應的重陽花糕:「以糖面為之,中夾細果,兩層三層不同,乃花糕之美者。」重陽糕中糖的使用,增添了節日的色彩,人們認為有糖的重陽糕,乃「花糕之美者」,這種層層夾糖的花糕,給人們一種美好的暗示,即代表了人們所期盼的生活也像花糕一樣層層更甜,步步更高。

2、幸福美滿之意

糖在婚慶中的運用很多,代表著甜蜜美好生活的開始。通過在婚禮中糖的各種運用,生動形象地傳遞了人們之間的各種祝福。如乾隆年間,民間有夫妻在洞房中合巹前要同吃一碗甜糖圓的習慣,這是期望圓滿和甜美的反映:「是夕,備席一筵在房中,男女對酌。飲畢,即備湯圓二碗,每碗湯圓六枚,先男女各執一碗,各食二枚,次即男女交碗,又食二枚,每碗各剩二枚,男即以所執之碗蓋住新娘之碗,放在床下,然後就寢。」在乾隆年間中國有的產糖地區,人們將糖作為結婚的聘禮已經十分流行,在娶親前有「壓定」禮:「於某日迎娶,先期數月備禮一擔,亦用豬腿、雞、面、糖、棗等物十色,並禮燭婚期逐一開列,送往女家。」鹹豐年間,臺灣的噶瑪蘭廳民俗舉行婚禮仍如此:「倩媒送庚貼後,取諏吉具生熟豚肩、雞鴨二副,糖品、香燭諸物,同聘儀一半銀圓送至女家廳事,謂之『押訂』。女家回以大餅,將筋脯、糖果留三四種,餘各收其半。」這足以說明,糖在婚慶中已經必不可少,這種傳統習俗一直沿用至今,代表著對新人們幸福生活的祝福。

3、吉祥平安之意

發糕在中國古代有發財之意,胡樸安在其著作中作了記載:「發糕民間年節祀神及喬遷多用之,取麥粉揉糖為圓式蒸之,堆疊數層,謂之發糕。」過年發糕蒸得好與否,將會預兆著宮中一年運氣的好壞。對此清人作了較為詳細的記載,以徐坷為例,他在《清稗類鈔》一書中記載元旦節期間被皇宮用來祭祀的松糕,用麵粉和糖做成,誰做的松糕發得越大,隆起得越高,則預示著一年內誰的運氣最好,文獻中可以看到慈禧太后也熱衷於此道:

新年供神之餅餌,皆妃嬪所親制者,孝欽(即慈禧大後)必先制一方以為之倡。制糕有專室,太監預以米粉白糖酵和為團,製法與饅首略同,蒸之即墳起。宮中以此卜各人之年運。宮中制糕於新年用供佛及祖先者,必由大後親先制之,太后既決定製糕之時期,宮眷等乃齊集一室,室為專供此用者,於是太監攜入米粉、糖、酵等物,合而揉之,以成方塊,置蒸籠中以熟之,糕隆然起,如麵包然,群謂隆起愈高,則神悅愈甚,而制者必獲吉祥,太后所制之糕,熟時頗佳美,於是眾皆賀之,太后大悅,旋命宮眷,人制一方,故意熟時竟無一佳者,非不能也,特故意出此,以取悅太后耳。

中國古代的甜食文化是具傳承性的,所以甜食的含義不僅僅作為食品的美感與享受,而是有著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人們期望通過品嘗甜食,能得到甜美味覺的享受,進而品味到甜美的人生,表達著一種食甜幸福與美好的概念。這就構成了甜美的食品和甜美精神寓意的和諧音符了,對中國甜食文化的意境作了很好的詮釋。糖作為甜食主要的和必不可少的調味品,發揮了至關重要的的作用,同時也說明了糖在甜食文化發展過程中有著特殊的地位。

相關焦點

  • 鹿的文化有哪些美好寓意與象徵
    青銅器紋飾之一。從考古資料看,史前玉器中動物紋較為少見,僅在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發現了一些形制簡單的動物形象,如龜、魚等。鹿文化的重要方面是其觀賞性。性情溫順形象秀麗,尤其是梅花鹿更受人們的喜愛。在古代只有王室權貴才能觀賞鹿,自然是一種奢侈的享受。鹿在古代還被視為神物,認為鹿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幸福和長壽,那些長壽神就是騎著梅花鹿。在商代鹿骨已用作佔卜,殷虛還發現鹿角刻辭。
  • 中國玉石文化的歷史淵源 玉器的寓意是什麼
    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浙江餘姚的良渚文化更是一種典型的玉石文明。玉文化包含著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幹戈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
  • 珍珠小課堂:珍珠都有什麼吉祥的美好寓意?
    珍珠都有什麼吉祥的美好寓意呢?珍珠可以說是寓意最為深刻豐富的一種高級珠寶,進入21世紀,懂得佩戴珍珠的新時代女性,比佩戴鑽石、黃金更顯得高雅而富有內涵。一起來看看佩戴珍珠有什麼寓意吧!1字面上戴珍珠有什麼寓意珍珠因為其「珍」,代表著「珍重」、「珍視」、「珍愛」等寓意,因而珍珠是表達友情、親情、愛情的首選禮物。2神話裡戴珍珠有什麼寓意珍珠是佛教七寶之一,自古以來,一直有著健康長壽和吉祥的寓意;在印度神話中,珍珠具有強大的守護力量。
  • 紅繩手鍊才是手鍊中的精品,不僅有美好的寓意,佩戴在手大氣溫婉!
    佩戴紅繩手鍊代表兩種意思:一、闢邪護身紅繩本身就有闢邪的作用,源自於佛教中紅繩是加持過法力的,所以把這份加持所擁有的法力帶在身上是一種逢兇化吉的闢邪之物以翡翠珠子為中心的紅繩手鍊大氣時尚,似乎更適合佩戴,翡翠的雕刻講究的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珠子圓圓的外表,可以隨意的轉動又稱為轉運珠,具有吉祥的寓意,也是只屬於兩人的符號,以紅繩的至簡理念出發,很經典和百搭。
  • 心情鬱悶加點糖 甜食真能讓人更開心嗎?
    如今,很多人都相信,甜味食品雖然有增肥風險,但是它能調節人的情緒,給人帶來快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給人帶來短暫的快樂後,甜味食品可能很快就會讓人重歸沮喪。日攝入糖超15克有抑鬱風險相關科學研究顯示,增加甜飲料的攝入量,可能會更容易使人產生抑鬱、沮喪等負面情緒。
  • 啤酒和糖混在一起,養花有驚喜,養花效果真是想不到
    啤酒和糖混在一起,養花有驚喜,養花效果真是想不到誰能想到啤酒和糖還能養花?在夏天,各種冰飲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啤酒在大家心中的位置也是不可替代的。而糖作為家中常備的調味品與啤酒相比更是不相上下。糖是家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啤酒是餐桌當做慶祝聚會的飲料。誰知道它們還有這種作用呢?喝不完的啤酒,用不完的糖別扔,可以用作肥料,有著很大的用處。不僅對於植物界的新手來說是一大福利,還有利於生活中的勤儉。
  • 京劇霸王別姬的含義是什麼,和中國的文化的聯繫中張國榮的作用
    哈嘍,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京劇霸王別姬這一個選段,它的另一層含義是什麼?和中國文化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張國榮在其中有什麼樣的作用呢?今天讓我們來說一說。霸王別姬用心記顯示出來的另一個深層的含義就是表現京劇戲曲的偉大性京劇戲曲的普及性,因為它是用京劇的形式演示了出來,更能夠體現出人們對京劇的愛好以及進去被人們普遍接受的範圍,其實也是在宣揚一種京劇文化,只不過這種宣傳是一種無聲的宣傳,在悄無聲息中就讓很多的人愛上了京劇和戲曲。那麼霸王別姬和中國的文化有什麼聯繫呢?張國榮在其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 各種玉雕圖案有什麼寓意?
    玉雕圖案背後的文化很豐富,簡述三類常見圖案的寓意:一、人物:(一)佛公、觀音:過去有說「男戴觀音,女戴佛」的說法,目的是「觀音心性柔和,儀態端莊,男性佩戴的話,可以除去暴戾之氣,遠離是非,明察世事,遠離禍害;女性佩戴佛能象大肚佛一樣的肚量,能夠容納家庭生活繁瑣之事,
  • 錦鯉的美好寓意
    錦鯉有何美好寓意?為何養錦鯉?錦鯉自古就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物,常被養於大宅深院池塘中,寓意留財不散,康泰吉祥。隨著近年來錦鯉養殖和錦鯉文化的傳播,錦鯉作為風水魚也越來越受到大家歡迎。
  • 元宵節花燈有什麼寓意?過元宵節有什麼意義?
    很多地方的元宵節都會掛花燈,你知道元宵節的花燈有什麼寓意嗎?過元宵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一、元宵節花燈寓意  4、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二、過元宵節有什麼意義
  • 造成寶寶「滿口蛀牙」,不僅有甜食,還有家長的習慣,父母該重視
    七七媽媽十分關注孩子的牙齒,所以很少讓七七吃糖果、甜食類的食物,即便是零食也很少給孩子買,一來是因為七七媽媽認為孩子吃這些東西沒有什麼營養不說,裡面還含有不少的添加劑,對於孩子的健康有害無益,而且這些東西吃了,也會對於孩子正餐上的飲食產生影響。然而,即便七七媽媽十分小心,小七七卻還是出現了蛀牙,剛開始七七媽媽以為是家裡的長輩或孩子的爸爸趁自己不注意給孩子吃糖果和甜食。
  • 回味無窮的男孩名字,寓意美好又充滿文化氣息!
    一句中,穆字的本義是指恭敬,溫和,那麼我們可以引申為穆如清風,搭配上男孩,多麼唯美、小清新的畫面,寧字是指非常和諧的字眼,有寧靜、安寧之意,也代表著父母的美好祝願,希望食甘寢寧,這樣一解釋穆寧一名是不是更具有深意了。勳庸來自於高適《雜曲歌辭·薊門行五首》「勳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
  • 你知道翡翠麒麟的寓意和作用嗎?
    翠玉以其完美的雕刻、逼真的造型、美麗的寓意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佩戴著翠玉掛件,這主要是因為翠玉的寓意和作用是非常好的。那玉麒麟的含義和功能到底是什麼呢?眾所周知,麒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種吉祥、仁慈、祥瑞的動物,只有在太平盛世時才能見到,人們常用它來讚美道德高尚、品性高雅,更有賢臣的象徵,所以古代官服上常繡有麒麟的精美圖案,這在一定意義上寄託了對賢臣的美好嚮往,民間傳說中,到了太平盛世,往往也會出現麒麟的靈異故事,這是因為麒麟是主仁慈、仁愛、長壽的象徵。
  • 在客廳掛什麼字好 寓意美好和諧和睦的字
    音樂和文字都可以觸動人心,而一幅書法的魅力在於,它什麼也不做,也能鑽進你的心!新中式風格不僅代表著當下主導的潮流文化,更是體現著中國人心中不變的,烙印在骨子裡的中式情節。如今裝飾畫在客廳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那麼要如何搭配裝飾畫才好看呢?客廳寫什麼字寓意好呢?一起來看看吧。客廳掛畫李文志新品行書《和》作品來源:易從網凡事當以和為貴:世界需要和平,社會需要和諧,家庭需要和睦,人與人相處需要和氣;而身體也只有氣血調和、陰陽平衡方能延年益壽。
  • 佛手蓮花的寓意是什麼?佩戴佛手蓮花的玉飾有什麼寓意?
    一隻佛手、一朵蓮,這是玉雕作品中常常出現的造型。對佛教有所了解的朋友們都知道,佛手與蓮花是佛教文化中的經典搭配。
  • 送朋友什麼禮物有檔次?高雅有品位的國畫 代表美好寓意
    春節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我們都要互相去拜訪親戚朋友們,當然登門拜訪的時候還要帶著自己的禮物才行,以往大家送禮物的時候老是那幾樣,不僅顯得絲毫沒有新意,而且也沒有意義和價值,倒不如送一幅別致又高雅的國畫當做禮物,既顯示出你高雅的品味,還能讓收到禮物的人掛在家裡,美觀大方還能祈求一個好的風水寓意
  • 甜味食物展現美好生活,東方衛視《甜蜜中國》探索主旋律內容的創新表達
    從主旨立意到表現手法,再到文化傳承,《甜蜜中國》不僅打開了美食類紀錄片創作的新視角,也成為主旋律內容創新性表達的一次積極示範。《甜蜜中國》帶領觀眾領略祖國大地,將鏡頭對準形形色色的人,聽他們講述奮鬥故事,同他們一同感受豐收的喜悅,小切口蘊含大主題,不僅視角獨特、內涵深刻,也更利於主旋律內容的廣泛傳播。 繼《舌尖上的中國》大火之後,近年來,市場上不乏美食類紀錄片,但多數更側重對美食的介紹。《甜蜜中國》看似一檔以美食為載體的紀錄片,但其中飽含了濃濃的人情味。
  • 系列 玉雕中猴子有哪些吉祥寓意?
    而猴子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體現,其吉祥寓意使其成為和田玉雕常見的題材。那麼,猴子有哪些吉祥寓意呢?5、在很多神話故事中,常有猴子送財的情節出現,因此猴子被視為富貴的象徵,佩戴和田玉猴類飾品寓意大富大貴、富貴吉祥。6、桃子寓意長壽健康,加上猴子的喜慶外表,猴子捧桃子的形象寓意福壽連連,充滿喜慶吉祥。
  • 比糖和鹽「可怕」的調味品,你若經常吃,「骨質疏鬆」或許在路上
    現在這個社會有很多疾病都在威脅著我們骨骼健康,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或者是生活中飲食以及生活習慣的不良,很有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這也是一種威脅我們骨骼最嚴重的一種疾病,骨質疏鬆其實並不是那麼可怕,可怕的是骨質疏鬆引起的各種疏鬆症才是最可怕的,甚至是威脅到我們的生命
  • 葫蘆有什麼寓意?玉葫蘆的隱藏寓意你知道嗎?
    本文來自玉雕名家官網對於葫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在國人心中都有著極為吉祥的寓意。玉雕師們將溫潤的美玉雕琢成葫蘆的樣式,整體線條流暢、渾圓,柔和的曲線讓人自然聯想到古典的雅韻,人一種豐盈有度的感受,富態之美畢現。這樣的感受,實際上就是玉葫蘆造型本身寓意的一種延伸、一種暗示。那葫蘆有什麼寓意呢?葫蘆的寓意最為直觀的便是「福祿」了,這種寓意來自諧音法,傳達的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祈福納祥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