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搖滾萬歲!
我們要創造新的時代!」
鮑勃·迪倫(Bob Dylan)有一首改變流行音樂史的歌曲,叫《Like A Rolling Stones》,歌曲創作於上個世紀60年代,在當時引發了很多人對新時代的思考與懷疑。
從歌詞上來看,Dylan描述並嘲諷了「一個白人女孩追求富足生活最終失敗而歸」的故事——這個白人女孩其實隱喻了戰後那些沉湎於物質與安逸生活的人(與我們今天的時代何其相似)。
"Rolling Stone"本意為無家可歸的人,可在Dylan歌曲中所指的卻是有著新思想意識並逐漸自我覺醒的年輕人。
對比之前只有情情愛愛的騷柔歌曲,這是一首寓意深刻且有著強烈號召力的歌曲。作曲家保羅·威廉士(Paul Williams)曾說:「因為《Like A Rolling Stone》,Dylan在民謠巨星的基礎上成為了一名流行音樂巨星、一個公共文化符號;他改變了全世界的年輕人,地位甚至超越了披頭四樂隊(The Beatles),成為當之無愧的文化符號。」
與此同時,1967年,舊金山成為年輕人的精神聖地,反主流文化在這裡不斷興起。The Beatles推出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把搖滾樂帶到了全新紀元;吉米·亨德裡克斯(Jimmy Hendrix)、大門樂隊(The Door)、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都在同年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首暢銷單曲;集結了二十萬人的蒙特雷音樂節剛剛結束。
60年代的青年不再單調,他們革新立異,嚮往嬉皮生活——而這也應證了Dylan在22歲那年創作的一句歌詞:外面有一場戰爭正在蔓延,它將搖撼你的窗戶,震垮你的牆,因為時代正在改變。
60年代末,音樂是年輕人最直接的表達©Baron Wolman
1967年11月7日,僅僅21歲的大學生詹恩·S·溫納(Jann.S.Wenner)剛剛失業,他在年過50歲的忘年交、音樂評論人拉爾夫·J·格裡森(Ralph J. Gleason)的支持下,用從親戚好友處籌集來的7500塊美金創立了《Rolling Stone》——一個關注搖滾音樂文化的媒體品牌。
當初可能誰也沒有料到,這7500美元在日後成就了這個享譽全球的傳奇媒體品牌,全球音樂文化最重要的參與者與見證者。
這本首期只有24頁的刊物,以「半報紙半雜誌」的形態出現在報攤上。封面人物是電影《How I Won The War》中的約翰·列儂(John Lennon)劇照,「直到印刷前兩天我們還不知道用什麼圖」,Wenner之後說。「這是當時的最好選擇。它確實是有著決定性意義的一張圖,因為它涵蓋了音樂、文化與大眾娛樂。」
《Rolling Stone》1967年11月首刊
這本圍繞著搖滾樂打轉的期刊,在跨越激昂的六十年代末與覺醒的七十年代,相當於一個窺視全球音樂文化的窗口。
《Rolling Stone》的名字正是取自Dylan的這首歌,但兩者其實都是在致敬被稱為「芝加哥Blues之父」的美國黑人藍調音樂家穆迪·沃特斯(Muddy Waters)。對於當時的年輕一代來說,這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符號。
年僅21歲的Jann Wenner,背後正是《Rolling Stone》首刊©Baron Wolman
在《Rolling Stone》創刊之初,有一則廣告登在了《紐約時報》:假若你是學生、教授、家長,這就是你的生命。因為你已經了解:搖滾樂不僅僅是音樂而已,它是新文化和新世代革命的能量中心。《Rolling Stone》的問世,讓搖滾樂成為了一門新興藝術,開啟了一個從未有過的搖滾時代。
新鮮言論的發聲地
用音樂擁抱一切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Rolling Stone》都毫無疑問是最權威以及最有影響力的流行音樂媒體品牌之一。
在簡短的發刊詞裡,Wenner寫道:它的名字叫《Rolling Stone》,出自一句老話:「滾石不生苔」……報紙變得如此不堪信任、毫無意義;偶像雜誌早已不合時宜,老是用神話傳奇和無聊的俗套裝點自己,我們希望可以創造一些新東西,給音樂人、藝術家、給這個產業,還有每一個「相信魔法能使你自由」的人。
Jann Wenner在工作室籌備《Rolling Stone》©Baron Wolman幾十年來,《Rolling Stone》的編輯們都堅持著最初的信條——「認真製作音樂人及藝術家的深度專訪「奉行不渝;他們會花上幾個月的時間,持續跟採訪對象保持聯繫並聚焦專訪。
除了人物採訪外,《Rolling Stone》也同樣關注文化與社會,比如當年臭名昭著的殺人犯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多次登上封面的歐巴馬,而名記者亨特·S·湯普森(Hunter S.Thompson)也曾為《Rolling Stone》多次撰寫時事評論。
而當時年僅16歲的卡梅倫·克羅(Cameron Crowe),作為《Rolling Stone》的編輯入行,後來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改編創作了被稱為「搖滾啟蒙」的電影劇本:《幾近成名》,電影還獲得了奧斯卡提名。
《Rolling Stone》從音樂出發,卻始終創造著新文化。而70年代,則是《Rolling Stone》的重要轉折點。
「樂評」成為《Rolling Stone》獨特且標誌的聲音,再加上樂評人對於音樂「嚴厲的愛(Tough Love)」以及非同一般的影響力,由《Rolling Stone》評選出的「史上最偉大的五百張專輯」、「史上最偉大的五百首歌曲」等等,都對衡量樂隊及明星有著重大的作用。唱片公司也注意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窗口,紛紛開始與《Rolling Stone》進行投放合作。
90年代,《Rolling Stone》開始向年輕人靠近,成為年輕世代價值觀的總集合。如今打開www.RollingStone.com,除了音樂文化外,還有潮流、電影、TV等板塊,內容開始往更綜合、大眾、流行的方向發展。
這也回應了Wenner在當初創辦www.RollingStone.com的理念:「Rolling Stone不只關乎音樂,而是音樂所擁抱的一切」。
《Rolling Stone》經典封面,從影視、科技、到社會和政治議題都有涉及2021年
《Rolling Stone大水花》新生
迄今為止,《Rolling Stone》已創立54年。接近半個世紀,我們始終相信音樂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通過這個傳奇媒體,我們見證了當代文化的每一個珍貴歷史瞬間、重要轉折節點,與他們背後所代表的時代精神。
2020年是值得紀念的一年,我們隨時都處在憂心與焦慮中:停業等待覆工,演唱會大規模取消,不定時出現的確診病例... 但你會發現,音樂是世間最好的療愈之藥。對於所有人來說,2020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走過2020,就仿佛得到了「新生」。
與此同時,雖然搖滾樂已不再成為唯一的吶喊之聲,新生代文化的不斷湧現正在逐漸豐富我們的生活,上世紀流行的闊腿褲、喇叭褲、霹靂舞和蛤蟆鏡已被漢服、二次元、電競所替代;千禧年的人們還停留在周杰倫的流行音樂王國,而如今虛擬偶像與虛擬音樂正在成為下一個流行趨勢。
2021年,Rolling Stone中文版——《Rolling Stone大水花》,全新進入中國;我們用音樂、藝術、與愛訴說新的故事。從1967年的舊金山到2021年的成都,雖跨越了半個世紀,卻也不算晚。
作為全球音樂文化媒體品牌,《Rolling Stone大水花》將與你們一起見證全球前沿文化,與全球音樂人、藝術家、創意先鋒共同創造全新故事。
《Rolling Stone》的經典LOGO出自藝術家Rick Griffith之手《Rolling Stone大水花》的到來,也將重新定義中國年輕一代看待音樂、藝術、愛與生活的方式,詮釋關愛、無畏、不屈、多元的新時代「搖滾精神」,並強力輸出Made In China的文化內容。
如果說54年來的《Rolling Stone》是一本音樂聖經,那全新的《Rolling Stone大水花》則是擁抱音樂文化的多元集合。
《Rolling Stone大水花》第一輯
讓我們 #用音樂說事 #
為了迎接2021年以及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Rolling Stone大水花》特別邀請全球音樂文化中的四代偶像巨星,與數十位音樂人、藝術家一起,共同創作了第一輯刊物: #用音樂說事#。
這四位跨越50年,4個時代的傳奇音樂人分別是:
世界經典傳奇樂隊的靈魂人物
歐美樂壇極具話題度與影響力的流行天后
中國搖滾時代的開拓先驅
備受矚目與喜愛的Z時代原創音樂偶像
……
他們代表著經典與當代的對話,搖滾與流行的碰撞,文化與時代的見證。
《Rolling Stone》和全球音樂人一起#用音樂說事#
在這本可收藏級的藝術書裡,你還可以看到《Rolling Stone》跨越54年的歷史寶藏,伍德斯託克音樂節珍貴紀實影像,尼爾·揚(Neil Young)、 瓊尼・米歇爾(Joni Mitchell)、 米克·賈格爾(Mick Jagger)、唐朝樂隊、後海大鯊魚等國內外頂尖搖滾巨星們在臺前幕後的精彩瞬間。
Jakson Five珍貴的幕後影像©Henry Diltz
當世界混亂時,也許只有音樂最能代替人們表達。這也是我們《Rolling Stone大水花》第一輯的主題:#用音樂說事#。在世界混亂時,讓我們共同找回人類唯一的語言。
本周五(1月8日),我們將為大家正式揭曉4位神秘封面人物與其背後的故事。同時,特刊預售連結也將於同日晚上21點準時開啟,敬請關注!
音樂、藝術、愛,這就是Rolling Stone大水花。
全球音樂文化媒體
·
出品 | @寧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