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真人密室逃脫遊戲流行起來。消費者可選擇遊戲主題,在密閉黑暗的房間中尋找線索闖關,直至解密通關。可有人雖逃脫了「密室」,但其帶來的恐懼感,卻揮之不去。
近日,南寧市民王女士12歲的兒子,和同學一起到商場去玩密室逃脫遊戲時,被恐怖的遊戲情節驚嚇到需要住院治療。儘管目前王女士的兒子已經出院,但由此引發的對密室逃脫遊戲安全性的討論,卻仍在繼續。
學生家長 鄭女士:太恐怖的話我覺得不太合適,可能小朋友心裏面也承受不了。
學生家長 梁先生:至少評估一下恐怖到什麼程度,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影響,才能放心讓他單獨去玩 。
密室逃脫受學生歡迎
年齡限制因店而異
記者調查發現,機械、機械+NPC和沉浸式劇場這三類密室逃脫遊戲,基本佔據了國內市場的主流。機械類密室逃脫遊戲以解密推理為主,主要是破解機關;機械+NPC(非玩家控制角色) 密室逃脫遊戲,加入了真人演員模式;沉浸式劇場類密室逃脫遊戲中,玩家成為整個遊戲劇本的角色之一,和NPC(非玩家控制角色)演員一起推動劇情的走向。目前,密室逃脫遊戲基本以劇情、恐怖、燒腦、刺激為賣點,參與遊戲的價格從數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某密室逃脫遊戲工作人員表示,此類遊戲對玩家年齡沒有明確規定,具體限制因店而異。
眼下正值暑假,不少未成年人來到南寧國貿大廈,準備和同學一起體驗、闖關。
學生 小黎
當時就是不敢進去,最後有被嚇到。
記者走訪:店內均未懸掛營業執照
資質難辨別
記者採訪發現,大家的關注點往往集中在遊戲是否刺激、好玩上,但是對於場所是否具有相關資質、設施是否安全,並沒有過多考慮。記者走訪了南寧國貿、鑽石廣場、金外灘商務大廈等多個場所的密室逃脫門店,發現所有店內均未懸掛營業執照。
非正常拍攝
記者:你們這個有營業執照嗎?
「密室逃脫」門店工作人員:有啊,怎麼了?
記者:那你怎麼不掛起來?
「密室逃脫」工作人員:我們那個在老闆那兒,沒掛起來,怎麼了?美團上有,你可以上美團上去看。
記者:是每個分店都有,是嗎?
「密室逃脫」工作人員:對啊,每一個店一個。
但記者通過搜索店家說的軟體,並未發現有門店營業執照相關信息,無法確認其是否具備開店資質。記者通過諮詢,又隨機加了多家密室逃脫門店工作人員的微信,他們均表示門店合規,但未懸掛營業執照的具體原因,他們也說不上來。
探訪密室 安全問題值得關注
另外,密室設置在密閉、狹小的空間內,如果出現火災等險情,遊戲玩家又該「往哪兒」逃呢?記者決定一探究竟。記者隨機選擇了一家密室逃脫門店,並選擇了一項難度適中,驚悚係數較低的機械類遊戲進行闖關,發現房間裡十分黑暗,沒有見到明顯噴淋、煙霧報警器等消防設施,也沒有明確的安全逃生指示標誌。房間內主要通過道具、機關達到刺激、燒腦的效果。
記者進入密室之後,發現房間一片漆黑,只有一盞亮光微弱的手提燈。在做任務時,會有演員身著特殊服裝,配合恐怖效果,不時對玩家進行驚嚇。慌亂中,也會有意外發生。
由於真人扮演版情節恐怖指數較高,記者一行四人,有同伴因難以承受恐慌,中途退出,其餘的人在經歷了近兩個小時的闖關後完成遊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也曾出現過玩家在恐怖主題密室逃脫遊戲中因受驚嚇而受傷、暈倒的情況。那麼,為什麼大家明明害怕,卻又要嘗試這類遊戲呢?
心理諮詢師李祖樞表示,青少年有一個好奇和獵奇的心理,甚至還會有衝動,看見某一個東西就動手,就是被這樣的心理驅動,參與這種行為,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就是一種社會關係、社會功能的體現。
心理專家認為,特別是未成年人,應謹慎參與恐怖類遊戲,避免在遊戲過程中遭受驚嚇而產生心理陰影或創傷。如果發生驚嚇過度的情況,要及時去專業的心理機構做心理測評。
心理諮詢師李祖樞建議,要看看孩子受傷或者恐傷的程度到底有多少,如果達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進行幹預和輔導,甚至矯正。
另外,店家是否具備開店的資質,也是玩家應該關注的重點。律師表示,按照相關規定,經營真人密室逃脫遊戲的公司,除了要辦理餐飲娛樂業的營業許可證外,還要在公安、消防備案。此外,裝修、布置必須參照消防要求,完成後必須通過消防部門的驗收。
志願律師唐忠玉對此表示,如果店家不懸掛,或者不在顯著的位置標示上述證件,可以認為店家有違規甚至違法的行為。
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一些密室逃脫遊戲的經營者還會和玩家籤訂免責協議,寫明若玩家在遊戲過程中因為過度驚嚇、恐慌等造成的推搡、擁擠、摔倒等現象而造成損傷的,經營者不予負責。但要是出現問題,免責協議真的能免責嗎?律師表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因任何的承諾或者協議進行免除。
唐忠玉律師表示,當消費者籤署相應的免責協議之後,也不能免除商家在消費者消費過程中,由於經營者的過錯或者說不當的行為,產生的人身損害;如果消費者在這過程中,確實有相對的人身損害,可以向經營者進行索賠,或者要求經營者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儘管真人密室逃脫遊戲存在安全隱患,但仍有不少玩家願意嘗試。因此,玩家在體驗遊戲時,一定要認準有資質的門店,並選擇在心理承受範圍內的遊戲主題。密室逃脫經營者也應該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密室逃脫行業各主管部門也應明確分工和責任,防患於未然,畢竟,「安全無恙」地逃脫密室才是最終目的。
現在正是暑假期間,密室逃脫遊戲成為許多孩子的娛樂方式之一,刺激有餘,但安全性方面卻稍顯不足。我們也希望家長們能夠對密室逃脫遊戲的特點,有足夠的了解和思考,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度過一個健康、安全的暑假。
來源:法治最前線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