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本月,中央八項規定出臺8周年,《光明日報》近日刊發的《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一文登上了熱搜。有網友說:「一路看過來,確實是改變很多,了不起!」
關注這篇文章實際上是關注成效。中央八項規定出臺8年來,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深入推進,「打虎」「拍蠅」「獵狐」力度不減,黨員幹部「不敢」的問題已得到根本性解決,「不能」「不想」也越來越成為廣大黨員幹部的內在自覺。
不過需要警惕的是,不良作風隱形變異問題仍然時有發生,反彈回潮的隱患和壓力也客觀存在。比如今年以來,中紀委曝光了20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從曝光的典型案例來看,為了逃避監督,一些老問題如「公車私用」穿上新馬甲隱形變異,改頭換面成了「私車公養」。
狡猾如「四風」,又是變異又是隱形,值得再進一步扒一扒。近幾年,礦泉水瓶裝茅臺少了,農家樂洗桑拿還存在;公款宴請少了,一次工作餐為了不超標而分幾次開發票的還存在;文山會海的複雜程序少了,政務App刷單、工作群裡轉一轉贊一贊的「緊箍咒」還存在;窗口部門的門好進了、臉好看了,有些難辦的事還是難辦。更氣人的是「四風」還時不時穿上隱身衣:不讓違法亂紀、亂作為,就不作為,還美其名曰「守規矩」;甚至在疫情大考關頭敷衍應付、作風漂浮;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少數地方還存在懈怠心態等。
穿上新馬甲、隱身衣,「四風」依然是歪風。歸根到底,這主要源於少數黨員幹部宗旨意識淡薄,長期以來習慣於享受權力的溢出效應,想方設法不願放棄權力尋租帶來的高收益、高回報。此外,考核體制、用人機制也值得重新考量。幹工作沒有幹在實處,評判工作成效不以問題為導向等,這些都成為「四風」變形的推手。
「四風」看似機關算盡,實則萬變不離其宗。要應對它的七十二般變化,應該暢通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渠道,還應把黨內監督和專門機關監督等職能監督相結合,讓權力行使之處必有監督。同時,強化通報曝光和震懾警示,發現一宗通報一宗,營造「不敢」的氛圍。近幾年,很多地方對此作出了不少有益探索,不妨以規章制度的形式規定下來,健全有關制度。此外,全社會更要營造氛圍,讓黨員幹部加強道德自律,不存僥倖心理,時刻緊繃黨紀國法這根弦,擯棄特權思想,抵制官僚主義等不正之風,堅守底線,築牢防線,確保不碰高壓線、不踏雷區。
從8年前中央八項規定剛出臺時有人擔心會不會只是一陣風,到如今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在各地蔚然成風,贏得了一致好評。時隔八年,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再登熱搜榜,這本身就印證了黨心與民心的良性互動,體現了民眾對善政善治的悅服,同時也充分說明其切中了網友的樸素願望,即希望中央八項規定更有生命力、帶來的改變更深入一些。歷史的轉折往往要通過時空長鏡頭方能洞察把握。「四風」樹倒根殘,唯從嚴從實,作之於細,才能讓「新風」馳而不息,清風拂面。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