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阿娘麵館
朱成墜
大約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因為我聽說大學同學白小剛在《旅遊時報》擔任記者工作,為此,隔年起,我就個人自費專門訂閱了該報。先後訂閱了大約兩三年。
每一期的《旅遊時報》我都認真地閱讀,期間,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一篇文章,就是該報轉載了香港一位作者撰寫的,大約名為「令人難忘的上海灘三碗面」。記得第一碗麵,介紹的就是位於淮海中路與南昌路之間思南路19號的「阿娘面」。介紹很有文學性,文章從梅雨季節的夜晚說起,在細雨濛濛之中,尋覓到這家麵館,品嘗了令人難以忘懷的黃魚面,味道令他垂延欲滴,回味無窮。
阿娘面的正式店名是泰和飲食店,並不是什麼阿娘麵館。現在,阿娘的孫子開得的麵館,卻正式叫作「阿娘麵館。」這已經是後話了。
泰和飲食店是利用自家的住房開辦的,地方非常逼仄,顧客稍微多一些,連得人身體也轉不開。該店僅僅一開間的門面,裡半作為廚房間,外半作為餐廳。餐廳裡,放置了黃顏色的四張條桌,擺放了十六張沒有靠背的圓凳。
《旅遊時報》轉載的那篇文章說,寧波阿娘為了籌措孫子出國留學的費用,利用自家的門面房,聘請了淮海路上滄浪亭退休的老員工掌廚,開了家蘇州風味的阿娘麵館。看後,我大為詫異,上海竟然有這麼家上好的麵店?居然我都不知道,非得去品嘗一下不可。
為此,我多次到泰和飲食店排隊品嘗阿娘面。前兩次均因為太長的排隊,沒有吃成功,因為,食客太多了。第一次,我大約排了一個半小時,由於下午的工程協調會時間已經迫近,無法繼續排隊了,只得忍痛割愛,在外邊買了兩隻麵包充飢,權當作午餐了事。第二次,由於時間接近中午12點,正是午餐的高峰,食客蜂擁而至,排隊的隊伍綿延上百米,而且,我看到不少食客因為沒有座位,站立著吃食阿娘面,胃口頓時大減,趕緊退出擁擠的隊伍,打道回去了。直到第三次,我早早地安排好工作,十時許,就趕到了泰和飲食店,搶先排在隊伍的前列,終於如願以償,這次我順利地買到了阿娘面,並在小小的餐廳裡,找到了一隻座位。記得那一次,我點的是蝦腰面。滿滿的一大碗,蝦仁亮晶晶的,腰花紅兮兮的,嫩滑軟熟,絕無騷腥氣味。湯料極其鮮美,我一口氣將麵條、澆頭和麵湯全部乾淨利落地消滅完。然後,咂著嘴,不停地回味著蝦腰面的美味,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離開時,我對阿娘說,「儂此地的麵條真是好吃啊!」阿娘微微地笑了起來,說了聲「謝謝!」她那燦爛的微笑,至今仿佛還在我的眼前晃悠。
「儂此地的麵條真是好吃啊」
以後,我又去過許多次。記得第二次,我點的是黃魚面,黃魚煨得恰到好處,湯鮮肉美。這一次也是連面帶湯,吃得精打光的。當時,由於泰和飲食店內的餐廳已經沒有座位了,我只得到泰和飲食店對面偏西靠進弄堂邊的餐廳去就食阿娘面。它是阿娘租借下來的臨時餐廳,現在這個地方已經是「老查牛什粉面」店了。即使到了對面的餐廳,我也是等待了刻把鍾,才等到座位。
第三次,我點的是脆鱔面加燜肉。這是典型的蘇州澆頭。這一次,我既沒有能夠在泰和飲食店裡的餐廳就食,也沒有能夠在對面的餐廳就食,這兩個餐廳全都塞滿了人,等候的人群已經綿延到十幾米遠的馬路了。我只得到在對面餐廳邊上的弄堂裡就食,好像是站立著吃完這一碗脆鱔燜肉麵的。這碗面,脆鱔脆而不硬,燜肉酥而不粘,湯料還是那麼鮮美欲滴,令我垂涎三丈,大快朵頤,一掃而光。真是正宗的蘇式面點啊,這應該歸功於那位掌勺的大師傅,他是淮海路上滄浪亭的一位技藝高超的退休員工。以後我又多次到泰和飲食店去品嘗阿娘面,每次,品嘗阿娘面就感覺到是一次食物與精神上的美妙享受。
那時候的阿娘身體還不錯,每次去,都能夠看到阿娘。阿娘中等個兒,身材瘦削,頭髮有點花白,精神矍鑠。只見她總是站立在泰和飲食店的收銀臺邊上,觀看著顧客的反應,及時地指揮人員,做好服務工作。儘管,生意那麼忙碌,吃客熙熙攘攘,但是,就是沒有發生任何爭吵的現象,一切都做到了井然有序。過去了二十多年了,阿娘的形象依然深深地鐫刻在我腦海裡。一想起阿娘面,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阿娘那和善客氣的笑容。
退養之後,我好像中了邪似的,還常常專程騎自行車到思南路36號,科學會堂對面的阿娘孫子重新開張的「阿娘麵館」,去品嘗阿娘面。據說,阿娘去世後,麵館歇業了。阿娘的孫子留學歸來,曾經在其他行當折騰了一段時間,總是不太成功。於是重操阿娘的舊業,再次開辦了麵館。這一次,孫子將麵館開在了思南路的36號。店名就叫「阿娘麵館」,孫子極其聰明,他把阿娘創立的阿娘面品牌,直接用在了麵館的名稱上,讓充滿懷舊感而又忠誠的上海老食客回歸,並前去繼續品嘗阿娘面。
現在的阿娘麵館,大餐廳裡共有12張條桌,40來張圓形的凳子。條桌的木質臺面全部用薄板不鏽鋼包裹。圓凳子的凳面分別為木質面板與穿孔塑料面板。大餐廳邊上的裡間,還有4張條桌,10張圓凳,另有一大摞圓凳,供繁忙時增加座位之用。現在的麵館,環境雖然簡樸,但是,乾淨整潔,設施齊全,它已經成為上海灘著名的麵條品牌,在上海的美食圈裡,幾乎老少鹹知。
有一次,我到阿娘麵館品嘗阿娘面。選擇的是麵館的四種招牌面之一的蟹粉面。其它三種還有黃魚面、蝦腰面、鱔絲面。蟹粉面的蟹粉,顏色黃澄澄,覆蓋在麵條之上,還灑了絲絲的蛋皮。麵條一端上來,撲鼻的香味勾滴出了我的垂涎。這碗面的分量很足,絕對能把肚子餵個飽。澆頭的原材料特新鮮,麵湯鮮味十足。到最後,這碗蟹粉面被我吃得個底朝天的。我是頻頻地咂著嘴,打著飽嗝,離開麵館的。
再一次,我騎車前往,不顧路途遙遠,特意去品嘗黃魚面。黃魚處理得蠻幹淨的,搭配鹹菜,甜甜的,很合上海人口味。端上桌的黃魚面,去骨清滑的魚肉有著好多條,魚肉雪白的,看上去很細嫩,咬下去很鮮美,當時的價格僅僅17元。我再加了一塊5元的素雞,這塊素雞大得嚇人,幾乎可以把面碗都蓋滿了。現在,這般大的素雞已經不供應了。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中,我又抽空專程騎車,趕赴思南路上的阿娘麵館,特意去品嘗阿娘面。我到了之後,先是在阿娘麵館的周圍拍攝照片。下午3時多,我才進入麵館,點了一碗蝦腰面。此時,許多品種的麵條已經沒有了,沒有的麵條價格牌上已經翻白,餘下的僅僅十來種麵條。其中,唯一中意的只有蝦腰面,我就叫了碗蝦腰面,價格26元。從下午3時20分到3時35分,我僅僅用時15分鐘,就吃完了這碗面。當我品嘗第一塊腰花,初啖第一口,就感覺腰花有些老硬,不如以往阿娘在時的味道和質量。湯料也有點走樣,不如以往那麼鮮美了。儘管如此,我依然抱著對阿娘的敬意,沒有過分質疑此時阿娘面的品質退化,我只當作麵館廚師一時的操作失誤。
坐在我邊上一桌的,大都是河南來滬的一家人。他們是從網上搜索到這家上海灘著名麵店的,慕名而來。他們都津津有味地品嘗著阿娘面,特別是那位靠十歲的小女孩吃得十分愜意,一大碗的麵條吃得精光。她父親還把自己碗裡的麵條和澆頭撥了些給小女孩,小女孩也一掃而光,還嚷嚷著要繼續添面。後來,我一打聽,才知道,小女孩是與父母親從河南來上海探親旅遊的,小女孩的舅舅在上海工作,舅舅陪同他們旅遊,特地到阿娘麵館,邀請姐姐全家品嘗上海著名的阿娘面。
因為,我從未見到阿娘的孫子,頗想了解一下現在的老闆情況。就鬥膽詢問收銀員,牆壁上的食品經營許可證中的法人代表人張廣生是不是阿娘的孫子時,這位收銀員凜然地回答說,「我不知道。」因而,我至今也無從知曉阿娘孫子的真姓實名。
出得阿娘麵館,我順道騎車轉到原先阿娘面創始店——泰和飲食店的所在。真是出於意料之外,這家店居然還在。夕陽下,整座三間二層樓房的模樣依舊,只是環境更加整潔了,二層陽臺上的綠化更加美了,盆花和綠草把老房子裝點得綠意盎然。
近前,我看到紅色的雨篷與雨篷下牆壁的店招赫然寫著泰和飲食店五個大字。右下角的菜單牌上寫著「隆重推薦,每日精選商務套餐,本幫肉絲粗炒麵、鹹肉菜飯、蟹粉菜飯、本幫菜肉大餛飩。」我再貼近玻璃門,透視昏暗的飲食店餐廳,已經看不到節日營業的情形。就是這樣,已經滿足了我對於阿娘麵館往事的緬懷與紀念的好奇 。
人到了老年,總是懷舊的。每每想起阿娘面的創始人阿娘,我就會抱著崇敬的心情,十分感激這位上海灘舊日的阿娘,為上海留下了這碗名不虛傳的阿娘面,我衷心地冀望這碗阿娘面能夠永遠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
2017年10月8日凌晨
鳴謝:朱成墜先生賜稿、繆迅老師薦稿!
原標題:《阿娘麵館(作者:朱成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