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網絡流行語「四緊青年」被用來形容部分居家上網課的年輕人——疫情期間,零用錢大幅縮水,常常因瑣事跟父母爭吵不斷,缺乏運動胖了不少,又突然被通知復學,論文剛寫緒論、無法按時交作業、開學考試啥都不會,面臨「手頭緊」「親情緊」「褲腰緊」「智商緊」。
一手做防疫,一手抓學業、忙就業;從不斷適應網課到懷念校園生活,從關注身體健康到注重內心世界。疫情中的青年人一邊自嘲,一邊努力。
「四緊青年就是我的畫像」
不少大學生聽到「四緊青年」的說法,都會心一笑。「這個形容多多少少會戳中年輕人。」大連海洋大學研究生相京佐說。
大學生網友「小透明」表示,由於在家太久,和家人常常因瑣事摩擦不斷。「每天靠洗碗晾衣服維繫親情,整天被媽媽嘮叨,我真的太難了。」她說。
「宅家褲腰緊真的太真實了。」哈爾濱工程大學大三學生慄浩說,家裡夥食好又缺乏鍛鍊,確實胖了不少。「網上流傳的一個表情包很有意思,『人家胖10斤我胖5斤,搞得好像咱家條件不行似的』,大家都覺得在說自己。」
隨著線上教學穩步推進,學生逐漸適應在線上課,但由於學習環境不同,一些人規劃懈怠,專注度不高,學習狀態與在校時判若兩人。
「持續性萎靡不振,間歇性躊躇滿志,王者榮耀和『吃雞』卸了又下,下了又卸……」微博網友「何者為歡」說,由於缺乏自律,很影響學習效率。還有一些網友表示,用電腦聽課時,也會不自覺刷起抖音。
「假期時間延長,越來越想念學校。」一些學生認為,學校圖書館的氛圍更適合複習,學習效率會更高。同時,由於部分課程不適合線上,比如工科相關專業課需要實驗、推演,光靠自己琢磨不透,令人不禁覺得「智商有點跟不上」。
除了「四緊」,一些畢業生還處於找工作的關鍵階段,「offer緊」「就業緊」同樣困擾著他們。「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各種壓力接踵而至,有些焦慮和彷徨。」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劉娟說。
自嘲裡的真問題
受訪人士指出,「四緊」雖是自嘲,但其背後也潛藏著疫情給青年帶來的困擾,應引起重視,加強引導。
——網課質量有待提高,需增加師生互動。網上授課時,一些老師與學生溝通減少,缺少交流互動。這需要老師在備課時準備更充分,併合理選用遠程授課工具。然而,面對網課新形勢,一些老師接受新事物較慢,還是按照線下的舊思路來教學,導致課堂效果不佳。
——注重家庭氛圍和諧,矛盾早解決不過夜。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劉躍巖說,家庭環境對學習有一定影響,比如父母在客廳看電視,自己就可能隨時溜號,並且在家時間長了,跟家長之間的關係難免緊張。一名受訪家長表示,孩子上網課,家長應適當配合,關小電視聲音,手機靜音,為孩子創造一個相對安靜的學習空間。「在家久了難免吵架,但有啥話開誠布公地說,咱們討論商量,矛盾不要過夜。」這名家長說。
——自我心理減壓,加強體育鍛鍊。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工作部部長吳松全認為,「全面吃緊」既是特殊處境下青年學生的自嘲用語,也是他們直面生活的風趣表述。他們雖焦慮,但通過幽默的方式緩解焦慮,這是疫情期間青年學生自我減壓的一種途徑。一名職業院校體育教師表示,運動是一種值得推薦的減壓方式,疫情期間不方便出門,小範圍、低強度的項目更容易操作,比如八段錦就是不錯的選擇。
多方協作助力「前程似錦」
一些受訪學生建議,學校教師可針對網絡熱議話題,有效引導學生理性思考,而非盲目發洩情緒。同時把抗疫中的典型人物、先進事跡,轉化為青年叩問內心、引領思想、推動作為的生動教材。
當前,多地明確高校開學時間。應儘快幫助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時間管理,有計劃地對待課業、論文,順利走過從居家到返校的過渡期。比如,有學生通過在線尋找同伴,建立「打卡群」,每天早上發送今天的計劃,晚上匯報進度,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
「一部分學生自嘲為『四緊青年』是一種正常現象,不必聞之色變。」吳松全認為,要加強心理疏導,幫助青年紓解焦躁情緒,把注意力和行動力放在增強自律、磨礪意志、錘鍊本領上,通過努力奮鬥將「四緊」轉化為「似錦」。
受訪專家建議,各地區各部門可出臺扶持就業等政策,打造多種創新創業平臺,讓青年人減輕壓力,充滿活力地走向未來。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20年第6期 原標題:《「四緊青年」有點焦慮》
記者:楊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