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1日開拍的電影《三毛流浪記》,2019年6月以4K修復版亮相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光影記憶·時代經典: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影展」單元,在上海電影博物館進行了一次特別放映,人們再次欣賞到主角王龍基的出色演技。
放映4K修復版電影
筆者是「三毛」的粉絲,利用工作之便,收集有一些關於電影《三毛流浪記》的資料,現將當時挑選演員的往事介紹如下,分享給有興趣的網友。
1947年6月15日,張樂平先生的漫畫《三毛流浪記》在《大公報》發表,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一些電影人將目光投向了這部作品,最早考慮將漫畫搬上銀幕的是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電」)二廠廠長徐蘇靈先生。
攝製組選定王龍基擔當主演,是1949年2月。流浪兒三毛的遭遇是上海市民的經常話題之一,人們對誰將擔任影片主演,表示了濃厚的興趣。早在1947年12月,就有媒體在猜度「三毛」演員的人選。
1947年12月31日《鐵報》報導:「徐蘇靈認為三毛讀者甚多,假使搬上銀幕,其盛況將蓋罩《鐵扇公主》,以迎合兒童之程度來講,足與《白雪公主》媲美。導演以吳永剛方沛霖最為適當,惟《三毛流浪記》之主角頗為難尋,目前以秦小龍呼聲最高,惟小龍不像漫畫上的三毛,戴學廬又病其太做作,一時有才難之嘆。」
1947年12月31日《鐵報》
1948年2月27日《鐵報》發表《「中電」到處找尋「三毛」!》文章:「『三毛』流浪已具十年歷史,公認有全國第一兒童教育的漫畫題材。『中電』久有搬上銀幕之意,徐蘇靈數度與作者張樂平函電往還,彼此同意,張樂平養痾嘉興,上星期來滬,即與『中電』諸友開始尋覓『三毛』。」
1948年2月27日《鐵報》
1948年3月12日《鐵報》報導:「張樂平筆底下的『三毛』,上銀幕之說傳之已久,『中電』二廠方面也有意思拍《三毛流浪記》,徐蘇靈曾找尋過『三毛』,但『中電』與張樂平之間的條件沒有談妥……同時,其他影片公司也在轉『三毛』的念頭,究竟售予那一家公司,目前尚未決定。」
1948年3月12日《鐵報》
1948年4月20日《鐵報》報導:「『中電』想將漫畫『三毛』搬上銀幕,早於去年與作者張樂平函電商討,雙方在原上(註:原文如此)已經決定,上月間張樂平自嘉興來滬,且與『中電』二廠廠長徐蘇靈幾度面談,復會同往孤兒院及兒童福利站等處物色演員,旋以演員無著,而劇本亦須鄭重考慮,故而只好暫時中擱下來。」
1948年4月20日《鐵報》
1948年12月11日《電影周報》報導:「『三毛』的搬上銀幕,是早有此意了,最後攝製權終於為韋布所購得;現在,則已決定與『崑崙』合作,由《萬家燈火》的劇作者陽翰笙編劇,而由嚴慕和趙明合導,陳鯉庭為顧問。《三毛》因為素材過多,所以決定分上下二集攝製,據聞外景地點也已經勘察過了,現在所未解決者就只三毛由誰來演的問題,逐鹿演三毛的演員是甚多甚多,但最後決定則尚未解決雲。」
1948年12月11日《電影周報》
1949年1月8日《每周電影》報導:「張樂平的『三毛』拍攝電影,傳說甚久,然而至今未成事實,致一般要看『三毛』電影觀眾,大為關懷……照這樣看,『崑崙』可能拍不成『三毛』了。」
1949年1月8日《每周電影》
以上媒體的報導,說明直至1949年年初,電影主演人選尚未確定,電影尚未開拍。坊間流傳的「1948年10月開拍」,當時主演人選都尚未確定,是誰在扮演三毛?影片到1949年9月才拍攝完成,如果扮演三毛的是同一個人,如果是1948年10月開拍,對於一個八九歲的小孩來說,一年過後明顯能在身高上看出變化,可是觀眾在影片中並沒有看出來。
1949年2月20日上海《新民報》晚刊發表題為《銀幕三毛——崑崙電影公司發現天才童星》的文章:「畫上的『三毛』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遇,開麥拉中的『三毛』卻大費周折,為了這一苦難孩子代表的選擇,導演趙明和嚴恭曾化了半年以上的時間,幾乎走遍了大上海的兒童團體,教養所,學校,難民所,經他們接觸過的孩子不下數千。為了慎重其事,又曾一度登報公開徵求,新年之後(註:舊時習慣把『春節』稱為『新年』, 1949年大年初一是1月29日),更由導演攝取了最後選出的幾個孩子的各種鏡頭,比較的結果,經該片製片人任宗德、韋布,顧問陳鯉庭,執行導演趙明、嚴恭一致同意,根據了『頭大,體瘦,及身段,生活體驗,開麥拉經驗,攝製期間技術上的方便……』等條件決定了由我們的小朋友王龍基擔任『三毛』。」
1949年2月20日上海《新民報》晚刊
1949年3月1日《電影話劇》報導:「崑崙公司製片之《三毛流浪記》業已準備逾年,劇本乃出自陽翰笙手筆……該片本擬徐家匯『崑崙』廠攝製,但『崑崙』尚有兩組戲須拍攝:一為已在拍攝之『希望在人間』,另一則為『集體創作』。因此趙明嚴恭徑向任宗德廠長,提出建議,租別家場子攝製,今已由該片顧問陳鯉庭與各方洽商中,聞已大體無問題,據悉:可能在三月十五日正式開拍,『三毛』主角已定為王龍基。」
1949年3月1日《電影話劇 》
1949年3月19日《鐵報》報導:「最近在上海開拍的兩部兒童影片《表》和《三毛流浪記》的主角都已經決定了。《表》由趙錢孫主演,《三毛》則由王龍基演……王曾在《崑崙》諸片中出演,在《母親》中演衛禹平之幼年時代頗為成功。王龍基年方七歲,小名『貝貝』。對世事了解甚廣,議論特多,在攝影廠中滔滔不絕,老氣橫秋之態,人乃戲稱曰:『王老伯』。王龍基為『崑崙』配樂王雲階之子,將門之子理應性喜音樂,但『王老伯』言:『坐鋼琴旁渾身便發冷了。』」
1949年3月19日《鐵報》
以上媒體的報導,說明在1949年2月,攝製組終於從眾多候選人中選定了由王龍基擔當主演。
電影《三毛流浪記》導演嚴恭回憶:(見《像詩一樣真實——嚴恭自傳》,2007年7月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
「崑崙公司要我承擔這個挑選『三毛』的任務,指令『一定要找好』!於是,我跑了許多學校、福利院,還登報招聘……這期間,不少有勢力的先生、闊太太向我推薦自己的子侄,應允入選了,就送我金條美鈔,我當然不屑一顧。攝製日期一拖再拖,我們決心找不到理想的『三毛』決不開機!這個過程拖了兩個月,當時的投資人表示理解,這在那個『賺錢唯一、金錢至上』的時候是難能可貴的,即使今天拍片也很難堅持做到。但『演員的正確選擇,是影片成功的關鍵』,這是被無數實踐證明了的,雖然在商品社會導演很難堅持住,但這的確是成功的鐵的定律!」
導演嚴恭(攝於1950年)
一般觀眾往往只看到演員光彩的一面,沒有看到演員辛苦的一面。攝製組在2月份選定了主角,3月11日開始租了中電二廠的攝影棚,在試鏡頭時,因劇情的需要,三毛要赤著雙腳行走。2、3月份上海的氣候還十分寒冷,對一個不滿9歲的小孩來說,是夠嗆的。到了4月初正式開機時,雖然暖和一些,但要長時間光腳在馬路上走來走去,也是難以承受的。
以前上海4月初的天氣,是比較寒冷的,從1949年4月上旬舉辦的「三毛生活展覽會」的現場照片可以看到,觀眾們的衣著都比較厚實,與電影《三毛流浪記》裡部分外景鏡頭中馬路上的人們穿著相一致。當時沒有造假的條件,雖然從影片中找不出一幅冬天的景色,但在部分鏡頭裡行人穿著的春裝說明,拍攝那天的天氣寒冷。確定是春裝而不是秋裝,是參考街景中樹木和草叢得出的結論。演員拍攝時穿著單衣,現場拍攝之餘要披棉衣,是很正常的。
導演嚴恭回憶:「整個拍攝中,為真實再現流浪兒的悲慘生活,要求『三毛』始終穿著極少極破的衣服,尤其是全片都要光著腳。八歲的王龍基,從來沒光過腳,孩子的嫩皮肉在馬路上走,真是刺痛鑽心,但他沒退縮鬧性子,最後硬是磨出了一層老繭。特別是,在連大人穿著棉鞋都冷得跺腳的時候,他仍然光著腳直接站在冰凍的地上,不僅難能可貴,而且其堅韌的精神超過大人,令人喜愛之外更添敬佩。應當說,他是當之無愧的天才童星。」
1949年4月1日,電影《三毛流浪記》正式開拍。王龍基扮演的三毛,光著雙腳,出現在上海外灘的馬路上……
光著腳的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