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都在哪,很多人都在想這毋庸置疑就是首爾,那麼實際上在現在的韓國是這樣嗎?
一、漢城到首爾
追溯歷史,公元 1394 年朝鮮國王李成桂遷都漢陽,並改名為漢城。1948 年 8 月 15 日,大韓民國成立,流亡美國多年的李承晚總統下令將漢城改稱「」(韓語首都之意),成為朝鮮半島唯一沒有漢字名的城市,英文為「SEOUL」。2005 年 1 月,韓國政府正式宣布「」中文譯名改為「首爾」,實際上首爾在韓語裡面只有首都的意思,把漢城正式改成了首爾,也就意味著這個城市沒有了名字,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像把北京之名改為首都。
二、首爾的發展
1950年韓戰爆發,首爾人口從 180 萬暴跌至 6萬。彈指一揮間,走出戰爭廢墟的首爾,人口迅速增至一千多萬,躋身全球前十大城市行列。依山傍水的首爾,地理位置優越,經濟更是一枝獨秀。不到韓國國土面積 0.6%(六百平方公裡)的首爾,GDP卻佔全國的 21%。
作為韓國當之無愧的首善之區,韓國中央政府、國會、憲法法院、最高法院等政治機構在這裡;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等一流教育機構在這裡;朝鮮日報、東亞日報、中央日報以及各大出出版社等文化機構在這裡 ;三星、現代等各大財閥和工廠也大都以首爾為中心。難怪首爾人有底氣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神態,優越感十足,總是對外地人愛答不理。
三、首爾發展的困惑
首爾人口 1200 多萬,足足佔全國總人口1/4,人口密度更是高達16364人/平方公裡,比東京、倫敦和紐約還高。且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集中了全國近50%的人口,以僅佔全國 10%的土地集中了大約70%的經濟總量。人口爆炸、交通堵塞、住宅擁擠、房價過高、空氣汙染等「城市肥大病」一樣不少,讓首爾市民有苦難言。而且首爾集中了韓國 70% 以上財閥集團,與欠發達的中、南、西、東部相比懸殊太大。與首都圈的過熱發展形成對比的是,韓國中部和西南部經濟發展遲緩,特別是全羅道和忠清道地區與首爾的經濟差距巨大,地域發展不均導致了嚴重的地域對立,在政壇上形成了弊端頗多的「地域」山頭,中央和地方矛盾日益加劇。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至今,韓國一直在推動經濟的轉型升級,試圖打破政治權力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推行公平競爭、合理分配的市場經濟,但始終未能消除財閥壟斷、官商勾結等痼疾,持續增長乏力,貧富差距和地域差距持續拉大,階層固化、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弊端日益凸顯,民眾擔憂國家進入「失去的20年」。
除了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安全問題也是首爾的重大隱患。首爾距朝韓軍事分界線僅40公裡,時刻處在朝鮮的炮火威脅之下。一旦發生戰爭,聚集了絕大部分韓國人口和財富的首爾很可能毀於一旦。首都圈的過度膨脹,實際上大大增加了韓國的脆弱性,也導致韓國在面對外界挑釁時,在和談之外的政策選擇餘地變小。2003年開始的駐韓美軍南遷也加劇了韓國的擔憂。特別是在近年來朝核危機愈演愈烈、東北亞大國博弈紛繁複雜的情況下,戰爭的風險難以排除,將首都圈的人口、財富和重要政府機構向地方分散成為韓國未雨綢繆、增加安保能力的重要一步。不過首爾距離邊界這麼近,朝鮮根本沒有必要發展核武器,只依靠大炮就能把首爾轟成一塊平地。這也成為屢次和談難以成功的障礙,朝鮮人有恃無恐,「誰敢打我,我就炮轟首爾」。
遷都不僅可以有效地緩解棘手的城市肥大化難題,還能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看似好像有利於國家的整體發展。
四、為了選票和地區平衡
韓國政治文化中存在嚴重的地區分化問題,地區之間政治上歷來不和諧。以釜山為中心、由東南部慶尚南道和慶尚北道組成的「嶺南地區」,以光州為中心、由西南部全羅南道和全羅北道組成的「湖南地區」和中部地區分別傾向和支持各自的政治勢力。首爾地區集中了全國各種政治、經濟勢力,與三大地區組成緊密的政治網絡。
韓國各派政治勢力要想取得執政權,除在首爾地區爭個魚死網破,更要依仗各自地區的支持。三大地區政治支持傾向何方,政治家提出的口號非常重要。當 2002年底韓國舉行總統大選時,當時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盧武鉉大膽提出了遷都的競選口號,立即得到中部地區選民的青睞。盧武鉉出身於非民主黨的傳統政治領地「嶺南地區」,挾民主黨傳統政治領地「湖南地區」的支持,得益於受遷都口號鼓舞的中部地區的好感,以微弱優勢登上總統寶座。盧武鉉用遷都的口號贏得了政治勝利,上臺後自然要兌現自己的競選承諾。
韓國2002年當選的總統盧武鉉在競選時提出將首都遷出首爾的口號,而當選後更是不遺餘力地推動遷都進程。在他主持下推出的《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提出了遷都的具體步驟和新首都的規劃。根據特別法,新行政首都將建在韓國腹地忠清南道和忠清北道一帶,規模不大,人口控制在 50萬人,搬遷投資總額預計為 380 億美元。盧武鉉計劃 2005 年最終選定新行政首都地址,經總體設計後於 2007 年動工興建,從 2012 年起總統府青瓦臺和中央行政機關將陸續分階段從首爾搬遷到新址。這一遷都計劃激起了韓國國內的巨大反響以及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但不到一年時間,韓國憲法法院就宣布《新行政首都特別法》違憲。憲法法院的這一判決使得遷都計劃中止,但這個問題在此後的很長時期內被不斷重提和討論,甚至是在盧武鉉卸任總統及自殺身亡之後。
五、反對聲音
也有眾多民眾與遷都無直接經濟利益,但反對遷都的態度鮮明。這些人的意識受傳統觀念影響,思想保守,認為首都不能輕易搬遷。因為他們有個思維定式,首爾正如其名就是韓國的首都。公元 1394 年,李氏朝鮮開國王太祖李成桂放棄原高麗王朝首都開京,也就是現在朝鮮境內的開城,遷至當年稱「漢陽」的這個地方,設「漢城府」,開始了其作為都城的歷史。韓國 1948 年成立後,立首爾為首都。現在,李氏朝鮮王朝遺留下來的景福宮、昌德宮、德壽宮等王宮均在首爾,作為韓國首都歷史的象徵。就是這 600 多年的都城史,讓很多韓國人不願看到首爾在一夜之間降格為一個普通城市。這些人對首爾有著強烈的「首都情結」。首爾市議會則發表聲明認為,總統的遷都計劃將加劇各地區的敵對狀態,加劇各個道的不平等,從而使整個國家割裂開來。在這種各方面強烈反對的情況下,遷都計劃被韓國憲法法院否定也就理所當然了。
六、未完的結局
2004年10月,憲法法院以「首爾是首都」屬於憲法內容、不屬於普通法修訂內容,判定上述遷都法案違憲。遷都法案被否後,盧武鉉政府提出了新的方案,即搬遷部分政府機構和國立研究機構,以建設「行政中心複合都市」的名義,推動國會於2005年3月通過了《行政中心城市特別法》,並在其後的憲法訴訟中獲勝。這一方案實際上已經將此前的整體行政職能搬遷方案降格為部分職能的遷出。2006年,新的行政中心城市被命名為世宗市。2010年,李明博政府以遷都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為由提出「世宗修正案」,試圖廢棄世宗市的行政中心定位,把世宗市降格為以教育、科技和經濟為中心的城市。修正案遭到在野黨和執政黨內樸槿惠派議員的強烈反對,最終被國會否決。2012年世宗特別自治市正式成立後,以總理室為首的36個中央機關和19個政府研究中心已陸續遷往世宗,約有12000多名公務人員和3700多名研究人員在此工作,常住人口則約24萬人。
2017年5月,作為前總統盧武鉉親信的文在寅當選總統,對遷都計劃比此前的保守派政府更為積極。文在寅在競選中承諾繼續推進遷都,並將在世宗市建立國會分院、總統府分支和推動修憲,韓國這樣一個還麼有中國一個省大的小國,有必要搞兩個首都嗎,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