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1 16:41 |三門消防
第五屆
全國119消防先進集體和
先進個人浙江省獲獎名單公布
台州市三門縣楊家村女子更夫隊
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
一起來看看她們的事跡
↓↓↓
每當夜幕低垂、萬籟俱寂,三門縣亭旁鎮楊家村就會響起一聲聲悠長的打更聲,不刺耳,反而讓人心安。
打更聲源於楊家女子打更隊,她們晚上著打更服,穿街過巷,以古老的打更方式,提醒村民做好安全防範;白天則化身網格員、「娘舅母」,參與巡河、調解矛盾、檢查消防、網格管理……這支台州市首支農村義務消防巡邏隊,自2007年10月成立以來,風雨無阻,不問寒暑,已為村民義務打更十餘載,累計行走4萬多公裡,可繞地球一大圈。
在她們積極參與、宣傳引導下,十餘年來,楊家村未發生一起火災事故、交通亡人事故、溺水死亡事故。最近幾年,該村刑事案件數、盜竊數呈直線下降態勢。
小竹棒敲出消防零事故
楊家村辦公樓內,77歲的姜寶雲利索地套上打更服,還不忘打趣小姐妹動作笨拙。她是隊內最年老的隊員,被夥伴們親暱地稱為「老頑童」,臨出發時,還不忘笑著用兩根食指向記者比劃出一個「十」字,代表在隊裡已十年。
「咚,咚,嗆!各位村民請注意,天氣乾燥,防火防盜,煤氣閥門要關好……」伴隨著悠長而有節奏感的打更聲與清亮高亢的方言,晚上6時30分,17人組成的女子打更隊從村辦公樓魚貫而出,整齊有序地沿著亭旁大道往村內前行。
「我們打更時間隨四季變化,冬早夏晚,農忙時節、年關歲末或天氣乾燥時會比較頻繁,統一從村辦公樓出發,一般走兩小時,路程約8公裡,有時會分兩組,走不同線路。」姜寶雲說,村裡每條背街小巷,包括兩個自然村,都要走一遍,保證所有村民聽得到。
亭旁鎮是革命老區,楊家村則是三門縣最大行政村,地域又是鎮區,常住人口達8000多人,老房就有346間。而據史籍記載,更夫在該縣已存在有1800多年,以楊家村保留的更夫隊歷史最長久,組織制度最完整,尤其是盧德美老人幾十年如一日執著打更。
2007年,考慮到盧德美老人年歲已大,自小聽打更聲長大的村婦聯主席楊蓮春,覺得有責任繼承好這個傳統,提出接棒老人的設想。當年10月,楊家村更夫隊成立,首批成員9名,除盧德美外,清一色女性。前些年,盧德美由於身體原因便極少打更,隊裡就全是女性了。
「平安兩字值千金,我們打小生活在這裡,同宗同族,知根知底,總希望每戶人家都平平安安,打更敲的是時間,保的是平安。」最早入隊的包美嬌如是說。
小女子唱出平安夜巡大品牌
2010年,楊家村女子打更隊受省消防總隊邀請,赴杭州參加全國消防宣傳現場會的文藝演出。為了演出,亭旁鎮對「更夫」形象重新定位,在服裝造型、表演形式等方面全方位包裝,採用戴鬥笠、穿古味打更服,唱「三句半」形式表演,取得了非常好的宣傳效果。
「能否把舞臺上的形式延續到現實生活,其效果和影響力肯定比傳統打更好。」楊家村女子打更隊決定做一次大膽的嘗試,在日常巡邏中穿同樣的服飾,還要在集市日來一次大庭廣眾下的宣傳。此時,隊伍已增加到14人,甫一亮相,頓時成為「網紅」。
鬥笠用席草編制,衣服為無袖馬褂、黑底紅邊,前後各有一白色圓圈,圈內寫有紅色的「更」字,手中提一截竹槓棒、幾疊宣傳資料,仿佛戲臺上下來的古人……
現在,打更隊已成為當地一塊金字招牌。村民楊道日說:「以往都是老人、男人打更,她們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真不容易,讓我們看到了她們金子般的心。現在一看到她們,就自然而然地在心裡會敲一下消防警鐘。」
這些年,楊家女子打更隊也發生著巨大變化,所用器具從竹槓棒、木魚增加到鈸、釵、大小鑼鼓、小喇叭、竹槓棒。巡邏範圍從村主要幹道拓展到背街小巷,也吸引更多村民加入進來,規模從最初的9人發展到23人,其中5名黨員,最老的77歲,最年輕的46歲,平均年齡56歲。
如今,在楊家女子打更隊的帶動下,亭旁鎮54個行政村,村村都建起打更隊,隊員壯大到600多人,掀起基層防範風險的人民戰線,也讓亭旁鎮連續多年被評為三門縣平安先進集體。而組建夜巡隊、護村隊已在該縣蔚然成風,目前全縣夜巡人員突破7000多人,為全縣平安創建立下不少戰功。
小細胞撬動「三治」新模式
因業績突出,楊家村女子打更隊先後被評為省「清剿火患」戰役成績突出消防志願服務集體、省先進婦女組織、市最美消防人,多次被評為省119消防獎先進集體。
隨著影響力不斷擴大,女子打更隊「工作半徑」不斷放大,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再局限於晚上的消防宣傳,更踴躍參與到縣鎮組織的出租房檢查、文明創建、小城鎮環境整治、防臺、「三治融合」等工作,成為當地基層自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行政村規模調整後,楊家村婦聯同步換屆,7名機構成員有6名來自女子打更隊。據楊家村村委會主任楊成將介紹,村裡有專門調解員,但在處理夫妻吵架、婆媳關係、家庭矛盾等方面,女性有著獨特優勢,村婦聯就很好地發揮了作用。
曾有一對夫妻,因婆婆嫌棄兒媳婦生了女兒,話語和臉色上不待見兒媳婦,丈夫又沒能及時妥善處置,時有激烈爭吵,媳婦一氣之下就回到15裡外的娘家,一待就是兩年。村婦聯副主席、打更隊隊員楊愛花知道後,專門聯繫當事人親戚,多次用手機溝通勸解,並兩上女方家,最終成功勸和。而前些年,類似調解每年有十幾例,這兩年明顯下降,只剩一兩例。
女子打更隊也有不少人是網格員,其中1人是村網格員,5名黨員則是黨員網格員,大家平時積極開展網格服務、政策宣傳、採集信息、安全檢查等,主動問家長裡短,護鄰裡平安,推動治理延伸到「最後一納米」。
正因有了楊家村女子打更隊的助力,當地平安工作呈現新格局,特別是楊家村火災、交通、溺水等事故持續多年「零發生」。打更隊事跡也被編成了順口溜:「基層治理在網格,人人都是護旗手。日有巡邏夜打更,矛盾隱患不出村。三治融合打基礎,四防五措促提升」。
16050841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