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這裡,遇見生活,遇見太極……
《和美太極》專業太極微刊
「樂器之王」鋼琴,憑藉優良全面的性能以及廣泛的用途成為最受大眾歡迎的樂器之一。近十年來,來自西方的鋼琴,已經成為當今中國音樂如影隨影的文化載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鋼琴。
在鋼琴的學習中,很多人把注意力放在了「彈」上,每天進行大量的練習,挑戰更有難度的樂譜。但是比「彈」更重要的,是「聽」。誠如愛倫·科普蘭所說:「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
莫扎特 《A大調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
(KV331)
莫扎特共譜寫了十九首鋼琴奏鳴曲。這些奏鳴曲都顯示出明朗樂觀的樂思,完美勻稱的結構和嚴謹如歌的旋律等創作特徵。《A大調鋼琴奏鳴曲》是其中的第十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莫扎特在曲中的兩個地方使用了「不尋常」的做法。本應為快板的第一樂章,莫扎特「異想天開」地使用了行板的主題與變奏。而原本應該是抒情部分的慢板樂章,莫扎特卻用了小步舞曲體裁做為代替。在三個樂章中,唯一「規矩」地使用了快板迴旋曲式的第三樂章便是大名鼎鼎的《土耳其進行曲》。
在傳統的格局中,奏鳴曲式往往只出現在一個樂章裡,而且通常在第一樂章,但貝多芬打破了這種模式,這首「月光」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向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貝多芬自己稱這首曲子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樣的」。
被我們熟悉的「月光」一名的由來眾說紛紜,但最多的認同是源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雷爾施塔布所形容的——「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閃耀的湖面上一隻搖蕩的小舟一樣」。
一天,舒伯特去一位朋友家做客。他信手拿起一份手抄樂譜,彈奏之後,對其讚嘆不已。隨後他才知道這其實正是這位朋友記下的他本人即興彈奏過的作品。
雖然總共只有54小節,音樂形象比較單一,但是舒伯特將之處理得非常精巧,可以稱得上是玲瓏剔透、精緻小巧。整首樂曲保持著宛若天成、不加雕琢的自然美,為舒伯特鋼琴曲中最負盛名的一首。
舒曼的鋼琴曲《夢幻曲》是世界著名鋼琴作品中篇幅最小的鋼琴曲。樂曲創作於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關於這部套曲的創作動機,作者曾在給未婚妻、鋼琴家克拉拉的信中寫道:「由於回憶起你的童年時代,我寫下了這部作品。」
雖然按內容來說是描寫兒童生活的,但這部作品更多的是表現成年人對童年時光的回憶,樂曲歡快動人,饒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種因為童年逝去而產生的惆悵感。
《鍾》是李斯特根據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協奏曲》Op.7 的終曲「模仿鐘聲的迴旋曲」改編而成。是李斯特為獻給克拉拉而作的鋼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題大練習曲》六首中的第三首。
1831年,帕格尼尼到巴黎演出,李斯特著迷於帕格尼尼高超的演奏技巧。音樂會後,李斯特便憑記憶彈奏帕格尼尼的作品,想方設法在鋼琴上實現那美妙的音響。幾日後,李斯特彈奏了幾個音樂片段給朋友聽,朋友們驚訝的發現,他已經把帕格尼尼的音樂成功地移植到了鋼琴上,使這件樂器發出了前所未有的音響。
勃拉姆斯在1852年時,對維也納的吉普賽音樂頗感興趣,於是記下了許多吉普賽音樂的旋律。1869年他開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實際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賽音樂的旋律,加以編輯和整理而成。
《匈牙利舞曲》第一集很受聽眾歡迎,但也遇到不少麻煩,一些匈牙利音樂家指責他剽竊他人作品,侵犯人權,甚至於上訴到法庭,但由於勃拉姆斯在發表時只在這些作品上署名為「編曲」,因而得以勝訴。後來他又出版了第二集匈牙利舞曲集7首,為了避「剽竊」之嫌,他增加了樂曲中自創部分的比例。
蕭邦一生總共創作了21首夜曲。夜曲這種體裁在傳統上主要用於表現深夜的寧靜,旋律通常如夢一般清幽、柔美。蕭邦的夜曲並不只是單純地繼承了傳統夜曲的表現風格,而是使夜曲的形式趨向自由,內容也更加多樣化。
降b小調夜曲出版於1833年,是蕭邦早期風格的夜曲,音樂性質天真、溫和,旋律線條優美娓婉,此曲雖帶有明顯的費爾德夜曲痕跡,但蕭邦並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用新的手法來表現其夜曲如歌如夢的意境。
蕭邦一生共創作了二十七首練習曲,1831年創作的《c小調練習曲》是其中流傳得最廣的一首。全曲激昂悲憤,深刻地反映了蕭邦在華沙陷落、起義失敗後的心情,因此被後人命名為「革命」練習曲。整個音樂形象是通過左手奔騰的音流和右手剛毅的曲調相結合而體現出來的。主題後半部分具有明顯的宣敘調特點,仿佛傾訴著內心的苦痛。
鋼琴練習曲到了蕭邦的時代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然而,蕭邦使技術性較強的練習曲具有高度的藝術性,為後世的「藝術性練習曲」、「音樂會練習曲」開闢了道路。
德彪西非常喜歡詩歌和繪畫,法國詩人勒孔特·德·裡爾曾有一篇叫做《亞麻色頭髮的少女》的詩,內容描寫的是:
「坐在盛開著鮮花的越桔樹叢中的遙遠愛人的溫雅和嫵媚姿態」。
德彪西從此詩中獲得了創作靈感。他將鋼琴的音響色彩運用到了極致,創造了新穎獨特的音樂語言,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富於歌唱性的主題,從中感受到音樂的輕柔、飄逸、朦朧,仿佛「看」到一位清純少女的可愛的形象。
升c小調前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曲集《幻想小品集》中的第二首,作於1892年,是作者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時所作,同年在莫斯科首演,並由作者親自演奏。
樂曲的主題被後人譽為拉赫瑪尼諾夫的「命運主題」。據說這一主題是作者受莫斯科克裡姆林宮鐘聲的啟發而寫成的。主題音樂能夠使人聯想到悠遠的鐘聲和教堂中此起彼伏的祈禱般的頌歌聲,其中充滿了莊嚴肅穆的情緒。
Without music,life would be an error.
——Nietzsche
溫馨提示:《和美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絡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評論處大家可以補充文章解釋不對或欠缺的部分,請勿謾罵。這樣下一個看到的人會學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和美太極》公眾號是微信團隊邀請參與商品、圖書等返傭商品測試平臺,在文末提供部分優秀書目、商品供大家參考購買。點擊進入下方網站
你若喜歡,為和美太極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