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杜甫《狂夫》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今日之佳話,述說華夏大地橋梁別致之處。古今中外,華夏大地自古就是一個造橋大國,對於橋的寓意可謂豐富多彩,不僅有滿懷愛意的鵲橋見證牛郎織女的美好愛情,更有象徵朝代商品經濟發展的趙鄒橋等等。
一座橋梁的作用,不僅能夠加強兩岸之間的交通聯繫,從另一個角度,還體現了中國造橋技術的不斷進步。接下來讓我們一同去了解,在我國華夏大地能工巧匠們設計建造的偉大橋梁。
第一座:滇界勾連山川之橋——普立特大橋
這座普立特大橋,位於雲南省宣威市普立鄉,該橋是普宣高速關鍵的控制性工程,是一座採用鋼箱加勁梁的山區懸索橋,屬國內山區首座鋼箱梁懸索橋。普立特大橋設計車速80km/h,設置雙向四車道,無人行道,僅設檢修道。
大橋全長1040m,主橋為單跨628m簡支鋼箱加勁梁懸索橋,其主體結構包括錨碇、索塔、纜索系統和鋼箱梁。索塔為直塔柱門式框架結構,群樁基礎,普立岸採用隧道錨,宣威岸採用重力錨。普立特大橋施工建成後,不僅成為國內首座鋼箱梁懸索橋,還以橋面500米的高度入選世界高橋前幾的名次。
第二座:川西高原上的「彩虹」公路橋——跨庫特大橋
在2018年11月12日時,位於四川省甘孜族自治州的兩河口水電站控制性工程——跨庫特大橋,12日按照預期成功實現主橋合龍。
跨庫特大橋,位於海拔2900多米的川西高原,全長628米。主橋設計採用了T型剛構混凝土連續梁結構,最大跨度220米的主橋一跨飛越雅礱江大峽谷,矗立在懸崖峭壁上的橋墩群樁基礎深達52米,主橋墩高172米,這是我國目前在藏區修建的最高公路橋。
大橋所處地區屬高寒、高烈度地震區,晝夜溫差變化無常,況且橋面與江面相差高度超280米,即刻間風速可達十三級大風,工程風險與施工難度在國內實屬罕見。
第三座:跨越粵港澳大灣區之橋——港珠澳大橋
說起港珠澳大橋,可謂中國橋梁建築史上的新一代成就,其建造所需的時間、施工材料、施工設備、施工技術等等方面無比精湛,堪稱中國橋梁史上一朵璀璨之花。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中國香港、廣東珠海和中國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伶仃洋區域內,其設計的合理性在於將三界陸上溝通之餘,還保留伶仃洋海域獨特的航海優勢,可謂一舉兩得。
在建造港珠澳大橋之時,修建了一處重點工程——人工造島。在修建人工島時受800萬噸海床淤泥的影響,施工團隊採用了「鋼筒圍島」方案:在陸地上預先製造120個直徑22.5米、高度55米、重量達550噸的巨型圓形鋼筒,通過船隻將其直接固定在海床上,然後在鋼筒合圍的中間填土造島。港珠澳大橋的修建成功後,因其超大的建築規模、空前的施工難度以及頂尖的建造技術而聞名世界。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瀏覽過這些在中國橋梁建造歷史上別具一格的橋梁,讓人真的是大開眼界。感嘆橋梁雄偉之餘,不禁讓人讚嘆其中國橋梁設計者們的智慧之處,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建造為之所用的大橋,此舉可謂一鳴驚人。
華夏大地建造橋梁人才濟濟,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創世大橋崛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