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念《心經》中的咒,究竟有多大成就?真懂的人不多

2020-12-24 問過藍天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咒的,尤其是後來的大乘佛教,甚至把咒當成佛的真言和總持。

可見,咒在佛教之中的重要地位。

佛像

那麼,在眾多的咒言當中,哪一種咒才是最圓滿的咒呢?

答案是《心經》中的咒,即:

「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為什麼如此說呢?

因為佛在《心經》中說道:

觀音菩薩像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心經》中的「般若波羅密多」咒,其實就是最殊勝第一,最高最圓滿的無上咒,也是最殊勝無比的真言,也就是說,在佛教之中的任何咒,任何真言都不能與之相比。

那麼,佛為什麼要把「般若波羅密多」咒提高到無上的這個高度呢?

其實是因為「般若波羅密多」本身就包含有著豐富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正是修行者證悟成佛所具備的一切條件,換句話說,一切眾生要想圓成佛道,必須要依據依靠並真正用上「般若波羅密多」的圓滿智慧,才有可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圓滿成佛),除此之外,別無它途。

所謂的「波羅密」,指的是六度「波羅密」,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個內容,就是六度「波羅密」,如何理解呢?

一、布施

布施說的是給予,但其本質仍是放下,因為對於眾生而言,放下並不容易,因為他們還沒有看破。也就是說,如果眾生能夠看破,自然會放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看破是一種智慧、也是一門學問,而放下說到底才是真正的功夫。

換句話說,布施真正的功夫,是要把內心的煩惱布施掉,即把一切煩惱、憂慮、牽掛等統統放下,統統布施掉,當然也包括病痛與生死等一切的一切,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布施,也是布施的意義所在。

二、持戒

所謂的持戒,其實最終的目的就是戒掉妄想與執著,也唯有把這些舍掉之後,內心才得以清淨,修行者才有可以以清淨心修持戒波羅密,因此,這裡的持戒並不是專指佛教之中戒條,而是以戒為律,用以規範自己的內心與行為,這也是佛一直強調「以戒為師」的道理。

三、忍辱

忍辱說的是忍耐,也就是說,學佛之人要忍別人之不能忍,唯有如此,內心才會清淨。才可以進入真正的禪定,換句話說,忍辱才是禪定的基礎,也是禪定的預備功夫。

佛像

四、精進

精強調的精於一門,專於一門之意,而進是更進一步的意思,因此,精進是才能夠得定,定才能開啟智慧。常說的一門才精,多門就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換句話說,你樣樣都學,絕對不能成就,修行佛法更是如此,也唯獨精進,才能有真正的效果,得到禪定。

五、禪定

定就是清淨心,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佛法修學最終的目標是智慧,不是禪定,因為禪定不過是一種手段與過程,甚至可以說,進入禪定,才是修行的開始,因為在定中,才不會再迷於幻象。

也就是說,沒有能夠進入禪定,你就還是凡夫,而非聖者,唯有入得了禪定,才能夠脫離凡夫,由凡入聖。

六、般若

般若指的是佛的智慧,即覺悟都是的智慧,這種智慧唯有入禪定之後的覺悟者才可能擁有,凡夫不可能有,更無法去認知與理解,而這些正是通過前面的五種方式才有可能得到,脫離前五種「波羅密」的話,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般若的。

也正因為如此,佛才在《心經》中說「當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而這些則是念《心經》中的咒,所得到的成就,即由凡入聖,甚至成佛的成就,但是這樣的道理真懂的人不多。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無量壽經》《金剛經》《楞嚴經》《心經》《大悲心陀羅尼經》《阿彌陀經》《阿含經》《長阿含經》《大念處經》《大藏經》《現觀莊嚴論》《瑜伽師地論》

相關焦點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無論佛教還是道教,若要修行,最開始要修的是不動心;今日藉此機會,我們來淺談一下的佛教與道教最為基本靜心咒法。,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佛教:念「六字大明咒」的功德
    學佛的人都知道,念咒是佛教最殊勝的修行法門之一。而修行的目的在於消惡斷業,由此積累功德,待到功德圓滿,也就可以往生佛國淨土,解脫世間輪迴苦海了。因此,念咒也是有功德的,如念準提咒、大悲咒、穢跡金剛咒、佛頂尊勝咒、往生咒、功德寶山神咒、光明真言等,都有很大的功德,甚至念佛經、佛號也一樣有很大的功德。
  • 佛教:「咒」的由來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很重視「咒「這一概念。但是「咒」這一概念,並非佛教的發明,在佛教創立之前,「咒」就已經存在,佛教的「咒」也不過是沿用古人的傳統與智慧而已,算不得獨創。佛講法圖因此,「咒」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咒」是佛或菩薩的真言,即法的精髓,佛或菩薩在「咒」注入了大多的願力與密碼,但這些願力與密碼唯有那些有緣之人或者悟性極高的人,方能悟解或參透。
  • 海濤法師【 消除魔障就要多念心經 】
    積越多越好的心經,然後消除魔障,這魔有兩種魔,內在的就是我執。還有外在的這些魔祟部多,所以要除障就要多念心經,就像玄奘法師要到印度取經,消除所有的障礙。  最後希望能夠體證空性去除障礙,所以我們要念心經。希望有這個空性的智慧,超越一切苦難,般若波羅密多,因為剛剛我在樓上看到很多居士要去點燈,當然是好事做功德。但是嘰嘰喳喳像市場一樣,這就造業了,因為格西、仁波切在那邊除障很認真。
  • 《心經》中最重要的三個字和一句話,你懂嗎?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是闡述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是佛經經典中的經典,也是佛教的中心教義,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翻譯文本最豐富的經典,我們最常背誦的260個字的心經版本是玄奘大師的版本: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 佛教:念「大悲咒」有什麼功德?看完你就懂了
    學佛的人都知道,念咒其實也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而觀世音菩薩所講的「大悲咒」,則是流傳最廣的咒言之一。其實按照佛經的說法,念「大悲咒」具有著非常殊勝的功德,正因為如此,才有那麼多人念誦「大悲咒」,也就是說,正是「大悲咒」本身所具有的殊勝功德,才讓它流傳得如此廣泛和深入人心。那麼,「大悲咒」有什麼殊勝的功德呢?
  • 用這個方法念《心經》,身邊和頭頂會有金甲護法神!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僅以二百六十個字,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攝盡了釋遵二十二年般若談的精華,即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同時顯示般若真空妙理的體用與功能:實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      一個人常常行衰運,必定心神恍惚,心經可以攝住一個人的心神,轉而行好運。
  • 念心經真的很不可思議
    附:心經全文(非常的短,3分種就可以念一遍)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 《心經》釋疑:念心經前先念什麼
    念誦心經的時候,大家除了要好好念誦心經全文之外,還要念誦心經的開經偈等等。但是有的人對念誦心經的步驟知道的不是很多,也就不知道在念誦心經之前自己還要念誦什麼。其實在我們不知道怎麼念誦心經的時候,可以看心經的儀軌念誦,這樣的話,也能夠幫助我們自己對心經全文有更好的理解,讓自己從經文中得到更多的感悟。
  • 念心經的作用
    念《心經》可防鬼神騷擾並可根治失眠 心經的效用~分享修心經的心得 【般若心經】全名為【般若波翻譯而成,由於此經乃群經的精華,故曰【心經】,比喻是群經之心臟。 上年近年尾,我送了的一隻心經CD給妹夫,每天上班途中他都播放,年尾時,他的老闆知道他的手錶壞了,送了一隻價值過萬的名牌手錶給他,他自己都估唔到。而且他話,聽了心經後感覺耳珠變長了。 我自己修心經之後在中過兩次商場抽獎的一等獎。 我妹妹自從有了BB一直聽我送的清心咒CD。
  • 佛教:三種人念此咒,是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有你嗎?
    佛教:這三種人念此咒,是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看看有你嗎 | 文:金剛智慧海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在神謐幽冥的法界裡,楞嚴咒,就是那支又高又響的穿雲箭。聽到召喚的各路神明鬼靈,馬上匯聚過來,看看召喚的人,有什麼指令。這並不是想像,也絕非神話。這是法界之中,真實不虛的事情。
  • 歲末回遮 | 今天誦念心經9遍,遣除來年一切障礙及違緣!
    其中的廣般若,有十萬頌。藏文的長版《大般若經》,都有厚厚的十二函;中般若,有二萬五千頌;略般若,則有八千頌。所有《般若經》的精義,都包含在《攝集經》當中,如果將《攝集經》的經義加以濃縮,則就是《心經》。由此可知,佛法的精髓、心臟與核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的咒是什麼?就是結尾的這18個字,如何理解?
    佛像但如果說真的要懂得《心經》,那就不光是文字和經義那麼簡單了,真在懂得還必須要懂得咒才行。那麼《心經》中的咒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經書中結尾的這18個字:「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關於這18個字,從文字上不難理解,以至很多人都把它給忽略了。但作為修行之人,對於這個咒並不是了解就行了,更重要的心行,因此,發願心行才是這個咒的真正要求。
  • 學習《心經》或者誦讀、抄寫《心經》究竟有什麼神奇的效用呢?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心經修持儀軌 與 心經觀想(加行班)
    (一萬遍)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bō)若(rě)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 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是一切咒王
    我們開始學習《心經》最後一段經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觀自在菩薩講了一個mantra,就是真言、咒子。印度人崇尚音聲,他們認為,這個世界傳遞能量、傳遞信息最便捷的方式是音聲。所以,印度各個教派都持誦mantra,以持咒、持真言作為自己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佛教也不例外。
  • 佛教:常誦《心經》,有什麼好處?
    學佛的人都知道,《心經》的全名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大乘教典之中,最經典的佛經之一,也是一部文字最短少,卻能夠把佛法的深奧微妙詮釋得最清楚的書,實在不可多得。為什麼《心經》有如此功效呢?因為《心經》是具有觀世音菩薩智慧(正極靈能)的經文,可以將不吉陰邪的東西驅去。三、《心經》的宇宙觀,能讓常誦念的人,慢慢感染到宇宙的本質與真相,也就是念誦的人可以從此獲得宇宙的智慧,並真正地了解到宇宙萬物的真相,也徹底的明了了人生的真相,即這個身體不是我,我並不在這個身體內,那個永恆不變的「真我」另有所屬,由此而打通往另一個世界門。
  • 佛教:《心經》究竟是圍繞著什麼核心來詮釋?悟懂能帶來無量福報
    文:法妙明心《心經》作為一部非常經典的修行指導,篇幅短小卻能詮釋了三科、四諦、五蘊和十二因緣,甚至是將修行的層第都有所闡述。多年來研究者無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和感悟,那麼它究竟是圍繞著什麼核心來詮釋的呢?
  • 念三遍心經21遍心咒會有不可思議的效果!附具體念誦方法,轉發等於念一萬次!
    根據我的一些同修的經驗,心經可以幫你相當大的忙,你可以三遍心經21遍心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反覆的求觀世音菩薩幫你達成你心中的好的願望!一般而言,觀世音菩薩絕對會聞聲救苦,幫你達成你的善願,關鍵就是看你去不去念。
  • 心經:常誦心經的好處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覺,非從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這二百六十個字,已經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