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咒的,尤其是後來的大乘佛教,甚至把咒當成佛的真言和總持。
可見,咒在佛教之中的重要地位。
那麼,在眾多的咒言當中,哪一種咒才是最圓滿的咒呢?
答案是《心經》中的咒,即:
「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為什麼如此說呢?
因為佛在《心經》中說道: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心經》中的「般若波羅密多」咒,其實就是最殊勝第一,最高最圓滿的無上咒,也是最殊勝無比的真言,也就是說,在佛教之中的任何咒,任何真言都不能與之相比。
那麼,佛為什麼要把「般若波羅密多」咒提高到無上的這個高度呢?
其實是因為「般若波羅密多」本身就包含有著豐富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正是修行者證悟成佛所具備的一切條件,換句話說,一切眾生要想圓成佛道,必須要依據依靠並真正用上「般若波羅密多」的圓滿智慧,才有可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圓滿成佛),除此之外,別無它途。
所謂的「波羅密」,指的是六度「波羅密」,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個內容,就是六度「波羅密」,如何理解呢?
一、布施
布施說的是給予,但其本質仍是放下,因為對於眾生而言,放下並不容易,因為他們還沒有看破。也就是說,如果眾生能夠看破,自然會放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看破是一種智慧、也是一門學問,而放下說到底才是真正的功夫。
換句話說,布施真正的功夫,是要把內心的煩惱布施掉,即把一切煩惱、憂慮、牽掛等統統放下,統統布施掉,當然也包括病痛與生死等一切的一切,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布施,也是布施的意義所在。
二、持戒
所謂的持戒,其實最終的目的就是戒掉妄想與執著,也唯有把這些舍掉之後,內心才得以清淨,修行者才有可以以清淨心修持戒波羅密,因此,這裡的持戒並不是專指佛教之中戒條,而是以戒為律,用以規範自己的內心與行為,這也是佛一直強調「以戒為師」的道理。
三、忍辱
忍辱說的是忍耐,也就是說,學佛之人要忍別人之不能忍,唯有如此,內心才會清淨。才可以進入真正的禪定,換句話說,忍辱才是禪定的基礎,也是禪定的預備功夫。
四、精進
精強調的精於一門,專於一門之意,而進是更進一步的意思,因此,精進是才能夠得定,定才能開啟智慧。常說的一門才精,多門就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換句話說,你樣樣都學,絕對不能成就,修行佛法更是如此,也唯獨精進,才能有真正的效果,得到禪定。
五、禪定
定就是清淨心,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佛法修學最終的目標是智慧,不是禪定,因為禪定不過是一種手段與過程,甚至可以說,進入禪定,才是修行的開始,因為在定中,才不會再迷於幻象。
也就是說,沒有能夠進入禪定,你就還是凡夫,而非聖者,唯有入得了禪定,才能夠脫離凡夫,由凡入聖。
六、般若
般若指的是佛的智慧,即覺悟都是的智慧,這種智慧唯有入禪定之後的覺悟者才可能擁有,凡夫不可能有,更無法去認知與理解,而這些正是通過前面的五種方式才有可能得到,脫離前五種「波羅密」的話,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般若的。
也正因為如此,佛才在《心經》中說「當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而這些則是念《心經》中的咒,所得到的成就,即由凡入聖,甚至成佛的成就,但是這樣的道理真懂的人不多。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無量壽經》《金剛經》《楞嚴經》《心經》《大悲心陀羅尼經》《阿彌陀經》《阿含經》《長阿含經》《大念處經》《大藏經》《現觀莊嚴論》《瑜伽師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