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報導潮人 從潮人觀察世界
小時候看電影,當銀幕上出現的是閃著紅星光芒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畫面和高亢嘹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時,哇,片名還沒出來呢,掌聲就先起來了。從小到大,在成長道路上,「八一廠」的電影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影響是夠深的了。《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革命歷史題材戰爭巨片《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八一廠登上了我國戰爭題材電影的頂峰,為中國乃至世界電影畫廊增添了光輝一頁。
可是,在這些片名的背後,有誰去關注銀幕後八一廠的廠長嗎?少有。今天,我想告訴潮汕的讀者們,八一廠的廠長有一個就是潮汕人,他就是我國著名電影藝術家蕭穆。
1985年3月,蕭穆被任命為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主持全盤工作。上任之後,他除繼續組織常規的軍教、紀錄、故事影片的創作生產外,以主要精力籌劃組織了《巍巍崑崙》和《大決戰》等反映解放戰爭偉大勝利的革命軍事歷史巨片的攝製工作。
《大決戰》分為《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部,每一部均分上下集,時長約220分鐘,分別於1990、1991、1992年出品。影片全景式描述了1948年至1949年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指揮的人民解放軍與蔣介石指揮的國民黨軍之間展開的一場決定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略大決戰。它是中國電影史上一部規模空前的系列戰爭巨片。《巍巍崑崙》和《大決戰》四部影片分別獲得了廣播電影電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獎、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電影金雞獎和百花獎。《大決戰》同時獲得1991年度解放軍文藝大獎。
1995年,為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中國電影界人士評選「中國電影世紀獎」,他們從中國電影誕生至1995年的電影中共評選出十部優秀電影片,故事片《大決戰》入選。
《大決戰》三部曲是蕭穆當廠長時最重要的作品,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恢弘的戰爭史詩,在電影、軍事、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解放軍總政治部批准,《大決戰》攝製組榮立集體一等功,蕭穆本人獲得特別貢獻獎。
蕭穆祖籍廣東潮陽縣歧北墟宅美村,原名蕭宏志。清末,蕭穆的祖父到上海謀生,後來在浙江嘉興安家。1929 年12月,蕭穆在嘉興出生。抗日戰爭時期,蕭穆隨家庭入川,在重慶完成了小學至部分高中課程,並接受抗日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抗日戰爭勝利後,蕭穆隨中央大學附屬中學遷回南京,蕭穆的祖父則回遷廣東潮陽。1948 年,蕭穆因學習成績優秀被保送進入中央大學。在校期間,帶頭參加南京學生運動,被吸收加入地下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青年社」。1949 年南京解放,被派往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部,同年 6 月參加第二野戰軍軍事政治大學文藝新聞大隊。後進軍西南,全隊調西南軍區後勤政治部組建文工團。1951 年被評為工作模範。
1952 年 7 月,蕭穆調北京中央軍委總政治部電影製片廠(即現八一電影製片廠),任總調度室調度專員、代理總調度員等職,從事生產管理工作,同時完成一批反映越南抗美戰爭紀錄短片的編輯工作。1972 年改任八一廠故事片文學部編輯。1978年 12 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83 年任八一廠故事片室主任,協助廠領導主管故事片的創作生產。1985年3月,蕭穆任廠長,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蕭穆先後參與創作了《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巴山兒女》《映山紅》《吉祥的松耳石》等電影劇本,編輯譯製《東帥烈火》等9部新聞紀錄片,組稿及組織拍攝了《路漫漫》《雷雨之前》《怒吼吧!黃河》《螺旋》等幾十餘部影片,發表各類文章50餘篇。
他在擔任廠長期間,組織創作了《巍巍崑崙》《大決戰》《晚鐘》《遠離戰爭的年代》《魚水情的故事》《古代戰爭館》《雷鋒是誰》《從街頭走向世界》等影片,全力以赴推動八一廠進入「大片時代」,在社會上產生重大影響。
這一時期,八一廠攝製的影片多次在國際電影節上參展並獲獎。其中《晚鐘》獲1989年第3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銀熊獎);《遠離戰爭的年代》分別於 1988 年和 1989 年在蘇聯第 10 屆亞非拉電影節和義大利第 12 屆薩爾索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紀錄片《藍天暢想曲》和《中國手》分別於 1987 年和1989年在西班牙兩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魚水情的故事》、《古代戰爭館》、《雷鋒是誰》和《從街頭走向世界》也分別於 1991 年和 1992 年在義大利羅馬第二、三屆「軍隊與人民」國際電影回顧展上分獲評委會特別獎和大獎。這一時期,八一廠還組織了多起與海外電影同行合作拍攝的活動,如與加拿大合拍《白求恩》,與日本合拍《敦煌》,與香港合拍《閃電行動》、《中國三軍解密》等,為影片創作的國際化做出貢獻。
1985 年,蕭穆當選為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五屆理事、主席團委員,1987 年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1989~1992),曾任中國電影製作協會、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華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等職。
1988年,蕭穆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頒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勳榮譽章。1992 年 9 月,蕭穆在北京離職休養。離休後,他繼續從事創作活動,先後與人合作或單獨撰寫了長篇傳記文學和電視連續劇文學劇本等多部作品。
蕭穆情系故土,對家鄉有深厚的感情。作為北京潮人海外聯誼會顧問,蕭穆積極為聯誼會的建設建言獻策。2000年前,北京潮人海外聯誼會計劃把汕頭籍的新四軍老戰士、泰國歸僑陳子谷事跡搬上銀屏,蕭穆主動請纓,創作了八集電視劇文學劇本《天涯赤子》。蕭穆說,陳子谷的愛國熱忱和耿直秉性,深深打動了我,覺得讓他再現在電視屏幕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蕭穆同志還特地到汕頭、澄海、南澳、上饒等地採訪。在北京的著名劇作家郭啟宏對劇本創作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老一輩革命家、開國上將葉飛同志給陳子谷的題詞寫道:「陳子谷同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祖國的富強奮鬥了一生,他作為一個華僑、革命者為人民所景仰。」這是對陳子谷一生的真實寫照。遺憾的是,這個項目因為找不到投資人,至今沒能拍成電視劇,也因此成為蕭穆同志的遺願。
2000年,這個項目的主要推動者、潮汕地區赫赫有名的「方家四姐妹」之一、黨的七大代表、中組部老乾局原副局長方朗同志找來在中央統戰部華文出版社工作的李慶同志,不無遺憾地對李慶說,劇本拍成電視劇已經無望了,你在出版社工作,把這個劇本拿去先出成一本書吧。這樣,蕭穆同志創作的這個劇本作為資料也就留存下來了。
2013年4月12日,蕭穆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解放軍301醫院逝世,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