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現實中已然成為懲治別人、一報還一報的常用成語。
大家知道,在流傳下來的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中,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的成語已然背離其原初的宗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就是其中之一。
現在有的將之解說為:用別人的辦法懲治別人。實則這一成語的用意,已失去本來的精神和靈魂。我們有必要透過其表面涵義,而挖掘其內在精髓,以回歸其原汁原味的意旨,參悟其人生觀上的深刻涵義。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本自朱熹的《中庸集注》,原文為「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實則,這一成語因解說「以人治人」的觀念而來,原來意旨是:因其人之道而治人,「改而止」。
成語中的「其人之道」,實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人生之道,對於每個人來說,初無分別。
人之所以為人者,就是人人皆自己稟賦有理義之性;
人之所以成其為人者,就在於每個人皆具備能知能行之才,亦即是皆備性、才、情的潛質和潛能。
有所不同的是:既有先得與後得之分,聖人不過是「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孟子·告子上》);又有操存舍亡之別,君子不過是「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離婁下》)而已。
踐行人之道,成其為人,非是人所不能為,而問題的關鍵在於不肯為。
治人、正人者,就在藉由啟發自覺,復歸本心,以使人回歸其做人的主體意識,擔起自我做個大寫之人的責任。
成語中的「其人之身」,乃在明曉各在當人之身。身以載道,人生之道就在於修身。身修,則道有諸己,而可以成為人。
率性由道,道不遠人,就是誠身。誠身,要求明善。明善,是格物致知的工夫;誠身,乃是誠意正心的工夫。心正而宰身,則身正。身正,就是人身得以修治。
既然人生之正路,必須得由自己去走,而別人無法頂替,則一切治人、正人的作為,不過是啟發教化人去自己省覺,自己去改正過失而已。
人生不免犯錯誤,也不免有過失。知錯能改,不貳過,找回失去的人性,就能重新做人。
成語所言的「還治之道」,意在要求因其人性以治之。「還治」者,實則是責諸人以反身自治。雖藉由人之教化喚醒自己的人性,或藉由外在懲戒以警醒自己,然最終的決定權還在於自己:靠自己拯救自身,修為自身以改過自新。
從人生無不自為的角度上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又實是讓人自省自覺,自改自正,由其本人去完成使自己換個活法的人生抉擇,由其自身去完成從不善向善的改變或轉換。
從施治、使正者的一方來說,正人乃是因其人性而正之,非是外加一個人性、人道以治之。正人、治人之身,非是宰制於人的「以善服人」(《孟子·離婁下》),使人臣服於我,而在於「以善養人」。「以善養人」,方能使人心服,自覺配合教化以改正自身的過失。
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文化自覺上,若是認為它的涵義是以別人的辦法懲治別人,就必然會失去其挽救人性的內涵,喪失其文化內涵的人道精髓。
在早期儒家思想文化的語境中,正人的宗旨乃在於藉由真誠教化或諄諄教誨來覺悟人,挽救人,重塑人,而主旨非在於宰制人,懲治人,拋棄人。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微信公眾號「我的學思觀」願為此盡微薄之力,不懈探究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