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現象並非是新時代下的產物,而是古已有之。一般而言,以傳播媒介的更新換代為界,過去在信息傳播還不怎麼發達的時代,「追星」是一種個人行為,即單獨的、非組織的、不受他人影響的行為,而現在的追星逐漸發展為群體的、有組織的、互相影響的行為。
「我迷故我在」是2015年前大部分研究者對於粉絲特點的概述。過去對於一件事物的喜愛,通常會叫「xx迷」,例如影迷、歌迷。粉絲的稱呼逐漸改變為「飯」,或者「粉絲」和「飯」並存使用。還有另外「私生飯」(過度幹擾偶像生活)和「黑粉」(對偶像進行言論上的侮辱醜化等)兩類,這些都是非正常的形式,故在本文中不予探討。
「韓流」形成概述
韓國男團屬於「韓流」的一部分,為對韓國男團進行探究,先從大背景下大致探究「韓流」的形成。「韓流」進入中國是上個世紀90年代,而這種新型娛樂文化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四方面組成:韓國本土文化、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日本文化和美國文化。
韓國本土文化以及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主要是對韓劇的影響,這在韓劇中有大量的情節表現,例如《大長今》、《松藥店的兒子們》、《傳聞中的七公主》等等。
韓國音樂形式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其是在美國文化影響下進行了再次轉型和重新構建的韓國新文化積澱的結果,即是傳統文化為基礎的西方現代大眾文化的韓國版。
例如H.O.T的舞蹈音樂,以現代生活為背景,將快樂、苦悶、挫折、欲望、要求、期望等情緒伴著舞蹈和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自由與率性,前衛與不羈,正是具有21世紀先鋒精神的文化,具有西方現代文化的時尚之美,是一種反映現代西方文化精神的大眾藝術。其次,韓國組合的練習生制度受日本文化影響,練習生制度是日本率先開創並實行的。為發展其文化產業,韓國一度禁止日本藝人組合來韓活動。據不完全數據統計,「高產」時期每年新出道的韓國組合將近一百個,可見競爭之大。
公司的營銷模式
在吳亦凡、鹿晗和黃子韜三位中國成員仍未提出解約的時候,EXO為男子十二人團體,成員來自中國和韓國,年齡最大的出生於1990年,最小的出生於1994年,分屬於EXO-K(主打韓國市場,專輯曲目為韓語)和EXO-M(主打中國市場,專輯曲目為中文)兩個隊伍。
EXO隸屬於韓國SM娛樂有限公司(S.M.Entertainment)。韓國SM娛樂有限公司是韓國一間大型藝人企劃和經紀公司,是韓國三大娛樂公司巨頭之一,由歌手出身的李秀滿於1989年創辦。其名稱「SM」為英文「Star Museum」的縮寫,意為「明星博物館、名人殿堂」。1998年,S.M.公司把旗下的HOT、SES介紹到中國、日本,掀起了亞洲「韓流」熱潮。2000年4月,S.M.公司登記註冊了韓國高斯達克市場,發行股票,成為韓國第一個娛樂文化股份公司。截至2016年,其旗下代表藝人有BoA、東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時代、SHINee、f(x)、EXO、Red Velvet、NCT等。
韓國男團的培養機制,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包裝」。EXO-M在中國的綜藝首秀是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那時候他們每個人代表的形象就已經固定好並且很鮮明,甚至有了明確的職能分工。吳亦凡(加拿大籍華裔)是隊長,在隊內負責rap;鹿晗(北京人)是隊內主唱,門面擔當;張藝興(湖南人)是隊內的舞蹈出色者,舞蹈擔當;黃子韜(山東人)是武術擔當;Xiumin(韓國人)是組合裡年齡最大的,是組合大哥;Chen(韓國人)是唱歌擔當。看他們發展的這幾年,筆者感覺他們就像精美包裝的商品一樣,可以滿足各類粉絲的審美需求或是心理需求,模板化的形象可以說沒有一絲瑕疵。
韓國組合的出道必須經過練習生的訓練過程,EXO也不例外。隊內成員的練習生時間由半年到六年不等,期間與公司籤訂合約,出道與否看其表現以及公司的路線安排,不合適者還會被「開除」,不能出道。例如YG的權志龍曾經就是SM公司的練習生,但因不符合公司的發展規劃中途勸退。練習生不僅承受著每天超過10小時訓練時間的體力消耗,還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公司在對藝人的培養上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練習生的選擇上就已經非常嚴謹,在招進公司以後,除了最基礎的禮儀、才藝(舞蹈、唱歌、樂器等),還對他們進行語言培訓,例如為打開日本和中國市場讓成員學習日語和漢語。此外S.M.Entertainment大樓裡有專業的美容儀器,成員出道前一般都會打「美白針」以及對五官進行微調。粉絲們見到的偶像是謙虛、有禮貌的,對他們的感覺是「笑起來就如陽光照進來一樣」,或者形容「他們就像出現在我生命裡的一道光」。
偶像形象的豐富化
粉絲對偶像的喜歡可分為外在和內在兩方面。外在就是EXO的顏值,以吳亦凡、鹿晗、張藝興為例——喜歡吳亦凡是因為他長相帥氣、比較man(有男子氣概)、像在漫畫裡走出來的一樣;喜歡鹿晗是因為他長得很像鄰家的小哥哥、甚至容貌精緻得可以超過女生;喜歡張藝興是因為他笑起來有酒窩,而且很陽光。EXO的平面宣傳照、GIF動圖、街拍、MV及活動造型等,「活脫脫就如王子一樣」。
內在的因素更多,從數據上顯示的「日久生情」人數比例較大還有「粉齡」可粗略看出,粉絲的並不都是「始於顏值」,還有的是直接「陷於才華和忠於人品」。他們唱歌、跳舞超好,還會彈鋼琴彈吉他、藝能很好,舞臺結束總會給主持人及觀眾鞠躬,會對粉絲做很暖心的事情,專門錄製視頻、在微博上和粉絲互動等等。還有文章開頭提及的「追星」是「受他人影響的行為」,在學生之間尤為普遍,宿舍裡有一個粉絲,在該粉絲的「宣傳」下,其餘舍友會潛移默化地認識或者主動關注EXO,然後漸漸從無感到好感,然後發現EXO成員身上的優點,因而發展到後來,可能一個宿舍都會成為粉絲,這並不誇張。
EXO出道前艱苦的培訓過程,成為了他們日後圈粉的必備元素。經紀公司往往都會通過各種網絡渠道傳播其在光環背後成長的艱辛故事,讓粉絲認同他們的性格以及付出的努力,引發粉絲們強烈的共鳴,從而順利將粉絲的注意力從偶像的作品、能力轉向他們單純努力拼搏的性格上。EXO由娛樂明星的形象豐富為精神的寄託、榜樣的代表,他們的「功能」變得更寬泛,由愉悅性變成滿足性和激勵性。EXO如此優秀,因為喜歡他們,所以作為粉絲更要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好。
網際網路的建構及粉絲行為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遞範圍突破了疆域的限制即時傳遍全球,受眾通過網絡即時獲得世界各地的信息,消費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品,並且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每個人都成為一個具有能動性的「自媒體」。
貼吧、微博、QQ群、微信群、Instagram等,這些都是粉絲信息共享的平臺。在EXO仍未正式出道的時候,粉絲就已經形成一個小的規模,她們大抵知曉EXO成員的來歷,例如他們的初中學校、高中學校一類。有關EXO的貼吧組織有序,並且發帖有嚴格的形式規定。粉絲們為了解EXO的動態,還會主動「翻牆」去瀏覽信息,大家都熟知EXO的行程去向,組織「接送機」更是平常。平常有通告是粉絲會拉著手幅和燈光牌為EXO應援,EXO的活動不會出現冷清沒有人支持的現象。
粉絲對偶像的支持大致可歸為兩類:線上和線下,以下展開具體說明。
線上:投票、購買數字專輯、為新歌打榜、製作視頻、刷微博、刷Instagram、刷貼吧等。以投票為例,某評選「最受歡迎新組合」的投票,粉絲們的會通過電腦技術等形式對該投票進行瘋狂「刷票」,紛紛「出一份力」。而粉絲對某位成員的cut合輯的製作,該粉絲不一定原本就是計算機專業或者是精通計算機的人,很有可能是因為喜歡EXO而下苦功去學的這門技術。在貼吧、超話的等級甚至還是粉絲的信用象徵,信用較高者還可優先參與EXO的互動,因而粉絲們貼吧、超話的籤到及發帖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線下:演唱會、歌謠大賞應援、演唱會購買花籃大米(購買大米是主要韓國粉絲的傳統)、購買周邊產品、包場看偶像主演或特別出演的電影、購買代言產品等等。演唱會門票通常在一分鐘內售罄,鹿晗的《重返二十歲》、《我是證人》、《長城》等,吳亦凡的《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夏有喬木雅望天堂》等這類「粉絲電影」的驚人票房,足以證明粉絲對偶像的支持及消費情況。粉絲還會因為EXO代言,儘管自己並不需要也會去購買支持,或者說不買同類產品的競品。假如EXO代言了康師傅冰紅茶,粉絲就不會去買統一冰紅茶。
「積極受眾」的文化消費
在全球化進程中,伴隨著「去地域化」現象和「混雜文化」的產生,瓦解了某種文化與地域之間的聯繫,而各種四處流動的文化之間相互混合,產生了新的更加複雜的文化融合形式,新「韓流」的強勢來襲則更是利用了網際網路的跨越性發展和新媒體的蓬勃之勢,以及得此助力的全球化傳播和跨文化傳播的發展趨勢,使其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風格和文化定位。新傳播形態催生了文化消費的新形態和新特徵,EXO即是其中的代表。人類社會逐漸步入一種後情感社會,「情感」成為現代人極度的渴望,被精心包裝和設計的「情感」日益成為人們消費的熱點,粉絲的行為也體現了這一點。
同時,粉絲對偶像的自我滿足化,是「積極受眾」的過程,符合了美國傳播學家亨利·詹金斯教授提出的「參與式文化」的概念:「以往的新聞信息傳播是通過『媒介生產者——媒介消費者』實現,這種傳播模式單向無反饋,參與式文化的興起改變了這種傳播模式,現今的信息傳播中受眾是新聞信息主動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傳播者。」 還有粉絲會自發組織以偶像的名義去進行慈善活動,這種「積極受眾」的範圍及意義已經完完全全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