曺憲中從事木雕五十多年,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於1995年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主攻東陽木雕藝術。曺憲中夫婦的深雕掛屏「鍾馗嫁妹」和「威震群山」根雕擺飾二件作品在「2011廣東省工藝美術精品展」中分別榮獲金獎和銀獎。如今,曺憲中夫婦不顧年事已高,依然潛心木雕創作,每周還義務為清遠市技師學院的學生開設木雕工藝培訓班,獻出自己珍藏的雕刻工具,細心傳教。
情定清遠:雙劍合璧頻獲大獎
說起自己與清遠的緣分,撫摸著上世紀90年代初的工藝廠聘書,老人心中油然流過一股重溫歲月的暖流,他難忘父親帶自己入行,又是改革開放讓自己的技藝和觀念得到了升華。
曺憲中的名氣隨著作品的走俏開始被省外的企業所關注。1982年,在清遠佛岡工藝廠多次邀請下,曺憲中與妻子來到了佛岡一家工藝廠,到該廠後親自設計的《帆船》《百鳥朝鳳》等4套傳統樟木箱樣品送到廣東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當即受到香港其成實業公司高度讚揚。"當時來到粵北這片陌生的地方,沒有任何關係可以依賴,如果求職被當場拒絕,身上又無盤纏,就要打道回府。"曺老師對當年自己年輕時那股"闖關東"的豪情記憶猶新。
1992年,曺憲中夫婦離開佛岡來到清遠,開設自己的"憲中藝術工作室"及曺氏木雕文化藝術館,繼續在木雕技藝上前行,夫妻合作的木雕大作頻頻在省內外的各種博覽會、工藝展上獲得大獎,逐漸成為清遠工藝行業的明星人物。
由於為清遠在深圳文博會展會上獲得過第一個國家級金獎,曺老師的工藝造詣開始受到政府重視,個人工作室也進駐當地技師學院。他現任清遠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是清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曺氏木雕"代表性傳承人。曺憲中表示,工作室成立後,將以"名師帶徒"的方式,包括培訓老師培訓學生,帶徒傳技、技能攻關、技藝傳承,進而有效推進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步伐。
名師帶徒:為清遠木雕擦亮名片
" 現在的學生不能只會玩手機,做拇指人,傳統木雕也能鍛鍊學生的心手合一。"對於首次接觸傳統雕刻刀具,以刀為筆在木板上刻畫形象,老師和大學生都感到非常新奇。木雕課開辦後,看到曺老師用小小刻刀轉眼間就能將一塊朽木化為神奇,雕琢出花鳥魚蟲,很快引起了學生們的好奇心。經過一番嚴謹刻苦的訓練,在曺老師夫婦指導下的學生,不用一年就可以掌握基本功,秉性高的,畢業後已在珠三角企業找到時薪百元的崗位,成為高薪一族的工匠。
老人的藝術探索精神,深深感染了大師工作室的90後大學生們。"木雕的藝術創作帶給我的不僅是一種謀生技藝的掌握,更是對人生事業的一種不懈堅持的態度。"學生小劉說,剛開始覺得在木板上刻畫是枯燥無味的體力活,然而,通過曺老師夫婦的言傳身教,看到他們用刻刀一點點挖鑿、一個個線條鏤刻,一塊朽木被賦予了萬物活力,體現了無窮的創作力。"每天這樣敲打成千上萬次,一天下來,手臂又酸又疼,但是看到作品一天天成型,那種快樂是無法言語形容的。"小劉說,他的感受,是眾多培訓班同學的共同體驗。
清遠市技師學院表示,東陽曺氏木雕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成立"憲中大師工作室",是學院對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一次創新探索,也是學院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的一種創新模式。工作室成立後,將以"名師帶徒"的方式,包括培訓老師培訓學生,帶徒傳技、技能攻關、技藝傳承,進而有效推進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步伐。
據悉,曺老師在清遠傳授木雕技藝,先後收了數百名弟子學員。曺老師雖然年過七旬,但至今刀耕不輟,以木為紙,遇見有好學青年,更是熱心輔助,有時候還自己掏錢買木雕工具相送。
業界人士也認為,清遠屬粵北山區城市,原材料豐富,竹、木、樹藤、樹根、巖石、玉石等雕刻工藝的用材條件優越;勞動力資源豐富,木雕工藝的傳承,為山區的閒散勞動力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前景。
曺老師說:"我希望能在清遠帶動鄉鎮發展木雕工藝,讓更多的青年傳承祖輩的木雕文化,學到致富的本領,讓曺氏木雕有朝一日成為清遠的一個文化名片。"
作者:大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