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後一部必看五星大片
《血戰鋼鋸嶺》
12月7日晚24:00正式登陸江漢影都
零點場櫃檯購票享特惠價30元
限 時 預 售
淘寶電影低至18.8元
貓眼電影低至19.9元
這部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衝繩島戰役為背景
先讓我們以時間軸為主線來回顧一下當時的歷史
1931年9月18日,日軍佔領中國東三省(9.18事變)。
1937年7月7日,日軍進軍華北,進而侵佔全中國(7.7盧溝橋事變)。
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
1939年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損失大型艦18艘,飛機30餘架,死亡2403人。
1941年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同日,英國等對日宣戰。
1941年12月11日,德國、義大利對美國宣戰。
1942年5月7日、8日,珊瑚島海戰。
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海戰,美軍3艘航母伏擊日軍8艘航母,擊沉4艘航母,1艘巡洋艦,300餘架飛機,一舉改變了太平洋戰局。
1944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
1944年5月8日,德軍籤字無條件投降。
1945年4月1日,衝繩島戰役,美軍投入陸軍45萬,1500餘艘軍艦,2500餘架飛機,傷亡7萬餘人;日軍投入陸軍20萬,600餘艘軍艦,2000餘架飛機,傷亡10萬餘人。
1945年8月9日,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對日作戰。
1945年8月6日、9日,美軍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
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歷史回顧完畢,接下來讓我們走進這部影片
《鋼鋸嶺》的故事就發生在1945年4月的衝繩島戰役中!
據史料記載,衝繩戰役中的鋼鋸嶺之戰被形容是「一片血海」,慘絕人寰。作為二戰時的軍工企業,雖然現在已經轉型為汽車製造,但骨子還是流的日本軍工廠的血,無怪乎斯巴魯不願意讓《曉松奇談》去採訪鋼鋸嶺的導演及主創了,尤其主角道斯還是個拒絕佩戴武器的和平主義者。
二戰已經過去71年,美國人也已經開始反思,而部分日本人還在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最近,被譽為「奧斯卡最準風向標之一」的美國評論家選擇獎公布了提名。口碑爆棚的梅爾·吉勃遜最新戰爭巨製《血戰鋼鋸嶺》狂攬7項提名,搶佔了各大重要獎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等。
當年史詩巨作《勇敢的心》中高呼」Freedom「的梅導輕鬆拿下了奧斯卡五項大獎。如今21年過去了,攜手鮮肉「蜘蛛俠」又走起了自己「教科書「般的影片風格。這片子憑什麼受到大眾的青睞?
成功還原了二戰中最喪心病狂的一場戰役
梅爾·吉勃遜熱衷於史詩和宗教,並喜好在影片中毫不保留地釋放滿腔熱忱。拍史詩,梅導自導自演創造了《勇敢的心》這樣的經世傳奇;拍宗教,他用拉丁語和古希伯來語拍出口碑票房雙豐收的《耶穌受難記》。而他的最新作品《血戰鋼鋸嶺》,不僅把歷史戰爭還原到了極致,還包含了信仰。
《血戰鋼鋸嶺》有它的不同和難得之處。在現今的電影行業,還願意認真拍二戰電影,而不是以此為背景的特工、喜劇、愛情之類的,應該也只有梅爾·吉勃遜了。這是他最近10年來的第一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久違的上世紀的平鋪直敘並激燃煽情的老派風格。不得不說,這很梅爾·吉勃遜。
電影啟用了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布雷西、薩姆·沃辛頓、文斯·沃恩、泰莉莎·帕爾墨和雨果·維文等全明星陣容。大概是因為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以至於人物塑造的都活生生,血淋淋。我們看過太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其中不乏悲劇和荒謬之辭,然而這部電影卻有些遠離說教。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其實每當看到手撕鬼子的某抗日神劇,真的好想對主人公吐槽:先生,您的血漿袋掉了。估計主人公還會詐屍起來說:「不,是群演的血漿袋」。而看完梅導電影後由衷的感慨: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本來以為所有的效果都是後期特效做出來的,顯然不是,梅導將特效使用降到最低,並在《血戰鋼鋸嶺》中展現了瘋狂野蠻的暴力美學。梅爾·吉勃遜斥資5000萬美元炸毀了澳洲雪梨郊區一個大農場,營造出最貼近人間煉獄的戰爭場景。
以至於影片中的戰爭場面,讓已經習慣了這些的北美觀眾也大呼過癮。也不怪梅導如此真實的大陣仗還原,因為在這場真實戰役中,美軍傷亡4.8萬人,死亡和失蹤1.2萬,日軍傷亡11.2萬,死亡和失蹤9.5萬,說是人間煉獄一點不為過。
定位為R級電影,刪減也才30秒不到?
梅爾·吉勃遜拒絕修飾一切暴力,相反,對暴力不遺餘力地展示,是他的標籤。有不少人稱這大抵是梅導尺度最大的一部電影。沒有色慾,有的只是暴力和血腥。即使影片被定為R級,但引進之後只刪減了不足30秒,戰爭場面幾乎保留完整,廣電這次是真良心了。
然而,R級片過審一直都是難題,多少引進片都被擋在了門外,但也有類似《荒野獵人》這樣的奧斯卡大片出現在中國影院內(其實梅導自己的電影《耶穌受難記》也是R級,並且2004年在中國上映)。不得不說,總局的審查約束範圍取決於電影的質量高低。
不被看好的戰爭題材,能否逆襲
一說到戰爭片這個題材類型,就已經「命中注定」了在中國市場上不會有太大起色,因為在全球主流市場,戰爭片向來都不是最賣座的影片。而《血戰鋼鋸嶺》不僅是戰爭片,還是引進戰爭片,這就更要命了。
細數近20多年,中國電影市場上賣得最好的引進戰爭片是2012年的《戰馬》,由史匹柏執導,但票房僅僅只有1億出頭。戰爭片中的經典之作,同樣是由史匹柏執導的《拯救大兵瑞恩》,在中國則僅有6000多萬票房。
雖說二戰題材早已沒了當年的號召力,但是對比今年上映的《比利·林恩》以及國產電影《湄公河行動》,《血戰鋼鋸嶺》踩著戰爭片在中國市場突然大熱的餘溫,也或許能掀起另一波狂潮?
從檔期來看,12月一直都是「引進片」的失守地,但由於今年特別的狀況,12月賀歲檔反而像是2018年引進片開放的提前預演。
悉數往年,其實也有類似的幾個遺漏,例如2015年的《極盜者》《極速風流》最終獲得2.48億以及2003萬,都算是本身體量的突破。
可以說,今年進入12月的幾部引進片都有可能在目前國產片孱弱的狀況下,奪得票房的逆襲。那麼,收穫好口碑的《血戰鋼鋸嶺》也許能成為2016年市場收官前的一匹黑馬,來場票房大逆襲?
這真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