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kiki
編輯 | 酷兒
接觸李宇春的人都知道,李宇春其實是個「怪胎」。
私底下,她極少有很大起伏的情緒。
嚴肅、面無表情,是她的常態。
走在人群中,她會不顧身邊與她同行的人的叫喚,一個勁地往前走。
她不參與社交,不接受公司安排的經紀人,很長一段時間都拒絕與人溝通。
天娛總裁龍丹妮和副總裁楊柳,輪番放下姿態哄著李宇春出來吃飯、對接工作。
一個月後,李宇春才回了信息。
「不去。」
可我們所看到的李宇春,明明是那個在舞臺上瀟灑自如地掌控舞臺的女王。
在《說唱新世代》中,她能與臺上的選手最大程度上共情。
單就這三句歌詞——
「我決定前往一線抗洪別告訴爸媽
黑色的風暴席捲了街頭
再堅硬的牆也會倒下」
就能說出選手在音樂中最想表達的東西。
她說:「我看到了金融危機,柏林圍牆,九八抗洪,我知道你們是實實在在講一些故事的。」
即使在最近的《中國好聲音》上,李宇春為了搶隊員,也是毫無障礙地與他人搞怪互動。
很難想像,可愛又真摯的李宇春會跟脾氣古怪和「耍大牌」這樣的詞掛鈎。
她為什麼這樣矛盾?
什麼是真實,什麼是假象?
哪一面的李宇春,才是真正的她?
李宇春情緒缺乏到,幾近個機器人。
在2013年的時候,李宇春曾擊敗EXO、賈斯汀 · 比伯等國際巨星,拿到了MTV歐洲音樂全球最佳藝人獎。
擊敗那樣厲害的對手,李宇春再怎麼激動都是可以理解的。
「我以為春春會非常興奮,但她下臺後,我看到的是一張像是什麼事都沒發生的淡定的臉。我只能壓下與她擊掌的衝動。」
當時剛加入李宇春團隊的宣傳總監回憶說。
2016年,在QQ音樂頒獎典禮上,李宇春獲得了「最具影響力女歌手」的獎項。
可她的介紹詞卻是「最具影響力男歌手李宇春」。
因為一直以來的中性打扮而受到網暴的李宇春,性別的界限在她這裡是個禁忌。
無論是副總兼李宇春的經紀人楊柳,還是李宇春的粉絲玉米,都感到非常憤怒。
騰訊也因為這次失誤,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騰訊旗下多個App的評分一度被拉低到一星半,就連馬化騰都親自出面處理,騰訊音樂高層年終獎取消。
但李宇春似乎完全沒有被影響到,她平靜地接受採訪,客觀地講出對整場典禮的感受,面對那次失誤,也只是表達了遺憾。
像是在講其他人的事。
李宇春能如此自然而迅速地接受這些榮耀和「羞辱」,除了她擁有寵辱不驚的品質之外。
還因為李宇春是個非常封閉的人。
2005年的《超級女聲》是中國的選秀工業的拓荒牛,我們可以想像出,當時的造星系統有多麼不成熟。
李宇春在當年以超女冠軍的身份出道後,沒有人告訴她接下來應該怎麼做。
茫然無措後,是對娛樂圈和經紀公司的極度不信任。
有次李宇春和經紀人坐飛機,經紀人在安檢時臨時將自己的幾件物品塞進了李宇春的行李裡。
李宇春為此和經紀人激動地吵了一架。
「我怎麼知道她會不會往我行李箱裡放毒品?」
李宇春對身邊人的防備心和過度敏感展露無遺。
之後李宇春的經紀公司天娛傳媒指定了幾個經紀人給李宇春,李宇春統統不接受。
副總楊柳每次都會發一大段話跟李宇春對接工作,李宇春也是簡單一句話打發了。
即便是天娛總裁龍丹妮出面,約她出來簡單的吃飯喝酒,李宇春也絲毫不給面子。
吵架,反而是她和兩位公司大佬的常態。
在李宇春的邏輯裡,李宇春可以接受意見。
「但你必須能夠說服我,不然只能按我的來。」
儘管如此,李宇春能接受的意見也是少得可憐。
大多數時候,都是公司在為李宇春讓步。
在拍陳可辛導演的《十月圍城》時,李宇春堅持從頭到尾都不摘帽子。
因為帽子是李宇春走出音樂圈的舒適區踏入影視區的安全感,也是她與楊柳的一個約定。
可電影中有一幕爆破戲,正常情況下,誰被炸飛後,帽子還能完好無損呢?
當晚凌晨三點,李宇春打電話給楊柳,氣憤地說:「你騙我,不是不摘帽子嗎?」
楊柳趕緊找導演協商,為了保護李宇春的安全感。
導演也妥協了。
李宇春的固執又難搞,讓我想到了同樣自我的張雨綺。
當初楊天真為了讓張雨綺給公司做出妥協,在《我和我的經紀人》節目上,安排她親自看看路人對她的負面評價。
張雨綺是多麼驕傲的一個人啊,不但要被迫接受這樣直接又赤裸裸的評判與審視。
如此難堪的場面,還要同時放映在全國人民面前。
真的,不可謂不殘忍。
事實上,天娛並不是一個小公司。
天娛總裁龍丹妮更是不輸楊天真的引領了全國大型綜藝熱潮的業界牛人。
可所有人都在為李宇春做出妥協。
天娛和龍丹妮不但能夠為她的個人微博拒絕合作方的營銷宣發需求。
還能因為她的不喜拒絕了大部分商演的收入來源。
憑什麼,李宇春就能成為最特別的存在呢?
如果你看過李宇春完美的履歷,一定會為這種優待找到原因。
出道十五年,她將拒絕了所有商演和社交的時間大部分都花在了鑽研音樂上。
如果說前三年,她還被裹挾在市場化和流行化的偶像舞臺這樣一個標籤中。
那麼2009年,在她一手承包作詞作曲的同名專輯裡《李宇春》裡,已經開始展現更為真實的李宇春了。
動圖來源:有號以後
或許大家還不太明白,當時李宇春選擇自己作詞作曲意味著什麼。
那時的李宇春,音樂創作還稍顯稚嫩,能在巔峰時期做出這樣一個決定,是非常需要勇氣的。
但在短短兩年後,李宇春發表的第五張專輯《會跳舞的文藝青年》,我們能很明顯得感知到,李宇春的音樂有了質的提升。
會跳舞的文藝青年李宇春
電音與英倫搖滾相結合,明亮的唱腔和細膩溫柔的風格相得益彰。
直到現在,也不會覺得過時。
2014年,李宇春與張亞東合作出版專輯《1987我不知會遇見你》。
1987我不知會遇見你李宇春
再一次實現突破,脫掉文藝標籤開始走復古冷酷的路線。
作品也更加得成熟精緻,不再拘泥於以往的小情小調,而是添加了許多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
2017年,李宇春出版專輯《流行》,反諷了社會跟風的現象。
我記起她在接受許知遠的採訪時,她談及自己去威尼斯雙年展看關小表達「人們與大衛」的影視作品時,整整看了三遍。
「那個作品表達了,人們都在談論大衛,消費大衛,卻都不知道大衛是誰。」
她是實實在在地將對生活的思考融入了音樂裡,成為自己的表達。
同時,這張專輯也全方位體現了李宇春高端前衛的音樂品味和敏銳的時尚嗅覺。
社會性、音樂性和時尚感在這張專輯中巧妙結合。
在以往李宇春的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屬於李宇春的勇敢、個性、客觀和理智。
這些標籤,也與我前面說到李宇春的固執冷淡相呼應。
但實際上,李宇春是個非常溫暖的人。
在今年3月份,李宇春發布了治癒系音樂視頻短片《給女孩》。
「請相信自己是很美好的存在,不用懷疑這是宇宙獨一無二的色彩。」
這首觸動人心的作品,無論詞曲,都給人帶來往前走的力量。
李宇春不僅僅是一個符號,她更是一種信念。
事實上,如果沒有提起李宇春是選秀出身的,我都不會將她和偶像兩個字扯上關係。
在偶像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大批年輕的男孩女孩在偶像工業鏈裡經過包裝和重塑,像商品一樣更迭產出。
偶像一詞,早已在資本的運作下漸漸變味。
但李宇春的存在,支撐著偶像圈裡最為珍貴的部分——沉澱和初心。
很少有人知道,李宇春的工作一直處在一種非常人能承受的節奏中。
她除了每年都能發布優質的作品外,還要負責大量的幕後工作。
「就在臨近新專輯《哇》上線的前幾天,開會已經成了李宇春團隊所有人的日常,商量方案、排列歌曲、打磨MV……最瘋狂的一次,一幫人開了十幾個小時的會。」
每一張專輯的創作過程都被李宇春輕描淡寫地概括為「 痛苦」。
她對作品的嚴苛程度,簡直令人咋舌。
沒有誰能忍心對這樣為事業全身心付出的李宇春賦予過多的批判。
但李宇春的封閉,也的確成了她身邊的人最擔憂的一件事。
「幾年前在臺北夜市和工作人員一起閒逛,突然間感到一種巨大的不適和失控感。
我一直走,快步地走,害怕別人的目光停留在我身上。
我聽到了同行的人的叫喚,但我沒有停下來。」
無論是外界還是李宇春本人,對李宇春的認知都是強大而堅韌的。
自從李宇春以一種脫離世俗的姿態出名後,她所受到的侮辱和謾罵就沒有停止過。
最初是2009年,一場對李宇春中性形象的群嘲席捲網際網路。
網友以惡搞為樂,類似「信春哥,得永生」這樣的段子層出不窮。
「她的頭像被PS,各種移花接木的惡搞圖片流傳於網絡,甚至出現在鄉鎮「生男生女都一樣」的海報裡……」
這種羞辱甚至還延續到李宇春線下的演出上。
同年7月,李宇春在蒙古音樂節上,臺下的觀眾一邊喊著「春哥」,一邊向她扔礦泉水瓶。
李宇春當時是怎麼做的呢?
她一邊將三首歌完整地唱完,一邊把礦泉水瓶踢回去。
即便是在李宇春被黑得最嚴重的時候,網絡上大量的聲音造謠她整容、被包養。
李宇春也無動於衷,像是被網暴的那個人並不是她一樣。
在她逐漸變得封閉和「怪異」之前,所有人包括李宇春都認為,這不過是李宇春音樂生涯中無關緊要的小小一筆。
在之後一場why me演唱會,李宇春插入了一個自導自演的短片。
片中她走過充滿敵意的人群,臉被飛來的玻璃碎片劃傷,漸漸地,傷痕不再可見。
她在用一種意象方式表達了自己所經受的網絡暴力。
可在翻唱著《流言》的舞臺上,一直冷淡自持的李宇春,第一次在公眾面前流下了眼淚。
原來所有的傷害都不是真的沒有關係,它只是換了一種形式駐紮在李宇春內心的深處。
楊柳為了讓李宇春能更加打開自己,千方百計地讓李宇春跨界演戲。
「劇組是一個流動的小社會,她不得不和人們打交道。」
當時的楊柳或許也沒想到,自己這個無心插柳的決定,反而讓大家發現了李宇春的演戲潛能。
在綜藝《演員的誕生》裡,李宇春出演經典電影《無名之輩》中的馬嘉旗一角。
短短幾分鐘,就看得我眼淚奪眶而出。
我想起與李宇春合作拍攝《如夢之夢》的賴聲川導演曾高度評價李宇春。
他說:「李宇春做任何事都是沒有失敗的。」
除了收穫到了李宇春有演戲天賦的意外之喜之外,李宇春也在與人接觸中一點一點地打開自己。
在採訪中,她跟許知聊起前段時間,她在沒有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招呼劇組所有人吃了一頓火鍋。
「那簡直是一種煎熬。」
李宇春面露無奈,眼神中卻有著驕傲又愉悅的光芒。
在普通人眼裡,招呼大家吃飯這樣簡單的事,卻是李宇春為治癒自己邁出的很大的一步了。
我有時會想,很多時候,李宇春看上去只是在做自己。
但實際上,她讓多少人相信一種獲得自由的可能性,讓多少人得到探索更為多元自己的勇氣。
即使在她的作品和表達中,她也儘自己最大的能力表露溫暖和善意。
一如音樂短片《給女孩》,一如她送給《乘風破浪的姐姐》的寄語。
圖源:文案圈
這樣好的李宇春,卻承受了那麼多的惡意。
李宇春說,多虧了身邊人的愛,才讓她沒有走入黑暗。
可是,沒有走入黑暗不代表可以擁抱光明。
對於李宇春來說,如果她也能像多年前模仿網暴的視頻短片裡一樣。
傷痕真的不再可見就好了。
如果你也喜歡李宇春,就一起點個贊吧。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