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部影片中,我開始更深更細緻的關注李連杰的眼神,儘管在《中南海保鏢》裡我已被他的眼神癲狂的痴迷。
在李連杰所有的電影裡,我最大最重要的兩個看點,一是看他的眼睛,二是看他的動作。他的動作因力量把人擊倒,他的眼睛因魅力而把人電倒。他那雙明澈清亮的眼睛,純淨得沒有一絲雜念,靦腆時是千裡澄宇、羞怯四溢;柔情時是溫潤如玉、暗香醉人;頑皮時是空靈明媚、顧盼狡狤;而當他剛毅果敢時,你看到的只會時堅定和勇氣,不會有半點的漂浮和閃躲;他憤怒的時候,眼裡也絕對不會有一丁點兒的惡氣和殺氣。至於他一笑起來,那是消雪融冰的笑、是陽光燦爛的笑、是沁人心脾的笑。這一切,都源於他的眉峰太正氣,他的眼神太善良。他的眼神,真的有一種獨具魅力、難以抵擋的殺傷力。
影片中鞏偉的出場,是一副從來沒有見過的滿不在乎、睥睨不恭的表情,特別是嘴角叼著煙、雙目圓睜、手舉人民幣、霸氣十足的那句「報紙是你的,錢他媽是我的。」真讓人在驚異的同時不自主的暗問自己「真的是李連杰演的嗎?」
他和兒子告別時的神情,他看到鞏固傳呼「媽媽昨天晚上死了」時的神情,他被迫掐著兒子脖子時的神情,他舉槍向勒著鞏固脖子的甫光瞄準時的神情……我無法列於言表。鞏偉看到「媽媽死了」那個傳呼的時候,他的神情是震驚、茫然、空白、痛楚、狂怒以及電光火石中那句「你要隨時記住你的身份」後的強行恢復平靜,李連杰把極短時間內迅速交織變化的這種種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著實令人噓唏不已。
影片裡,鞏偉是一個情真義重的鐵血男人:一個人支撐著、照顧著羸弱有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子。因為老婆兒子成天被人在後邊說閒話,他很不想再做臥底,這是他的「情」。但局長「為了香港更好地平穩過渡、安定繁榮」的教育和「三個月後你就回來」的承諾,他還是又一次的服從了臥底的安排,忍辱負重地離妻別子偷偷去了香港,混入了黑幫,這是他的「義」。在第一次的「黑吃黑」搶劫行動中,他就表現出了他的「義」。為了「義」,他在痛失妻子後,兩次都差點兒又失去兒子。他的「情」、「義」兩相照,令人動情動容。
片中有處細節也很讓我感懷:領獎回來的鞏固母子等在公交車站臺,鞏固低頭不語,在生氣父親沒有陪他一起去領獎、一起照相。鞏偉匆匆而至,看到兒子不高興,他主動說「你不喜歡我抽菸,好,從現在起,我不抽了。」父子笑著在勾手「一言為定!」後面的影片中果然就再也看不到鞏偉吸菸了。父子情深,由此可見一斑。
相比洪熙官、洪文定父子,我覺得鞏偉、鞏固父子演得還要成功還要情深動人、感人肺腑。片中的打鬥設計也非常奇妙、到位,最精彩的莫過於影片高潮的船上那部分了。
鞏偉的兩根短棍舞得是瀟灑自如、靈動十足,和甫光的過招凌厲剛勁。最難忘的是鞏偉父子倆手中揮舞的那一粗一細兩根繩索,叫人想起了方世玉東門收屍時的那根金蛇狂舞般的繩子。而鞏偉把繩索系在兒子腰間收放自如地把鞏固送出去、收回來,作為攻擊對方的武器這段創意,真是奇思妙想的招數。鞏固站在父親腿上欲凌空飛出的那個鏡頭,堪稱極品。
一部好的電影,總是離不開製作團體的共同努力,在《給爸爸的信》中,李連杰和小謝苗又演活了一對最佳銀幕父子形象。鞏固用口水擦掉牆上的呼機號碼,為了省錢放學後走長長的路回家,進家門前的強擠笑臉,給媽媽念著一張白紙的「爸爸的來信」,賣掉心愛的手錶給媽媽治病、躲在甫光他們船舷邊的救生圈裡給爸爸打電話等等,相信看過影片的人都不會忘記這個可愛小男孩的懂事、機靈和勇敢。
梅豔芳飾演的那個外表咋咋呼呼、內心正直善良的方督察,于榮光飾演的那個近乎歇斯底裡的瘋狂黑幫老大,都很出彩。
影片對所謂的闊佬也小小地諷刺了一把,都命懸一線、難能逃命了,那幾個被綁住手腳的有錢人還在不停地爭論著「我的錢。我的錢。」真是要錢不要命、人為財死的寫照,他們和鞏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片中不足的,我認為就是對北京的描繪:破敗的棚戶房,看守所裡粗野的警察,鞏固寫信時桌上那盞昏暗的煤油燈。我相信,這應該不是導演在有意醜化大陸,而是因為長期的隔閡和不了解造成的誤解,甚至時至今日,某些港人心中的大陸仍是窮困潦倒的不毛之地。這需要地域上的來往,文化上的溝通。儘管有美中不足,但我還是堅持瑕不掩玉,這些細枝末節是不能遮掩住整部影片的光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