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播出的電視劇《琅琊榜》,開播時收視並不出彩,播到後來,卻從收視到口碑都突飛猛進。男主人公梅長蘇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士」的形象,不僅足智多謀、義薄雲天,還心懷天下蒼生,致力於追求公平正義,身懷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就是這樣一位能人義士,一生卻處境艱難,幸運的是,失去了那麼多,唯有他青梅竹馬的未婚妻霓凰,在他悽涼的一生中,能為他的心頭增添一抹溫暖和些許色彩。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琅琊榜》中梅長蘇的最愛。
霓凰與林殊或梅長蘇之間的關係,才是古時男女相互傾心的模樣。實際有多少古裝戲,除了戲中的古裝外,還有多少古風和禮節?從梅長蘇在金陵城外偷看霓凰的第一眼,就堅信他愛她。很多人覺得霓凰愛林殊,但總感覺林殊對霓凰的感情有些摸不清。我們必須呼天喊地、山盟海誓,面對面發誓才算是愛嗎?這個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種愛的面孔,不同的人還有著成千上萬種表達愛的方法。在古代,當然也有熱烈而大膽的愛情,但梅長蘇對霓凰感情的表達不同。
首先,要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世家子弟應該有的樣子,其次,由於當時情勢與自身情況所限,他只能更加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感情。
少年的林殊和霓凰
當時的林殊是金陵城中最聰明、最耀眼的年輕人。即使譽王談論起他時,都曾說過,誰能與當年的林家小殊相提並論?那時,他的確是天之驕子,戰無不勝的少年將軍,父親是威震八方的大將軍,母親是長公主,姑姑是皇帝最寵愛的妃子,皇帝則既是舅舅又是姑父。而一代賢王蕭景禹幾乎跟他血脈相通,兩者都是蕭氏家族和林氏家族共同血脈。他的家世已不再顯赫,他的能力也不再出色。也許是嫉天妒英才吧,連老天都要嫉妒他的能力和才華,才會有此後的劫難。
這樣一個年輕人,如果他喜歡的話,金陵城中哪個女孩不會被它吸引?他與霓凰的婚約是由太皇太后定下來的。以林殊當時的身份與地位,以及藺晨說過他是一個很有主見和思想的人,如果當時不是他自己的想法,又有誰能強迫他接受這份婚約呢?
豫津說過,林殊很沒有耐心帶他們出去玩,但他有耐心與霓凰一起去玩,願意走到哪裡都帶著她。並且願意賠她一起練劍,玩耍,掛燈籠.....。記得掛好燈籠後問他,他笑著回答,好看,滿眼盈盈情誼,要將人淹沒的架勢,這不是因心之所屬又是什麼?
當年是青梅竹馬,兩情相悅。從林殊對太皇太后的深厚感情來看,當初太皇太后是極其寵溺他,應該是懂得他的想法,才給他定的婚約。
那時風波未起、歲月平靜,林殊在等著鳳凰長大嫁給他,此時的少年心情,還不知何為愁緒,
心中堅定要照顧她一生,也堅信自己可以照顧她一生。但是,人生中總是有太多的轉折點!
劫難後的梅長蘇與霓凰
他從劫難中歸來,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毫無愁緒的少年,他身上背負著病痛,冤屈,血海深仇,心懷的是家國天下,虛弱的身體總是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中。當年越美好,今日回想起就越殘忍,越痛心。劫難後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唯有想起霓凰心裡會有一絲溫暖。
十三年來,儘管他沒有與她聯繫,但一直在默默關心,,否則就不會有衛崢在水戰中的幫助。時隔多年,金陵城外第一次見到她,在那個場景中,他輕輕撥開簾角時,無法控制自己的心,但理智告訴他不能太靠近。愛、是想觸摸又不得不收回手。他不再是當年毫無愁緒的年輕人,他背負的太多,有太多的使命和責任在等著他,只能收起以往的兒女情長。他愛一個人,所以想將對方保護在自己身後。但對於霓凰來說,他再也不能像當年那樣毫無顧忌地保護她、照顧她並陪伴她。劫後的情勢不允許,而他本人也沒有太多時間,他已擔不起當年那般的感情,在他心中,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不再具備資格說愛。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詢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唐婉的《釵頭鳳·世情薄》就像當時梅長蘇心情。
見太皇太后時,那失神地一握,對梅長蘇來說,要有多深的情感才會讓他那樣失態?在靖王面前都可以將自己掩飾的毫無破綻,但唯獨對著霓凰情緒難控,幾乎條件反射般握住她正收回的手,那時他竭盡全力隱瞞自己的身份,但是當他第一次接近倪煌時,就表現出了要暴露的跡象。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陸遊的《釵頭鳳·世情薄》
後來,霓凰比武招親,他又何嘗不是提前就安排好了人手去搗亂呢?那個百裡奇,難道不是在他入金陵之前就在北燕安排好的棋子嗎?然後,霓凰官中遇險,豫津的一句話使他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錯誤。突然的臉色驟變,身體幾乎變得站立不穩。對於梅長蘇來說,該是多麼在意她,才會立刻陷入驚慌。即使謝玉府中被圍、懸鏡司中被威逼,都未見過他驚慌失措。恐怕那一刻,所愛的人陷入危機,是內心疾馳而來的驟痛。
賞梅時,他情不自禁昔她拂去髮髻和肩上的落花,那種自然而然,那種流露,可曾見他對第二個人有過?如果內心沒有常常想念著她,又怎麼會多年後在她不知他身份時,仍會如此自然地對待她?任時間與空間流轉,對霓凰的感情都沒有絲毫淡化。與其說霓凰的直覺準,不如說每次梅長蘇與霓凰一起時的反常與失態,太過明顯。
另一方面,他故意與官羽保持距離。幾乎無動於衷的冷漠的客氣,也表明他的心早已被一人完全佔據了。對一人深情,就難免對旁人無情是不可避免的。
他跟藺晨說,現在給她希望,那以後她會更加失望。不寬慰她,她也不會怎麼樣只不過心裡悲傷罷了。但是面對霓凰,他卻對她撒謊,說他還有十年。是不想讓她知道事實的殘酷,想著讓她開心,就像他在獵宮暈倒,跟他們說,別讓霓凰過來。就像最後,他可以對著藺晨據理力爭、巧舌如篝。
但是當他看到霓凰知道真相時,他卻只有隻有欲言又止的神色。他怕她難過,也怕她擔心。這是怎樣的想要呵護一個人的心情?他只希望她過得好,但他已沒有時間,但他不得不撒謊。哪怕只是讓她多開心一會而又少擔心一會。
霓凰奉旨回雲南,他說,如果你在這裡,我會分心。然後不能自持地抱住她。心裡多麼在意一個人,才能無時無刻都會被她牽動心緒和注意力。
元宵燈下心有靈犀的對望,只是一個與當年相似的燈籠,就能讓他陷入往事,開始睹物思人,如果不是感情深厚,又怎麼會將十幾年前的細節都記得那樣清楚。
太皇太后去世後,霓凰守靈時頻繁的書信往來,每一次發現她情緒不對他都會輕輕握住她的手,她的手...他一直克制,可終究是徒然,在霓兒面前,他何嘗不是也有自己最脆弱的一面。畢竟霓凰對他而言,終究和其他人不同。
最有趣的是在九安山。霓凰問起宮羽是否是他的追隨者。他說,是江左盟的手下。霓凰不說話只是看著他,但他理解她眼中的疑惑,並忙於解釋,不是自己叫宮羽來的,而且宮羽也沒有照顧他,所有的話都帶著誠意回答,像極了男孩被女朋友 撞見與另一個女孩在一起,然後忙於解釋的情態呀。
藺晨跟他聊起帶著飛流四處遊玩這一段話題,許多人認為他沒有帶霓凰的打算。但以梅長蘇的性格,難道他會在兄弟談論旅行計劃時,會主動談論帶霓凰一起嗎?不可能,他除了面對冬姐,什麼時候對別人說起過與霓凰的感情?這才符合他的個性。感情不是時時掛在嘴邊的,他也更不是那種會當眾說出來的人。
然而,最終,他選擇了返回自己的戰場,終究負了對霓凰的諾言。他說此生一諾,來世必踐。那是霓凰的無奈,何嘗不是他的?如果不是為了戰事危急,他本打算退隱江湖,寄情山水,可惜屬於他的宿命還是無法擺脫。這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就像他不會以十命換一命來治病一樣。此時,他一定會義無反顧回到戰場上。林氏家族的後人承擔著與生俱來的責任和使命。他還是那個林殊,那個如日出般燦爛的少年。如焰火照亮了夜空,若能綻放的如此燦爛,甘願生命只有一瞬間。這是他最好的結局。
「山盟雖在,錦書難託」
吾妹,還要多親暱的稱呼呢?
他無力給的,確實遺憾;可是但凡他能給的,都已經給了霓凰,也只給霓凰而已。
他在一言一行裡表現出的情感,發乎情,止乎禮。。雖歷經劫數,相隔數年,此心不變。這才是真正的古典主義愛情吧。你們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