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熱播刑偵劇《白夜追兇》已經第一季大結局了,這部劇豆瓣9分,位列今年國產劇年度最高。
雙男主的設定,在近幾年的英劇美劇的推理懸疑作品並不少見,一般都是性格剛好相反的搭檔。國產劇我們也看過不少,但潘粵明這個一人分飾兩角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演兩個性格不一樣的角色就好,它還帶著精分燒腦的「任務」。
在劇中,一人分飾「兩角」的潘粵明,既扮演了冷峻嚴謹的哥哥關宏峰,又是散漫痞氣的弟弟關宏宇,亦正亦邪的雙性格表演充滿了考驗。因為劇中弟弟和哥哥要互換身份假扮對方,實際上潘粵明等於是一人演了四個角色。很多網友紛紛彈幕:「潘老師簡直演技炸裂,我已經分不清誰是哥哥誰是弟弟了」...
在劇中,白天哥哥出門查案,晚上換通緝犯弟弟去,劇名白夜追兇取得甚是恰當。但這樣的劇情換在任何一個正常人身上都會不恰當,其主要原因是哥哥有「黑暗恐懼症」,晚上不能出門。 那麼這個黑暗恐懼症有科學依據嗎?
黑暗恐懼症是什麼?
黑暗恐懼症是一種心理疾病,主要表現為怕黑,不敢一個人獨處,白天與晚上精神症狀不一,情緒相差很大。黑暗恐懼主要是不相信自己,害怕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從產生消極情緒的程度看個人的黑暗恐懼症嚴重程度。
一般到了晚上,獨自一人時就會產生莫名的恐慌情緒,沒有安全感,緊張害怕,產生消極情緒;這種症狀有間接性,連續性;有的人會因為發生了某些不好的事而產生這種情緒,而有些人是一旦到了晚上,身旁又沒有人陪伴就會產生這種情緒,消極,害怕,甚至有很多莫名奇妙的想法。
☝☝我們先看看劇中潘粵明的表現
一個人面對黑夜,整個人怕到額頭出汗
看見浴缸裡魚鬍鬚的剪影聯想到血流
感覺到鞋子底下真的有血液
整個人被嚇到跌倒在沙發裡
幻覺甚至延伸到過去他臉被劃時的痛苦
是不是很恐怖?!.
他們並不是害怕「黑暗」本身
很多人多多少少有些怕黑,尤其是兒童,輕度的怕黑是完全正常的。但當一個人處於黑暗環境中,產生超乎正常的恐懼感,並且這種感覺持續不斷,難以平復,往往就是「黑暗恐懼症」。
成年之後仍有「黑暗恐懼症」或在某個成年後的階段突然出現。
可能是以下不快樂的經歷導致的:
黑暗中的危險經歷:車禍、火災等;
兒童時期遭到性或身體虐待,兒童期間常被關在黑暗處;
目擊可怕的事故;
受到血腥、暴力、超自然題材書籍或電影的影響。
「黑暗恐懼症」患者並不是懼怕「黑暗」本身,而是懼怕黑暗中所隱藏的危險或者黑暗中自己想像出來的危險。
比如:劇中的關宏峰陷入黑暗時,會想像多年前死去的女警員來謀殺自己。
「黑暗恐懼症」有什麼表現?
患「黑暗恐懼症」的人會迴避黑夜和其他黑暗的場所,他們可能會拒絕在天黑出門、不能呆在黑暗的房間,必須開燈或看電視才能入睡,有的人不能一個人睡覺,夜裡常常驚醒,有人還會因此患上抑鬱症。
「黑暗恐懼症」患者一旦陷入黑暗,會有強烈的恐懼感,焦慮情緒會很快產生,隨之加劇,最後發展為驚恐,他們可能會出現以下心理和生理症狀:
心理症狀
● 腦海中出現非常恐怖的畫面;
● 害怕自己被怪物、鬼魂或者其他可怕的東西襲擊;
● 不停的確認房間裡是不是有「怪物」或其他東西存在;
● 想立即逃跑。
生理症狀
● 呼吸問題(比如快速喘氣);
● 胸痛、心悸或者感覺窒息;
● 噁心;
● 身體顫抖;
● 身體疼痛或酸痛。
這些反應可能會在恢復光亮後消失。
睡覺的時候閉上眼睛不也黑了嗎?恐懼症不會爆發嗎?
關宏宇問過關宏峰一個問題,擊中了很多觀眾內心的疑惑:「睡覺閉上眼睛不也黑了嗎?恐懼症不會爆發嗎?」
人的眼瞼不是完全遮光的,還會有部分光線透過眼瞼射到視網膜。所以,即便是閉著眼睛,也能感到外面的光線變化。
對於部分「黑暗恐懼症」患者,開燈才能入睡。在一項針對「黑暗恐懼症」患者睡眠情況的調查中,只有1/4的人能夠在不開燈的情況下獨自入睡,而其他人則需要燈光或別人的陪伴。
「黑暗恐懼症」可以治癒嗎?
即使沒有正規治療,有些「黑暗恐懼症」也可能治癒,也許是因為部分患者自己運用了暴露法治療,比如採用在黑暗中練習唱歌等方法,漸漸的消除了對黑暗的恐懼,最終能獨自面對黑暗。
但如果「黑暗恐懼症」嚴重影響到正常生活,還是建議接受專業治療。
例如一個必須上夜班的人患上了「黑暗恐懼症」,或「黑暗恐懼症」嚴重影響了睡眠,導致白天精力不足。
生活中除了關宏峰患上的「黑暗恐懼症」,還有很多其他的特定恐懼症,比如懼怕動物(動物恐懼症),雷電(雷電恐懼症)、言情劇中常出現的懼怕密閉場所(幽閉恐懼症,如電梯)、懼怕注射器和針頭(恐尖器症),你或者你身邊的人出現過這類恐懼症嗎?
來源丨三線小醫等
編輯丨辦公室(秦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