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暫別觀眾152天後,廣州大劇院6月18日在實驗劇場迎來復演第一場線下演出——國樂大師方錦龍廣東音樂聆享會。隨後6月25日、27日、28日,歌劇廳也將在歌劇《馬可·波羅》的復演中重啟,這標誌著廣州大劇院全面回歸廣州市民的文藝生活。
根據疫情防控的要求,30%的上座率不能覆蓋投入的成本,但廣州大劇院總經理何鷹表示:「《馬可·波羅》的復演可以提振所有文藝工作者的士氣,同時也增強了大眾恢復正常生活的信心,非常有意義,所以我們還是堅持把它做下來。」另外,廣州大劇院藝術教育活動以及藝術培訓課程也於6月初陸續啟動,已有不少市民走進劇場。
復演限「座」不限「流」
復演在即的廣州大劇院早已蓄勢待發,在細緻做好防疫措施和應對方案的同時,儲備了眾多好戲與觀眾見面。不僅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方錦龍廣東音樂聆享會,以及此前因疫情防控一再延遲上演的歌劇《馬可·波羅》,還有在《舞蹈風暴》中以實力圈粉的舞蹈演員胡沈員作品——現代舞劇《流浪Nomadic》等精彩劇目。據悉,目前這些演出的可售票都已售罄。
在線下限定坐席數量遠遠無法滿足觀眾需求的情況下,廣州大劇院打造「雲劇場」,以線上無限流量的直播方式讓觀眾回歸「劇場」。據悉,未來廣州大劇院多個演出將增設線上直播觀演方式,其中包括歌劇《馬可·波羅》6月25日首演場,觀眾可以在廣州大劇院「雲劇場」以及優酷、愛奇藝等平臺付費觀看,甚至還可以體驗VR模式。
用科技賦能藝術產業
疫情給演藝行業帶來了很大損失,在新的形勢下,演藝行業如何發展,廣州大劇院已有了探索和實踐。
疫情下的廣州大劇院,實際上從今年2月份就開始了新型藝術方式的探索,實現大膽地走出實體劇場牽手網際網路的第一步:聯合騰訊藝術攜手80後新浪潮戲劇導演王翀推出全國首部線上戲劇《等待戈多》,在4月5日、6日兩天的直播中收穫了29萬觀眾在線觀看。5月9日,廣州大劇院十周年院慶發起全球藝術家雲端10小時直播活動,聯動80個網絡平臺實現同步直播,累計觀看人數超過1億人。
隨著劇場的陸續開放,觀眾於6月初隨著線下藝術活動的舉辦陸續回歸,而線上同步直播的方式擴大了參與觀眾的範圍。其中包括女高音歌唱家劉穎的歌劇分享會、原創歌劇《馬可·波羅》十周年特別賞析會等。
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線上戲劇《等待戈多》製作人梁麗珍表示,廣州大劇院將戲劇表演地點從劇場拓展至千萬流量級別的網絡媒體平臺,讓原本只有數百人觀看的單場演出瞬間增長到數十萬甚至過億人,使得藝術覆蓋群體更加廣泛。
回歸劇院的還有小小藝術家們。6月13日起,廣州大劇院器樂培訓中心、廣州大劇院童聲合唱團、廣州大劇院少兒芭蕾舞團、廣州大劇院青少年行進管樂團全面複課,恢復劇院現場教學。
向「生產型」劇院邁進
疫情發生以來,廣州大劇院已取消155場演出,尤其是國外的演出,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狀態。在此期間,廣州大劇院積極向「生產型」劇院邁進。
除了籌備復演的原創歌劇《馬可·波羅》以外,加大新劇目生產力度,以中演廣州大劇院戲劇藝術中心為平臺的多個劇目創作已提上日程,其中包括一部由著名戲劇導演傅勇凡、編劇唐棟等擔綱主創的話劇。
此外,廣州大劇院D藝空間孵化團隊「玖肆」原創歌舞劇《相信有光》入選「中國文聯2020年青年文藝創作扶持計劃」,該劇以疫情期間真實發生的醫護故事改編,目前已進入籌備創作階段,計劃與D藝空間青年原創孵化項目及「周一星劇場」重「新」出發。
廣州大劇院對「劇院+」模式進行拓展,催生文化產品新的打開方式,一系列精美的劇院文創產品,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被打造成網紅產品。例如,根據歌劇《馬可·波羅》中人物角色性格與舞臺造型設計了16款表情包;廣州大劇院十周年紀念畫冊《拾·載》在線閱讀版等。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張素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謝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