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舊時西貢,今日胡志明市,一座散發著濃濃法式風情的東南亞小城
去年7月份越南旅行,胡志明市算是一個理想中的中轉地。也許在很多人眼中,它是一座不太理想的城市,交通混亂,建築陳舊,車多吵雜,但這不顯浮躁的熱鬧正是其可愛之處,因為曾經的法國殖民,似的一幢幢老舊不經意的法式建築、一杯口味醇厚的越南咖啡,讓這座東南亞小城擁有了法國城市的古樸浪漫。雖然很多法式建築的外牆由於風雨的洗刷,留下一道道黑色的水印,有點殘破,但仍能看出當時的高貴;高低錯落的城市隱沒在滿城的綠樹裡,倚城而過的西貢河蜿蜒流淌,閱盡人間滄桑。曾經它叫西貢,如今它叫胡志明。胡志明市沒有獨特的名勝古蹟,沒有寬闊的馬路,也少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但它具有強烈的法國殖民風情。在街頭常常可見法式建築,如教堂、飯店等。這些法式建築具有濃厚的法蘭西文化風格和很高的觀賞價值。而遍地的露天咖啡雅座和法國麵包攤,更是充滿浪漫情調和熱帶風光。
2/法國殖民的見證--紅教堂(聖母瑪利亞天主教堂)
聖母瑪利亞天主教堂是越南胡志明市中心的教堂 ,暱稱紅教堂,為天主教胡志明市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也是該市最大的教堂,相鄰中心郵政局。
紅教堂不愧是胡志明的顏值擔當,周身紅色,造型均稱,端莊美麗。
教堂的兩座40米的鐘樓仿照巴黎聖母院的設計,所有的原材料皆來源法國,外牆的磚來自馬賽,因此歷經一百多年之久,紅磚絲毫沒有褪色,所以這個聖母教堂還被稱作紅教堂。
神奇的是建造用的紅磚全在法國運來,這麼多年過去了,色彩依舊明麗。
教堂前有一座聖母瑪利亞的塑像,寧靜祥和。
不知道是什麼節日,當地人穿著改良式的奧黛來這裡拍照。
奧黛和中國的旗袍真的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道有沒有借鑑我們的旗袍。
若是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車來車往,這裡倒是一處適合放鬆冥想和出大片兒的地方。
據說是仿照巴黎聖母院鐘樓的設計,恰巧我也去過巴黎聖母院。我個人感覺差別還是有的,工藝設計上差別很大。
不過造型勻稱,莊嚴雄偉,兩座塔樓高達四十米,教堂前還有上一座重達四噸的聖母瑪麗亞雕像。
紅教堂最近正在維修,所以並沒有開放,門口拍了兩張標誌性的遊客照。
3/艾菲爾鐵塔設計師的另一作品--胡志明市中央郵局
中央郵局與紅教堂相鄰。這是胡志明市法國殖民時期的第一座郵政局,建於19世紀末,由法國著名建築師古斯塔夫·艾菲爾(Gustave Eiffel)設計,沒錯,就是艾菲爾鐵塔的設計師設計的。
充滿了濃濃的法式風情。如今中央郵局是 胡志明市的一個著名地標,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此參觀,而郵寄一張明信片回國幾乎是每一位遊客來此都會做的事情。
正面時鐘下面寫著郵局建設的時間(1886-1891),一層層的窗戶之間白色裝飾下面有法國人的名字。
乍看真的很像火車站的設計,中央郵局的正前方懸掛著胡志明的照片,在中央郵局的所有明信片都是可以寄出去的,可以給遠方的他/她發送祝福。
大廳兩側的手繪地圖。
大地圖據說是當年法國地理學家手繪。
2邊都是賣紀念品的地方,價格比外面稍微貴了點兒。
單反和手機的區別....
手機拍的如此暗淡...
郵局中央區域也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特色紀念品,大致看了下都是中國產的。
這個還是挺有當地特色的,用紙做的。據說是用拼貼、組合和重疊,屬於越南的一個民宿工藝。
瓶身宛如身穿奧黛少女的西貢小姐香水,聞著味道真的是........80年代脂粉香氣,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奶奶身上的香味兒。
工作人員都穿著傳統的奧黛,還是挺有東南亞風情的!
買了一張做舊的明信片。
帶有世界各區時間的特色電話亭,找到了我大北京的。
第一次去的時候都是遊客,各種凹造型......第二次喝完咖啡再來,人流褪去,終於可以拍一張了。
在旁邊喝了杯咖啡,耗了2個多小時再次回來,人流已經褪去,終於可以拍個照留個念了。
4/莫名愛上那清淡中盡顯濃鬱的越南河粉
好像去越南之前,從來沒有在北京吃過越南菜,對傳說中作為越南最重要主食的「越南牛肉河粉」也沒有任何概念不就是一碗河粉加上幾片牛肉,再加幾片薄荷葉嗎,能好吃到哪去呢?結果我中了「真香」定律,打臉啪啪的。哈哈!
吃越南河粉的時候,店家通常還會附送一碟新鮮蔬菜,裡面可能會有一些生的豆芽菜、幾片薄荷葉或九層塔,還會有四分之一個綠檸檬。
5/相比胡志明市這個名字,我更愛「西貢」。
相比胡志明市這個有明確性的名字 ,我更愛西貢這個名字,她是法國女作家杜拉斯筆下《情人》改編電影的取景地,有東方小巴黎之稱(雖然東方巴黎有好幾個城市都冠以此名號),1975年改名胡志明市。之前對越南有點兒偏見,現在依舊還有。但是這無關於城市和風景。西貢給我感覺確實是越南最開放的城市。也有著獨特的法式和東南亞MIX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