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日本四大古典戲劇
能劇、狂言、歌舞伎、人形淨琉璃
能,也叫能樂,佩戴面具演出,主要是以歌舞為主的音樂劇。能樂在演出時一般只有兩三個演員,一齣戲有一個主角,叫做「仕手」,主要配角叫做「脅」。
能約於日本南北朝時期從農村酬神的「猿樂」(類似中國唐代的散曲)中分出,著名能樂的奠基人有觀阿彌(1333-1384)和世阿彌(1363-1443)父子,後者在總結並吸收前人各種藝術的長處,使能發展成為一種以音樂、歌唱、舞蹈為主的音樂劇。後於室町時代,能這一劇種才日益繁榮,確立了自己地位。
日本古典戲劇—能劇
能劇面具
從內容上可分為五類:
一、「祭神戲」,是表示祝頌的劇目。
二、「武士還魂戲」,多描寫歷史上的武將故事和雄壯的戰爭場面。
三、「假髮戲」,以女性為主角,表現母子、夫婦間悲歡離合的舉目。
四、「雜戲」,多以現實生活為主題,如《隅田川》等;
五、「鬼怪戲」。
狂言是一種興起於民間,穿插於能劇劇目之間表演的一種即興簡短的笑劇,是猿樂能與田樂能的派生物。
狂言與能一樣,同屬於日本四大古典戲劇,因為它也可以算是能劇的一部分,所以人們常常把它和能劇放在一起合稱「能樂」。因為狂言屬於喜劇型科白劇,所以相對於典型的悲劇型歌舞劇----能劇的最大區別在於,它通過在現實世界中取材的人物或事件用幽默的方式給武士和其他貴族階級以辛辣的諷刺。並且因為其作品都是從庶民的生活中取材,再以當時的口語演出,所以比起能劇更能被廣大勞動人民所接受,而成為一種最為典型的平民藝術形式。
日本古典戲劇—狂言
目前,大約有260種獨立的狂言劇目。按照最普通的分類,可以將他們分為下面幾個組。脅狂言(吉利劇), 大名 (封建地主) 劇,他羅劇(「他羅」是作為主角的僕人的名字),婿(女婿) 劇, 女 (女人) 劇, 鬼(魔鬼) 劇,山武神(山中苦行僧)劇,出家(佛教僧侶) 劇,盲 (盲人) 劇,舞(舞蹈)劇和雜(雜) 劇。除了雜劇之外,最大的類別屬於他羅(僕人)劇。 僕人劇的主角是一個聰明的普通人,他從不試圖逃避他作為僕人的命運,並且能夠通過與主人善處而使得生活更為快樂。
歌舞伎劇場,根據安政五年(1858年)七月在江戶市村座上演的歌舞伎《暫》繪製
歌舞伎是日本所獨有的一種戲劇,也是日本傳統藝能之一。在日本國內被列為重要無形文化財產,也在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歌舞伎的特徵是布景精緻、舞臺機關複雜,演員服裝與化妝華麗,且演員清一色為男性。
根據第九代市川團十郎1896年5月的扮相繪製
歌舞伎的創始人是日本關西島根縣出雲大社的女祭司阿國,為了募集木殿的修繕費,她來到京都,改革了"念佛踴"(念佛踴經時的動作舞蹈),加入簡單的故事情節作為一種演藝公開表演,在京都、大阪等地引起強烈反響,甚得民眾歡迎,是當今歌舞伎的原型。阿國也因此成為歌舞伎的創始人。
歌舞伎從民俗發展成日本的國粹文化,經歷了波折的成長過程,由"遊女(妓女)歌伎"到"若眾歌舞伎",最終發展到現在的歌舞伎的原型"野郎歌舞伎",逐漸成為現在這樣專門由男演員演出的純粹的歌舞演劇藝術。
文樂是日本專業的傀儡戲,又叫做木偶淨琉璃(「人形淨琉璃」), 「人形」的意思就是木偶或者傀儡,「琉璃」的意思則是一種伴以三味線演奏的戲劇說唱。這個詞彙本身就說明了木偶劇的起源和實質。而「淨琉璃」原是一種說唱曲的名稱,它的先驅是雲遊的盲人表演者目貫屋長三郎和木偶師引田。
文樂木偶劇演員操縱木偶的場面
這個詞來源於早期流行的一個吟唱作品,該作品是關於一個武士和淨琉璃姬的愛情故事。說的是三河國一個富翁的女兒淨琉璃姬,她精通古今詩文樂理,善彈琵琶,是個美麗而多才多藝的少女。年輕的武士牛若在東下時,與淨琉璃姬偶然相識,至相愛。後,牛若因受人所害,重病中被丟在河灘上。淨琉璃姬聞訊,夜間在海濱哭泣不止,感動了上天諸神,哭活了牛若。至此人形淨琉璃的名稱便漸漸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