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一句很溫情的話:上帝不能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母親。
對於孩子來講:「媽媽」這個詞,簡單而又偉大,它飽含著希望、愛戴、甜美,它就是生活中的一切。
對於媽媽來講:孩子從出生開始,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孩子同樣是媽媽的一切。
可是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度。如果沒有掌握正確「愛」的方式,反而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困擾和傷害。
真正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懂得恰如其分的放手。
很多母親以「愛」的名義,包辦孩子生活中的一切。漸漸迷失自我,將所有的希望和人生傾注在孩子身上。最後這份孤注一擲的愛,成了孩子身上無形的枷鎖。
例如在演藝圈一直不溫不火的朱雨辰,他的媽媽就是這樣一個人。
在參加芒果臺的一檔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時,發表的言論著實讓人咋舌:
「我比較重視我兒子的身體,每天4點鐘就會起來給他熬一個梨汁,接近十年了。我在家裡做的事情完全能頂兩個菲傭,屋子搞得乾乾淨淨的。對於我兒子朱雨辰呢,他每一段感情我都知道,而且我的同事和周圍的朋友都知道,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的......」
不僅如此,朱雨辰還說他媽媽如果跟組的話,一定會另起爐灶,無論是在五星級酒店還是民宅,她都能做飯,因為她有電磁爐,完全不受地點的限制。
從工作到生活,朱雨辰永遠都逃不掉老娘的五指山。令人唏噓的是,朱媽認為女人就應該是賢妻良母,對兒子選女朋友十分嚴苛挑剔,也希望未來兒媳婦能夠按照自己的標準來照顧兒子。
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對兒子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朱媽恨不得全方位深入到兒子的生活中,她有太多的不放心和強烈為兒子奉獻與付出的願望,她希望全權代理兒子的生活。
但過度的「為你好」,實則是一場以愛為名的綁架。
網友們把朱雨辰定義為媽寶男,很多人把他事業失敗、單身的原因通通歸咎於他的媽媽。
我們常說母愛是無私的,但不懂得放手的母愛卻是自私的。她們在孩子小的時候悉心照顧,長大了仍然放不開手,覺得照顧孩子是自己一輩子的責任和使命。生命不息,照顧不止。
朱雨辰也曾經試圖反抗過這份令人窒息的母愛,而最後他還是選擇了妥協,因為那是生他養他的媽媽啊,又能怎樣?
記得讀書時的一位老師很喜歡說一句話:「人類很多痛苦的根源,都是對一段關係寄望過深。」這種關係中最嚴重的一種,就是父母對子女「寄望過深」。
因為這種過深的寄望,導致在很多親子關係中,媽媽和孩子之間是沒有界限的。
媽媽覺得:孩子和我是一體的,孩子幸福成功,我就幸福成功;孩子的事,就是我的事。
於是,這種理念下催生了很多控制欲極強的媽媽,希望孩子走她已經規劃好的人生道路。
例如演員、導演張艾嘉,她的兒子奧斯卡出後生,她就開始事無巨細地安排起來。
她在採訪時說:「從第一次抱奧斯卡到懷裡,我就為他計劃出了未來的道路:我要他成為最好的童星。從衣食住行開始刻意培養,他稍有不對我就馬上糾正。老公說我不像是在養兒子,像是在組裝計算機,把最先進最頂級的軟體全部塞進去。」
奧斯卡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在地上滾爬,從學走路開始就必須像個紳士,學習穿禮服,學習吃西餐,再高興也不許哈哈大笑。
4歲就學會了彈鋼琴和拉小提琴;
5歲就被推到了攝影機前;
6.7歲時,奧斯卡已是知名童星。
2000年7月,奧斯卡突遭綁架。綁匪致電張艾嘉:「送來2000萬港幣。」
最終,奧斯卡還是被平安獲救。但從此,張艾嘉不再要求兒子「做這做那」,而是由著奧斯卡去做他想做的事情,「我突然意識到沒有什麼能比他快樂更重要。」
奧斯卡開始擯棄牛排去啃漢堡包;請同學到家裡玩,鬧得天翻地覆;開始穿便宜的T恤和牛仔褲;不再把頭髮打理得一絲不苟,他離貴族越來越遠,卻過得越來越快樂。
有一次,奧斯卡和張艾嘉去埃及玩,坐在金字塔獅身人面像之前,奧斯卡突然對媽媽說:「媽媽,謝謝!」
張艾嘉的眼淚譁一下湧了出來:「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秀學生,他沒謝我;我讓他成為當紅童星,他沒有謝我;我傾家蕩產去交贖金,他沒有謝我;現在,他終於說了一聲『謝謝』,就因為我把自由還給了他。」
這句「謝謝」讓一個母親突然認清了養育子女的意義: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爭臉,更不用幫我養老。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走一遍,讓我有機會與他同行一段,就足以。
孩子的存在並不是讓我們學會去塑造成就一個完美的下一代,而是讓我們可以完整的見證一個人的成長。自己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各自都有自由的權利。
也許孩子並不會像你希望的那樣成功,但必定會活出TA自己的精彩。
之前網絡上盛傳一個故事,是一個57歲的母親寫的,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故事是這樣的:
這位母親的兒子31歲了,在結婚前,被她照顧的面面俱到。結婚後,為了方便照顧兒子兒媳,她和老伴專門搬到他們住的小區,每天早上會去兒子家幫忙做早飯、打掃衛生、洗衣服,晚上做完晚飯、等他們洗漱準備睡覺才回到自己家。
這位母親犧牲掉原本可以豐富多彩的老年生活,一心撲在小兩口的日常瑣碎上,這般掏心掏肺的付出,原本以為孩子們會免去家務的困擾,安心工作,然而卻事與願違。
在某一天在去兒子家的時候,沒能打開房門。
後來聽到小兩口的爭吵:
兒媳:「誰沒有拖延症,洗完澡,內衣扔在髒衣籃裡,第二天早上一定被你媽給洗了。看著曬衣杆上的短褲和胸罩,我沒有被幫忙的快樂,只有隱私被窺視的尷尬。」
「你看看你被你媽慣的,每天回家就躺沙發上,,什麼都不幹,東西不收、垃圾不倒,就差沒把飯餵你嘴裡了,你就像個沒斷奶的小孩。」
「她就不能像別的大媽那樣,跳跳廣場舞,,走走模特步,別像個攝像頭似的盯著咱們……」
她這才明白個大概,原來是小兩口嫌自己打擾他們的生活了。沒想到這個自認為「二十四孝」婆婆的付出,換來的卻是這般聲討。最讓她心塞得是兒子從頭到尾就一句話:「她是我媽,你讓我怎麼辦?」
這位母親實在想不通,不管在職場還是家庭,自認裡裡外外一把手,可到頭來在兒媳的眼裡,卻是一個如此不懂事的人。
一氣之下帶著老伴草原七日遊去了。在牧民家裡,親眼目睹了羊媽媽產子的全過程,看著羊媽媽哺乳小羊的樣子,曾幾何時,她和兒子不也是如此親暱嗎?想到這裡,不禁悲從中來。
可是老伴的一席話卻點醒了他:「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一年四季都在遷徙,要是羊媽媽也像你那樣,凡事捨不得放手,這小羊怎麼活下來?再說,誰願意嫁給一個精神上還沒斷奶的羊?」
她這才懂得,理智的割斷和適時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母愛。
之後的日子裡,她跟著老伴到處旅遊,把年輕時的夢想一一實現。小兩口看到父母豐富多彩的老年生活,打心眼裡高興。兒媳還在朋友圈轉發了老兩口出遊的組圖,標題是:我晚年時的楷模,我至親的公公婆婆。
羅曼羅蘭說:「母愛是一團巨大的火焰。」離得太近,會烤炙,適當的距離,才會溫暖。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付出,就像一堵密不透風的牆,把孩子牢牢的困在裡面。為了孩子,沒有自己的社會交往;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在乎自己是否快樂、是否幸福。
這種做法最終只感動了自己,而帶給孩子的是什麼?除了壓力和相互之間的折磨,沒有其他。
最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父母依舊可以追逐自己的夢想,孩子也可以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在合適的時間得體地退出孩子的生活,給孩子留有一些空間和時間,才是恰到好處的愛。
龍應臺在《目送》裡寫過一段感人至深的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願你我,都因為遇見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願你我,在這場母愛裡,都懂得恰如其分的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