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年以前,美國電影《一條狗的使命》以年度黑馬之姿,在我國收穫了6億人民幣的票房,一隻狗狗穿越幾次生命輪迴,重新回到原來主人身邊的溫情故事,賺足了笑聲與眼淚,豆瓣7.7分的高分足見觀眾對這部影片的喜愛。
今年,《一條狗的使命》原著作者W·布魯斯·卡梅倫所著的另一部作品——《一條狗的回家路》同樣被導演搬上大熒幕,又一次以汪星人的視角,展現狗狗與人類之間的溫情羈絆,賺取觀眾眼淚。兩部片並非續作關係,前者講述的是狗狗貝利是穿越四生四世回到主人身邊的故事,《一條狗的回家路》則是關於狗狗貝拉穿越四百英裡回家的故事。
一直以來,關於狗狗的電影都是催淚彈,從《忠犬八公物語》《導盲犬小Q》到《一條狗的使命》,都引發了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
這幾部電影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狗作為與人類最親近的動物,往往都視為作為「最忠誠的伴侶」,他們在與主人的生活相處中建立起深深的情感。這些影片都精準地捕捉到了狗狗對主人的情感,或不離不棄,或苦苦追尋。相信有養過寵物經歷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代入感,被狗狗的善良和執念所打動。
《一條狗的回家路》同樣不例外。
影片一開始,貝拉誕生在一座廢棄建築裡,與一個貓狗共存的大家庭一起生活。動物管理局的造訪,帶走了貝拉的媽媽,年幼的貝拉則由貓媽媽撫養長大。在與男主盧卡斯相遇後,她獲得了一個讓她充滿歸屬感的新家,並與盧卡斯、盧卡斯的母親和退伍軍人醫院的受傷老兵們,一同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
然而, 盧卡斯所在的丹佛市禁止養鬥牛犬,為了不讓貝拉被強制安樂死,只能將她送去女友的叔叔居住的新墨西哥州暫住一段時間,準備搬家後再接貝拉回來。沒想到與主人分離的貝拉歸家心切,意外走失,踏上了一段四百英裡的艱辛路途。
一出「萌犬流浪記」正式上演,用公路片的形式來包裹寵物片,也是令人眼前一亮的設置,畢竟這一路上貝拉沿著落基山脈,跨越荒野、森林、河流、雪地和城鎮,光是欣賞沿途的風光都是賞心悅目的。
公路片中,主人公往往會遭遇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一次又一次的相遇和分別中,收穫成長與改變。《一條狗的回家路》中將公路片中人類主人公換成狗狗後,同樣奏效,甚至通過了兩種類型片的混搭,迸發出新的火花。
貝拉這一路上遇見過許多不同的人和動物,或萍水相逢,或依偎相伴,或短兵相接。其中最令我觸動的是貝拉與美洲獅「大貓咪」的故事。貝拉目睹「大貓咪」的媽媽被獵人所殺,望著年幼的「大貓咪」,想起了自己幼時被貓媽媽撫養的經歷,萌生出母親般的溫柔和愛,決定接濟照看「大貓咪」,並陪著他一起長大。
貝拉同樣是一個盡責的「母親」,為他捕獲食物,也會擋在狼群前保護他。中間幾度遭遇變故,分分合合,在貝拉再次遭遇狼群的危急關頭,「大貓咪」從天而降拯救了她。二者之間的幾場對手戲,都是片中最令人動容的高光時刻。
劇作上的這一組對照寫得非常有意思,一條被貓養大的狗,承擔起了撫養同屬貓科的美洲獅的責任,跨越種族的情感背後,對愛的堅定和純粹,不管對動物還是人類「善良」都是最美好的品格。
片中還有一個場景也令我印象深刻,「相擁而眠」的姿勢反覆出現了很多次,貫穿全片。貝拉與貓媽媽、盧卡斯、美洲豹以及流浪漢都曾相擁而眠,是人物間羈絆的具象化。
與其他幾個完全正面的、溫情的關係不同,流浪漢是一個特殊而複雜的角色。片中的人物並非完全臉譜式的非黑即白,這個角色就是最好的證明。雖然他把貝拉當作行乞的工具,臨死前也拴住貝拉不願放手,但我還是無法憎恨這個角色,他在窮困潦倒的日子裡也並不曾讓貝拉挨過餓,也與貝拉互相依偎熬過一個個寒冷的夜,他的愛意裡夾雜著自私,而背後的原因是戰爭對他造成的傷害。
這也是劇作上的另一個閃光點——將一部分視點聚焦在戰後老兵身上,流浪漢以及退伍軍人醫院的互助小組,都讓影片有了更為厚重的人文關懷。借用一個狗狗的故事,不動聲色地展現了美國不同階層的社會群像,確實是妙筆。
影片的最後,貝拉終於回到了主人身邊,「回家」的主題在春節前夕顯得格外應景。
在狗年年末(農曆),看這樣一部治癒人心的狗狗電影,相信每個人都能從中收穫簡單美好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