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仄狹小的密室裡。
發生這一幕。
為阻止背頭青年在室內吸菸,紅領帶大叔絲毫不顧影響——
脫褲。
放屁。
哈哈哈,一時間遮雲蔽日……
好笑?
如果Sir告訴你,這三位分別是美國大統領,韓國總統,朝鮮領導人。
臥槽?
真不是喜劇片。
韓國疫情後又一爆款,帶著味道來了。
鐵雨2:首腦峰會
강철비2: 정상회담
17年的《鐵雨》,豆瓣8.2。
韓式政治驚悚片佳作。
今年這部《鐵雨2》,開畫就登上韓國本地票房冠軍。
結果,豆瓣5.8……
別急著罵。
坦白說,Sir覺得它絕非爛出天際的作品,比之前吐槽的《釜山行2》還要高點。
Sir心疼的是這個導演。
楊宇碩。
毀掉《鐵雨》不說。
他可是自編自導過《辯護人》的導演啊!
至今位列豆瓣top榜的神作啊!
慘案如何發生?
答案出乎Sir意料——過度「意淫」。
01
意淫背景
演員原班人馬,故事另起爐灶。
副標題:《首腦峰會》。
開場就是高舉高打:
韓、朝、美,三國間的政治對決。
2018年,朝韓兩國將決定籤署和平協議,朝鮮把核武器交給美國,相應的,美國將結束制裁,與朝鮮正式建交。
半島和平即將實現。
當然不可能那麼順利。
導演為了營造一種國際新聞的感覺,開始意淫一盤橫跨亞歐美的大棋。
主角當然是韓國。
那誰是韓國的敵人?
朝鮮,是兄弟。
△ 這是史上最帥的朝鮮領導人
美國?那是爸爸。
△ 神似川普的模仿秀
俄羅斯?打醬油的。
那剩下的……
嗯,你懂的。
半島和平的前夜,韓國總統韓慶載(鄭雨盛 飾)意外識破了一場針對韓國的陰謀。
中國政府與日本極右派勾結,讓日本在日韓爭議領土獨島(竹島)搞事情。
製造摩擦、衝突、乃至戰爭。
理由非常充分:
若獨島發生武力衝突
美日韓三國同盟就會瓦解
那麼,最大受益國
就會是中國
沒聽錯,為了不讓半島和平,中國政府已經不惜和極右翼的日本法西斯餘孽聯手了。
電影嘛,Sir也不好說什麼。
總之說了一堆,就是突出渲染一波陰謀。
再讓三國領導人出現在同一個地方。
然後把三人劫走。
和平條約籤約地,放在朝鮮境內的元山(別問,問就是設定,不放朝鮮沒法繼續劇情)。
三國領導全部到場進行會談。
事情並不順利。
美國總統無理又囂張,要求朝鮮先交核武再談建交。
朝鮮領導人憤怒又執拗,堅定要求先建交再移交核武。
只有韓國總統全程扶額。
這時,又一撥人來添亂。
朝鮮武裝部領袖樸鎮宇(郭度沅 飾)衝進會場,發動政變。
原因更簡單,他們既不願放棄核武器,也不希望半島和平,背後,還是中日在支持。
我們現在唯一的希望
就是與中國(的)血盟
只要發動政變,不僅有日本給他5億美元,中國還會每年援助朝鮮50億美元,幫助朝鮮復甦與振興經濟。
為此,他甘當馬前卒,衝了。
亂了亂了。
Sir來捋捋。
上文共出現多少個國家?
——韓朝美日中俄,這裡面日本還分「左右」,朝鮮內部也分兩派。
上文共出現多少個「陰謀」?
——中日陰謀,美日陰謀,朝鮮政變陰謀,日本其實是假裝要執行美日陰謀的「謀中謀」……
還有。
上文共出現多少種電影元素?
——政治、戰爭、懸疑、諜戰……
停。
紊亂,是《鐵雨2》的第一層觀感。
開場足足半個小時,導演是在做一檔國際政治/軍事觀察節目,給我們詳細剖析了自己心中意淫的緊張國際形勢。
軍銜,一個比一個高。
陰謀,一個比一個唬。
核彈、潛艇、軍隊,說來就來。
作為一部政治驚悚片。
它拉開的幕布足夠大,足夠惹眼。
大,也意味著空。
Sir確實沒在這龐雜而又空泛的「國際局面」中,感受到牽一髮動全身的緊張感。
設定上,完全可以精簡。
02
意淫人性
龐雜無比的故事線如何落地?
很難。
來看第一部《鐵雨》裡的政治驚悚是怎麼說服觀眾的。
同樣是意淫。
但它的切點足夠小:
朝鮮最高領導人受傷流落韓國。
並在此基礎上,引爆一個又一個連鎖反應:朝鮮特工介入,韓國安全部門協助,核武器落入政變軍之手,國家領導挺身而出……
以小見大。
然而在《鐵雨2》裡。
因為出場人物眾多,各方勢力複雜,我們看到的只能是一個個面目模糊,把口號掛在嘴邊的政治工具。
日本極右翼法西斯分子亡韓國之心不死:
日本崛起,起始地一向是朝鮮半島
若與韓國開戰,休眠中的大日本精神就會甦醒
朝鮮叛變的將領無來由的熱血:
又讓韓國總統不知疲倦地在所有人之間來回奔走。
對美國總統暢談美國精神。
對朝鮮領導人大談民族和解。
對潛艇官兵展現無畏勇氣,爭取他們反抗。
……
整部電影的政治驚悚的開端,竟然是空洞而虛無的政治理想。
即便導演非常用力地給電影加碼。
國際危機,民族矛盾,大國博弈……
電影看起來也像是一次無聊的匯報演講。
還有最大的一個問題待解決:
如何塑造一個高大的韓國總統形象?
《鐵雨2》給出的答案一點不意外:
醜化。
美國總統,無禮貌,粗魯。
會談間隙只會瘋狂吃漢堡,喝可樂,發推特。
帶著紅領帶,談判時極限施壓,口號是,MAGA。
Sir只能說這「影射」得也太露骨了。
更有意思的是,他的美國同僚,幾乎堪比特型演員。
△ 上圖為電影角色,下圖為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而他被綁架之後,政府的態度更加揶揄:
我們黨會擁有首位為國家利益異國犧牲的英雄總統
另一邊,朝鮮的委員長,則與現實中判若兩人。
乾瘦,帥氣,有自尊心,嚮往西方,英語流利,但同時又抱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最大的壞習慣是,室內抽菸。
非常符合韓國人對北邊領袖的同人幻想。
「一個接受過精英教育,但受困於家族地位無法隨心所欲的可憐人。」
這裡面最大問題是我們從不會把卓別林當做希特勒,把薩莎·拜倫·科恩的演繹真當做卡扎菲。
也不會把這些戲劇化改變的角色,真正當做真實人物。
刻板,《鐵雨2》第二層觀感。
角色裡沒有「人」,只有政治。
03
意淫自己
電影的第一幕就展現了導演的想法:
碩大的朝鮮半島是地圖中心。
半島統一,幾乎是所有韓國導演的共同敘事。
願望越強烈,就越要克制。
有幾處真情流露,Sir覺得是不錯的。
韓國總統深夜睡不著,跟妻子聊起當年韓戰的故事:
68年前,6.25戰爭(韓戰)因這個協議結束
這次和平會談,雖然接到邀請
我們依然沒有籤署權
停戰合約上,韓國自己沒有籤署權。
在自己國家的領土上發生的戰爭,不論開始還是結束,自己都無權幹涉。
一句話,表現出總統的無力。
更表現出整個民族的失語。
這才是韓國為什麼極力渴求存在感的原因。
失語太久,以至於把每一次張口都當做吶喊。
不甘最終發展成病態。
韓國總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美國身上。
一個連英語都說不利索的人,甚至比美國自身都要篤信美國的價值觀。
親自給美國總統上思想政治課。
《鐵雨2》最嚴重的問題在於——
導演自己,也被「意淫」了。
電影的視角被玄虛的宏大敘事裹挾,以至於他看不到真正扎在泥土裡的掙扎。
政治驚悚片,驚悚在哪?
不是勢力有多強,陰謀有多大。
恰是展現個體被某種價值綁架後,暴露出扭曲的狂熱,展現非人一面。
這種電影動人在哪?
並非某個角色背負國家命運,拯救全人類的「覺醒」。
而是它重現人性的時刻。
找回尊嚴。
找回善良。
找回潛藏在自己民族每個人心裡的信念。
Sir對《鐵雨2》中那些背景和大國博弈無感,唯一動容的時刻就是文章開頭提到一幕。
三個「大人物」,困在小房間。
他們不再是某國總統、主席。
就是三個要死的人。
有人無法掩飾戒不掉的菸癮,和長久焦躁的內心。
有人終於放下「大國臉面」,開始放屁,開始聊著食物的味道。
這裡面就沒有導演想要的「大局」嗎?
仔細想想——
那根煙,不就是想點燃又不敢點的「核彈」;
那個屁,不就是虛張聲勢的「大國制裁」。
最有趣是韓國總統。
一開始他習慣性說,自己完全聽得懂英語。
可面對美國總統的問話,他蒙了。
解釋一次比一次虛:
我絕對能聽懂100%,就是不會說!
我能聽懂90%!
好吧,85%。
呃,80%……
看到吧。
只有回到地面。
電影才能以普通人的視角,重新審視那些所謂的「國際大事」。
可惜這樣的瞬間再也沒有了。
轉頭,韓國總統又散發出強烈的英雄光環。
準備為國犧牲時,留下遺言。
沒有提自己家庭,也絲毫沒流露恐懼,再次把「口號」義正言辭地念出來。
怎麼說呢。
《鐵雨2》給Sir的感覺——
你走進一座輝煌的劇院,望向華麗的燈光舞美,然後有人出來給你演了一出胸口碎大石。
導演還在後臺為這自己造出來的舞臺陶醉。
意淫有問題嗎?
不是的。
「意淫」,本身就是一個中性詞,而且電影都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意淫」上。
問題在於——
意淫之後,有沒有重回現實的「醒」。
醒了之後,有沒有記住自我被操縱的「怕」。
唾手可得的「完美」當然比現實的破碎更具欺騙性。
無瑕的英雄當然比有缺陷的普通人更具誘惑力。
可正因出賣自我如此毫不費勁。
清醒的追問,才更加值得掌聲。
別忘了。
盛大的舞臺必然會引起尖叫。
可真正讓觀眾興奮的。
永遠是舞臺上那些緊張又熱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