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惜的靈魂總會遇見
願我們在愛裡彼此溫暖
原創: 無名 | 美編:心蘭
魯益師(C.S. Lewis,國內翻譯有為「劉易斯」)筆下的童話故事《納尼亞傳奇:獅王•女巫•衣櫥》被沃爾頓和迪斯尼公司拍成了電影,2005年歲末的美國,從飄雪的緬因州,到陽光普照的加州,上萬家影院同時為該片拉開序幕,許多家庭的老、中、青三代,在周末共享視覺與心靈的盛宴;許多學校招待學生看這部電影;橙縣馬鞍山教會甚至一舉買下二萬張預售票。
2006年3月8日開始,國內各大影院開始公映,中文片名直接叫《納尼亞傳奇》,其實魯益師的《納尼亞傳奇》系列共有七冊,最早改編成電影的,是第二冊:《獅王•女巫•衣櫥》,但這是最經典也是最早寫成的一冊。
兒童文學福音預工
《納尼亞傳奇》不是福音小說,拍出來的《魔幻王國》也不是福音電影,然而卻大受基督徒歡迎,不少教會包場,用作布道。
故事講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空軍轟炸倫敦,四兄妹被母親送回鄉間避開戰火。他們住在教授的大宅中,在玩耍中意外走入衣櫥,進到納尼亞的世界,那裡由女巫——白女王控制,長年冬天,沒有聖誕,而他們竟是傳說中將為納尼亞帶來和平的二王二後。納尼亞的世界是會說話的動物世界,但沒有任何生物能抵擋女巫,他們真正的盼望,全在久違了的獅王阿斯蘭身上……糟的是艾德蒙背叛手足,投靠女巫,要解救他脫離魔手的代價,超過每個人的想像。故事的主題談及愛、希望、信心、誠實、友誼、勇氣、饒恕和負責等美德。
總的來說,編導忠實地傳達了原著的精神,使整部電影能未流於特效雜燴,或純粹感官刺激娛樂;華麗包裝開啟後也不至空洞無物。換句話說,納尼亞電影若能感動人心,是因它再現了納尼亞故事的信息。而納尼亞故事之所以能歷久不衰,卻是因作者魯益士被改變過的生命。
《納尼亞傳奇》是繼《耶穌受難記》後又一部備受全世界基督徒關注的電影。由於電影忠於原著作者魯益師的基督教世界觀,故在奇幻歷險內容的背後充滿基督教寓意,如片中獅王阿斯蘭代為背負愛德蒙的罪行,象徵著代替罪人背負十字架的耶穌。有國外媒體曾評論說,它是披上《指環王》(也有譯為《魔戒》)外衣的《耶穌受難記》。不過內地眾多媒體在報導中只是將影片稱為「魔幻史詩大片」,對電影中所蘊涵的基督代贖真意隻字未提。
《納尼亞傳奇》系列全書共有七冊,是魯益師於上世紀的1950年至1956年之間寫成,估計至今已有上億人看過。他開始寫第一集時已經52歲了,年紀雖大,也沒有親生兒女,卻有本領寫出寓意,讓兒童可以領悟。雖然《納尼亞傳奇》不是福音小說,內容卻有基督教的思想主題,這一點從魯益師寫給一位名叫Anne小女孩的信中,獲得證實。他說:「假若真的有納尼亞王國,假若這王國出了麻煩,假若基督要介入去施行拯救,那又會怎樣?這小說是我的答案。納尼亞是一個會說話的動物世界,我想祂會化成一頭會說話的動物,就如祂取了人的樣式,來到我們這個世界一樣。我想像祂化成一頭獅子,第一因為獅子是萬獸之王,第二因為基督在聖經中是『猶大支派的獅子』,第三因為我開始寫作時,在夢中看見了獅子。」
符號寓意文以載道
《納尼亞傳奇》有許多象徵性的符號,除了阿斯蘭代表基督,還有它的氣代表聖靈,女巫代表魔鬼,四兄妹代表教會,土耳其軟糖(中文版影片中翻譯成「土耳其快樂糖」)代表試探,阿斯蘭的死和復活代表基督的受死和復活。當然,有符號寓意不等於每一樣都可以對號入座,但讀者和觀眾可以把自己代入角色當中,看看自己像誰。像彼得缺乏安全感?像蘇珊太多邏輯思想反而阻礙她瞭解神跡?像愛德蒙那樣倔強?像露西那樣勇敢無懼,對阿斯蘭充滿信心?《納尼亞傳奇》告訴讀者和觀眾,人要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愛德蒙落入女巫的試探中,他要承擔後果,甚至要由別人替他付上代價。反觀《哈利波特》教人用魔法去支配其他人,又說任何東西都會變形,沒有什麼是真實的,個人可隨意改變周圍事物。換句話說,個人就是神明。《納尼亞傳奇》則講阿斯蘭替愛德蒙死,使他得自由,而阿斯蘭也從死裡復活,愛德蒙被愛改變,加入阿斯蘭的陣營,與女巫作戰。魯益師筆下的《納尼亞傳奇》是寓道故事,若沒有這屬靈的含意,就與一般的神話故事無異。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魯益師在自己的小說中從不搞「魔法」(magic)這一套,但在《納尼亞傳奇》中,他就用到,但賦與救贖的意義,與異教的魔法不可混為一談。他在小說中透過阿斯蘭的口說:「這就是說,雖然女巫懂得高深魔法(中文版影片中翻譯成『魔典』),尚有一層更高深的魔法在她掌握以外。她所知的魔法,只從時間的誕生開始,如果她的法力能夠讓她看到時間誕生之前的那片黑暗與死寂,她便會發現到一個不同的魔法:一位無罪的人,甘願替一個叛徒代罪而遭處死,死亡將會退去,讓他起死回生……」魯益師這樣解釋魔法,對香港片商把衣櫥翻譯為「魔衣櫥」,就不再那麼反感。其實,魯益師所指的「魔法」,應該是道。
英國文豪傳奇一生
魯益師創作《納尼亞傳奇》的那些年間,他正處於人生低谷,寫童話故事是要給自己安慰和醫治,結果反而安慰及醫治了千千萬萬人的心靈。這位大文豪才華出眾,既可以寫令人擊節讚賞的學術巨著,如《返璞歸真》和《地獄來鴻》,又可以寫文筆活潑的童話故事。一方面在校園做學問,一方面也在電臺做節目,回答聽眾的信仰問題。他看似嚴肅,其實很幽默。他是神學家,但有抽菸習慣,也到酒館喝啤酒。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單身,後來跟一個離婚婦人結婚。
魯益師的全名是Clive Staples Lewis,友人慣常以他的綽號Jack來稱呼他。他先後是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教授,精通中古及文藝復興時代文學,是二十世紀基督教文學兼護教學的殿堂級人物。魯益師雖有這樣顯赫的地位,但原來曾有一段時間是無神論者。
魯益師於1898年生於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他的祖父是位牧者,所以自小對基督教多少有點認識。小時候他最倚賴的人就是母親,母親信什麼,他就信什麼。在十歲時,母親不幸離世,他對信仰也隨之不了了之。在求學時期,他的老師W.T. Kirkpatrick成為了繼其母親後對他影響最大的人物。他是無神論者,魯益師在其門下,也接受了他的觀點。
魯益師在牛津大學的日子,結交了許多要好的朋友。一年後,他發覺他喜歡的好友,全是基督徒。魯益師是個極之理性的人,他按邏輯分析這班好友,發覺他們的基督徒生活方式,令他們有美好的品格。這樣一來,他重新思考基督教。當時是1931年。
魯益師信仰的突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無神論者變成有神論者,第二階段是從信有神到相信主耶穌基督。
在這段日子裡,他經常和友人漫步詳談,話題大多關於對神及耶穌基督的信仰。而經常和他談到深宵的是託爾金(Tolkien),就是日後《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的作者。託爾金是基督徒,對沉醉於神秘故事的魯益師說:「基督教的故事是世界上唯一真實的秘事。」魯益師初時拒絕這樣的論調,但有一晚在牛津校園內,託爾金指出他拒絕的原因,是因為這秘事真的發生了,而魯益師要回應這樣的真事,在相信和拒絕之間作出選擇。託爾金這番話對魯益師來說十分震撼,時常縈繞耳邊。
兩天後,魯益師要從牛津的家前往動物園,他跳進他兄長Warnie駕駛的摩託車的邊車。在開車途中的某一段路,他決志相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確認這是真理。自此以後,魯益師很認真的做基督徒,他的繼子Douglas Gresham說,他每天每分都過基督徒生活,學習及聆聽耶穌所說的話,然後照著行出來。
你的讚賞,可以令服侍更遠!
推薦閱讀:
從此和失眠憂鬱症說再見
軟色情正在毀掉孩子
夫妻共同禱告的10種方法
如果沒有遇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