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看《紅樓夢》第一遍距今已經四十七年,那年剛滿十五歲啟。
說來難以啟齒,那時候並不是當做文學作品來閱讀。
一是本來就有閱讀的愛好;二是當作言情小說、風月軼事、青春初始的性啟蒙,所以那種閱讀充滿了灰色(其實太年輕讀《紅樓夢》並沒有太大益處,即耗費了精力,無論從生活閱歷、文化程度、知識結構、理解能力都不會有很好的效果)。
讀第二遍是在五年以後,開始向文學方向發展的時候,還是比較認真地閱讀,並從頭到尾抄錄了其中大量的詩詞。
儘管如此,當時的人生閱歷、文化程度、理解能力都不足以對作品能夠得到更好的解讀。並且當時還專門參考了紅學會初創人俞伯平的《紅樓夢研究》,也收穫甚微。
自此以後,再也沒讀過《紅樓夢》。甚至連上世紀八十年代拍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也沒看全,因為我相信電視劇是根本無法達到《紅樓夢》本身文學作品的深度。
四十年過去了,《紅樓夢》也早已是我很久前做過的一個夢,就像久別的朋友,只記得輪廓而忘記了它的音容相貌。
更何況我還記得偉人毛澤東曾說過的話;沒讀過《紅樓夢》五遍以上沒有發言權。
這個話並不過分,因為作品中的眾生相、故事情節、事件過程、廣泛的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知識、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和實質內容是什麼,並不是通過泛泛而讀就能夠理解的。
但無論怎樣,還依稀記得《紅樓夢》裡關於賈寶玉與林黛玉的前生後世。
賈寶玉原是「無材補天」被女媧拋棄在青埂峰下的一塊頑石。四處遊蕩至警幻仙子處做了神瑛侍者,遇見一株絳珠仙草似有枯竭而亡之勢,所以不惜辛苦日日灌溉。
後神瑛侍者被一僧一道攜持投胎下凡做人,就是攜帶通靈寶石的賈寶玉。
株絳珠仙草也隨後下凡投胎蘇州為後來的林黛玉,由此演繹岀賈寶玉與林黛玉的一場愛恨交織的難解之緣。
賈寶玉的痴情迷戀、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林黛玉一生多以淚洗面是以報前世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恩已報盡則棄世而去(《紅樓夢》裡沒有,好像《石頭記》裡是這樣描述的)。
這似乎喻意著佛家的因果報應,由此演繹岀來的故事還是很動人的。
再就是《紅樓夢》從第一章回首先引岀兩個通篇故事情節不多卻寓意深刻、密切關連的兩個人物;甄士隱(真事隱去)和賈雨村(假語村來),假借他們之手演義岀看似世事榮華與風花雪月、實則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一場悲喜劇,而所有身陷其中之人因前世恩怨各有歸宿。
除《紅樓夢》第一章回的甄士隱和賈雨村引岀《紅樓夢》故事情節的展開,而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已經揭示了紅樓一夢的過程與不同人物的命運。
最後我們也用(好了歌)作為收場吧;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