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承辦的「融藝 2020韻·北京展演季藝術展」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本次展覽作為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臺「韻·北京 2020北京市屬院團優秀劇目年度展演季」的活動板塊之一,以「融」為主題,探討了藝術與戲劇的融合、戲裡戲外的融合、臺前幕後的融合、觀者與舞臺的融合、院團之間古今中西的對話與融合。
此次展覽在天橋藝術中心三層天橋藝術館北側展廳舉辦,展覽從主題上分為「境、情、形、意、融」五個章節,共由十一個曲牌名組成。曲牌名的選取與展覽主題、作品種類相結合,並與五個章節的情境相互呼應。展覽共邀請了十位當代藝術家,同時結合了「韻北京」展演季參演院團的創作元素,將多種曲藝形式通過藝術家的再創作融入展覽之中,將展廳轉化為了一部藝術戲劇,以互動體驗的方式帶領觀眾沉浸在中國傳統戲劇的氛圍之中。
展覽開幕當日,主辦單位還邀請了中國戲曲學院學生在展廳現場以青衣的扮相帶領觀眾遊覽參觀,行走於為此次展覽設計定製的重重影壁之間。
參展作品
以展覽作為載體
以互動做表達
傳統戲曲文化 + 現代視覺藝術
裝置、雕塑、影像、燈光、
聲音、國畫、油畫、戲曲道具
等全方位跨媒介的藝術形式
藝術家辛承怡創作的雕塑作品《化山》 ,緊扣山水園林環境的主題,遠觀仿佛庭院內的假山造景,創造出了一種田園牧歌式的山水環境。
《良宵引》是油畫藝術家王成宇為本次展覽進行的主題創作,作品選取了本次「韻 北京」參演劇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將林黛玉、賈寶玉、薛湘靈、少年孔子等角色,進行了藝術再創作,為此次展覽增添了一道亮點。
青年國畫家彭瑾慧所創作的山水作品《歸來》,表現了傳統山水的隱逸空間與傳統戲曲的精神內核相符,並延續了展覽的「遊園」體驗。
藝術家倪秉栩的《春》借鑑了傳統戲臺的概念作為創作手段,將中國傳統神話《山海經》中的神獸與西方《希臘神話》中的美惠三女神、《聖經》中的亞當並置在同一空間中,製造出了一個如同夢境般的場景。
展覽的又一亮點是將新媒體藝術與中國傳統戲曲結合,由LIMAGE STUDIO創作的作品《夢·尋》,利用3D掃描和紅外線深度攝像技術,把崑曲演員的3D動作形態捕捉之後,結合計算機算法生成視覺效果,利用科技保留了崑曲演員的動態與舞臺魅力。
由此次展覽主視覺設計師所創作的燈光裝置作品《嫋晴絲》,作品名取自傳統戲曲的經典唱詞,用燈光以可視化效果在小徑中抽象出唱詞場景,將傳統迴廊場景融合現代的藝術形式和語言創作出「曲徑通幽」的意境。
由青年書法家李小荷創作的絹上書法內容取自本次參演劇目中的經典戲詞,旨在將傳統戲曲的文學藝術與書法藝術相結合。作品在展現傳統文化結合魅力的同時,給觀眾創造出了一個穿梭在書法帷幔間的互動氛圍。
藝術家康蕾《距離》系列油畫作品以戲曲中的人物扮相為主題,創作手法上用具象與抽象之間的對比,探討了戲裡與戲外人生與舞臺之間的距離。
設計師薛文靜設計的新中式家具組合,屏風前的作品模擬了傳統戲曲舞臺上的道具,並進行再創新,體現古典意趣和設計感。具備中國傳統家具的精神氣韻,屏風暗喻幕布,以其為界限,屏風後是由北京風雷京劇團提供的傳統戲服、衣箱、化妝鏡等。傳統戲曲道具象徵著戲曲演員在後臺的表演與生活狀態。開幕當天,戲曲演員利用現場的化妝道具進行上妝,將觀眾平日難以見到的後臺場景在臺前進行了生動演繹。
青年藝術家郭鹿鳴所創作的《美的回歸》系列作品,利用刺繡加拼貼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中國傳統戲曲中舞臺場景和戲曲服飾上的元素,力圖傳達出中國傳統刺繡藝術的當代呈現。
視聽單元《竹枝曲》營造出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空間氛圍。聲音作品包含「韻北京」展演季參演院團的經典唱段集錦,帶給了觀眾一種沉浸式的試聽體驗。
藝術家葉方創作的影像作品《你我在同一地平線上——在古往今來之際》以牡丹花為核心主題,結合傳統中國風配樂,利用相互投射的影像裝置製造出了「人在畫中遊」的氛圍。
「融·藝」藝術展的最終章是由此次展覽的主視覺設計師創作的作品《天下樂》,此作品為觀眾駐足拍照的互動場景,場景外層吸納了西方的幕布形式,而內襯選取了以中國紅為主色調的帷幔形式,營造出其樂融融、多元融合的「大家庭」氛圍。
「融·藝」藝術展
以「遊園入戲」為引
試圖打破以往展覽的靜態觀展模式
邀請觀眾成為展覽的主角
通過五個章節的場景切換
以及繪畫、聲音、燈光、裝置、
新媒體作品的視聽觀感
讓現場的觀眾走入
「沉浸式東方戲劇體驗」
資料來源: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