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菏澤的氣溫有所回升,但寒風依然刺骨。早上8時許,距離上班還有半個小時,在菏澤交警支隊開發區大隊事故處理一中隊的案件審核室裡,不時傳來鍵盤的敲擊聲。記者敲門而進,迎面坐著的中隊長張彬正伏案工作。「我昨天從連雲港出差回到菏澤時已接近凌晨,為了將這兩天的工作找補回來,一早就來了。」張彬一邊注視著電腦屏幕上的法律文書,一邊和記者搭話。
8點40分左右,服務大廳內前來處理交通事故的當事人陸續多了起來。此時,已經工作近一個小時的張彬才從桌案前移開,有了些許休息時間。細觀下,張彬的雙眼布滿血絲。
「兩個月前,我們偵破了一起交通肇事案。事發在凌晨時分,肇事者騎電動車將一環衛工撞致重傷,自以為電動車不易被追查到,遂駕車逃逸。」張彬說,由於案發時間為清晨,未發現目擊證人,以及調取監控的視頻模糊,既看不清人物特徵也看不清楚車輛特徵。
「在交通事故處理領域,案發突然、偵破時間緊、現場證據少,以及事發地偏僻,沒有監控,這些都會增加案件偵破難度。」張彬說,為了應對這種情況,他們只能往外擴大排查範圍,幾十公裡是常有的事。常常一起案件涉及的視頻量會達到會幾十G甚至上百G,「我們要從海量的視頻中尋找線索,發現目標。」
「終於,辦案民警在一處比較清晰的監控中找到了肇事嫌疑車輛,並抓獲了嫌疑人。」張彬說,雖然從案發到將肇事者抓捕歸案,只用了24小時,背後付出的卻是辦案民警大量辛勞。
9時許,張彬的手機響了:327國道沙土鎮轄區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轎車與電動車發生碰撞。接警後,張彬帶領民警立即驅車前往。在行車途中,記者發現張彬並沒有閒著,而是通過手機與當事人取得聯繫,並進行安撫。
從事故處理中心到事發現場雖然只有不到40公裡的車程,但由於途中車流量大,到達時已是一個小時後。在事故現場,兩輛車前方均受損嚴重,碰撞車輛殘骸散落一地,所幸並沒有人員受傷。
張彬先是對事故現場進行了仔細勘查,並一一記錄,隨後向兩名當事人詢問事發經過。「由於兩人對事故發生過程描述不一致,各執一詞,所以只能調取周邊監控,對事故做進一步調查。」此時,張彬臉上並未有焦急之色,「事發現場位於國道上,兩邊商鋪多,可調取的有效監控充足,只是時間問題。」半個小時後,張彬等在勘查完現場後才離開。「有時,我們比刑警還難,一般的刑事案,都是有預謀和作案動機的,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具有突發性和偶發性,沒有規律可言。」張彬苦笑道。
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回到菏澤城區時已接近中午12點。當行至廣州路時,張彬收到信息,市區振興路與丹陽路交叉路口附近發生交通事故。由於距離近,張彬人等來不及休息又趕往現場。
10餘分鐘後,張彬到達現場,兩輛轎車發生剮蹭,其中一車主情緒比較激動。經過現場勘查,張彬發現兩輛車只是輕微剮蹭,實際原因是車主「拌嘴」引起的。「癥結」找準後,張彬對雙方駕駛員進行耐心細緻的法律法規講解,指出了雙方的違法行為,認定完事故責任後,並從中進行調解。一番勸說後,兩人態度有所緩和,最終一方車主主動道歉,而握手言和,彼此間不需賠付。
「我們轄區平均每天接警60起至70起,最多時能達到120起,其中70%都是車輛剮蹭,一般此類事故責任明顯,走保險便可解決,但由於事發時雙方情緒激動,互不相讓,最後採取報警處理。」張彬說,有時他們又充當著「調解員」的角色,「不過,車主能夠握手言和,也是我們最願看到的。」
回到單位時,已接近下午1點,而在這期間,轄區內又有接到十餘起事故報警,張彬調度其他勘查組,前往現場處置事故現場。
張彬將中午留下的飯菜簡單熱了一下,就與跑了一上午的民警狼吞虎咽了起來。「這已經算不錯了,我們辦案民警出警常常一出去就是一整天,為了能第一時間趕到事故現場,午飯都來不及吃。」張彬說,事故處理民警在他人看來很神秘,實則就是一次次往返於事故現場之間、無數次走訪,以及動不動就是十幾個小時坐在電腦前分析監控畫面等本職工作的疊加。
張彬回到辦公室時,已經快下午兩點,其電腦桌面上排滿了辦案民警送來各種法律文書,這些文書最終都要由張彬把關、審核。「於有限的證據中抽絲剝繭,就要練就一雙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我是不成了,有時查閱監控,臉都快貼近電腦屏幕了。」張彬打趣道。
「我們馬上就要迎來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節日,如今想想就激動。」在張彬的理解中,這份榮譽是沉甸甸的,是他們負重前行的底氣支撐與動力之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念東 通訊員 周天君 劉桂豔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