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很火的一個段子,講的是美國老師與中國老師講《灰姑娘》的區別,然後表達出中國的應試教育,進而拋出了「考上大學又如何?」一系列的教育問題。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本書名字叫《公主走進黑森林》 ,這本書是從榮格心理學角度,寫給東方讀者的童話分析,用榮格的觀點探索童話世界,在童話故事中重新認識成人世界的心靈旅行。
熟悉的故事在每一個人心裡都已然有了一些自己既定的看法,但如果我們可以將這樣古老、爛熟於心的故事拆解出不同的含義,讓我們對自身所處的世界有不同的感悟,那我們對自身的困難也將有更寬廣的視野。
爬出玻璃山:老頭倫克朗
《老頭倫克朗》被收在第六版的《格林童話》裡,是一個源自德國北部,用當地方言講述,通過口語流傳下來的故事,被轉譯成文本時有其難度,所以我們可能讀到好幾個不同的版本。這是個簡單的故事,場景很少,只有兩幕。故事發生在兩個世界之間,從地上世界移動到地下世界,在地下世界停留、經歷,然後回來。它具備許多童話故事共有的老套元素,而這些熟悉的元素就是值得審視心靈原型。
老頭倫克朗原童話
很久以前,國王有個女兒,他下令造了一座玻璃山,然後對外宣布:「誰能走過這座玻璃山,中途不跌落,我就把女兒嫁給誰。」
有位愛慕公主的年輕人,問國王是否能娶他的女兒。「哦,當然沒問題,只要你能爬過這座山,就可以擁有她。」國王答。公主也喜歡這個年輕人,說要跟他一起去爬山,萬一年輕人摔倒,她可以抓住他,扶他一把,於是他們一起出發。爬到半山腰,公主腳一滑,摔了下去,玻璃山裂開一個口,公主就從那個口掉進山裡。裂口很快收攏,她的心上人看不見她,也找不到她,便放聲大哭,悲痛得不得了。聽到消息以後,國王也心如刀割,派人把山挖開,務必把公主找出來。可是這麼大一座山,根本不知道公主在哪裡摔落,所以也找不到。
公主墜得很深,最後落在地洞裡。一個白鬍子老頭跑過來對她說,如果她肯做他的女僕並聽他的吩咐,她就可以活命,否則她只有死路一條。她沒法子,只得按他的吩咐行事。每天早上,老頭從口袋裡掏出一架梯子,把它靠著山壁架好,順著梯子爬上山頂,然後又把梯子收了起來。公主必須待在家裡,也就是地洞裡,給他做飯、鋪被、做一切雜活。到了晚上,老頭回來時總是扛著一隻袋子,裡面裝滿金銀珠寶。
公主就這樣住在那兒,過了許多年,她的歲數漸漸大了起來,這白鬍子老頭就管她叫「曼絲蘿大娘」,公主則管他叫 「倫克朗老頭」。二老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地洞裡過日子。
一天早上,倫克朗老漢又出門了,曼絲蘿大娘先把床鋪好、洗好碗就匆匆把所有的門窗都關上了,只留一扇小窗透光。倫克朗老頭回來,邊敲門,邊嚷嚷:「曼絲蘿大娘,快給我開門。」「不開,」曼絲蘿大娘說道,「倫克朗老頭,我不會給你開門的。」
倫克朗老頭說:「可憐的老頭倫克朗,站在十七條長腿上,腿兒站得又累又酸,快幫我把盤子洗好,曼絲蘿大娘。」曼絲蘿大娘說:「你的盤子已洗好了。」
倫克朗老頭又說:「可憐的老頭倫克朗,站在十七條長腿上,腿兒站得又累又酸,快給我鋪床啊,曼絲蘿大娘。」曼絲蘿大娘說:「你的床已經鋪好了。」
倫克朗老頭再喊:「可憐的老漢倫克朗,站在十七條長腿上,腿兒站得又累又酸,快給我開開門啊,曼絲蘿大娘。」
喊完以後,門還是不開,於是倫克朗老頭就圍著房子跑,看看有什麼地方可以進去,跑著跑著,他看到了那個開著的小窗,心想:「我可以從這兒偷偷看,看看她到底在幹什麼啊,為什麼不給我開門呢?」
倫克朗老頭想把頭探進窗口,可他的鬍子太長太多,一時之間進不去,於是決定先把鬍子塞進去,再把頭塞進去。他的鬍子才剛塞入窗戶,曼絲蘿大娘一眼就看見了,便把預先掛在窗戶上的繩子猛地一拉把窗拉下來了,老頭的鬍子給卡在裡面拉不出了。於是倫克朗老頭一下哭了起來,樣子很可憐,因為實在太痛了。他不停地哀求曼絲蘿大娘饒了他,可大娘怎麼也不肯,最後要他交出那架爬山的梯子。無論是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他只得告訴曼絲蘿大娘梯子在哪裡。曼絲蘿大娘於是將一根長長的繩子拴在窗戶上,搭起梯子向山上攀去,等她到達山頂,把繩子一拉,窗子就鬆開了。
她回來到父王的跟前,告訴了他發生的一切,國王真是喜出望外。她的心上人也還在等她。他們便一起去挖開那玻璃山,找到了倫克朗老頭和他所有的金銀財寶。國王最後下令殺掉了老頭,取走了他的所有財寶。
後來,公主與自己的心上人也結為伉儷,從此生活幸福美滿。
《老頭倫克朗》是德國北部流傳的故事,挪威也有一個童話,就叫做《玻璃山上的公主》。玻璃是人造的而非天然的,製作玻璃的原料矽砂必須與碳酸鈉熔融,經過研磨、配比、熔煉、成型與冷卻的步驟,才能成為晶瑩剔透的玻璃。玻璃表面光滑平整,晶瑩剔透,光可以穿透,其他物質卻不能,這樣的特性經常帶來錯覺,以為可以達到彼處,然而實情是,視線可以穿越的,身體卻無法通過。
《老頭倫克朗》裡的國王打造了一座玻璃山,邀約四方英雄來爬山,誰能爬過,誰就能娶公主。玻璃本來就滑,從山上掉下、墜落是很容易發生的,暗示著要很努力才能完成這個任務。玻璃同時呈現了裡面和外面,讓人以為可以穿透兩個世界,卻又被硬生生地阻斷。
玻璃這種「好像穿透了卻又被隔絕」的特性,正是「思維」的特性。思維常常讓人以為「我知道啊」,不過,我們卻知道這個理解是一種看似清晰卻完全無力的知識,因為我們經歷到的生活實相會是「我知道啊,可是我做不到」「我就是沒辦法改嘛」「我就是沒辦法避免嘛」「我看得很清楚,我知道、我知道,你不用告訴我啦」。如果我們持續不放棄對自己的探索,或許在某一個當下,我們會突然得到一個領悟:「我以為我知道,我以為我看得很清楚,直到用身體、心理、精神全部去體驗後,我才真正地知道,這跟我以前我以為的我知道了完全不一樣」。
玻璃所象徵的「我以為我知道了」是思維的理解,對於生命的轉化而言,這種玻璃式的理解是人為的,是人類製造的,是思考的產物,所以有種遮蔽與欺騙的作用,無法真正地穿透。
塗上水銀,玻璃就變成了鏡子,鏡子也經常出現在童話裡。鏡子會映照我們的樣貌,讓我們看見自己,可是鏡裡的自己卻又是相反的,所以正當我們以為看見了自己,這個自己卻並非真正的自己。不過,這個反照是極有價值的,因為我們可以藉此反思、反省此刻的狀態。換言之,只要我們如實面對思維,正好可以藉此反映自己的現狀。思維如同鏡像,有其意義,也有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