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關於家中掛葫蘆的。文章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
葫蘆是吉祥物,自古以來就被文人雅士所喜愛,比如,西魏大醫家孫思邈就特別鍾愛葫蘆,不但每天將葫蘆掛在腰間,而且,在晚上睡覺時也會把葫蘆放在床頭上;唐朝詩人李白也特別鍾愛葫蘆,也是經常葫蘆不離手;再比如,《水滸傳》裡的武松,就喜歡天天挑一隻葫蘆等等。
文章中又說,葫蘆與「福祿」諧音,掛在家裡能夠給家庭帶來財富;葫蘆裡有許多籽粒,能夠「庇佑」自己家庭多子多福;葫蘆鋸開兩半可以成一對瓢,寓意夫妻倆相廝相守,永不分離;葫蘆呈圓形,意味著家庭團團圓圓;葫蘆經常被「神仙」當做「寶物」使用,也就「決定」了葫蘆有闢邪消災的功能……因此,無論是誰家,都必須找一隻葫蘆掛在家裡,用於「鎮宅闢邪」等等。
看了這篇文章後,我有些大惑不解,不就是一隻葫蘆嘛!它怎麼會有這麼多功能呢?莫非葫蘆是「神」嗎?
帶著這種疑問,我去找一位年來的老農探究葫蘆的真相,當我說明來意後,老農竟然哈哈大笑起來,老農說:別信報導中的那一套,俗話說,「家裡掛葫蘆,越掛越糊塗」!就讓那些「迷信頭子」去掛葫蘆吧!就讓他們稀裡糊塗地消磨歲月吧!
老農這麼一說,我豁然開朗了不少,接下來便請求老農談談他對某些人喜歡在家裡掛葫蘆的看法。老農說:
葫蘆無非是一種葫蘆科植物所結出的果實,由於葫蘆的品種有很多,所以,葫蘆的果實也形態各異。
古代的時候,物質非常匱乏,許多男人連一件能夠把玩的物件也沒有。在這個時候,有人便發現有些葫蘆品種的形態非常可愛,於是,許多男人便把葫蘆當成了可以用於把玩的物件進行把玩,從而使一些好逸惡勞的人養成了一種「手不離葫蘆」的惡習。再後來,有人發現葫蘆比較耐摔打,並且,隨身攜帶很方便,用於盛酒相當不錯,於是,一些喜歡酗酒的「酒鬼」們便將葫蘆盛了酒掛在自己的身上,以便隨時都能夠「抿兩口」;再再後來,有人開始寫小說,並在小說中塑造了一些神仙形象,而神仙則需要有盛裝「仙丹」之類的器物,於是,寫小說的人想到了葫蘆,並將葫蘆塑造成了一種「寶物」,不但功力無限,而且能夠降妖除魔,一旦放在自己家中,能夠起到闢邪消災的作用。總之,古人們是用盡了所有的辦法,將葫蘆賦予了強大的功能。
老農頓了頓後又說:葫蘆就是葫蘆,它不但與「福祿」諧音,而且,還與「俘虜」諧音呢!那些「崇尚」葫蘆的人幹嘛不把葫蘆與「俘虜」聯繫在一起呢?僅僅這一點就能夠足以說明那些「崇尚」葫蘆的人是想咋說就咋說。另外,南瓜裡邊也有許多籽粒,幹嘛不在家裡掛一隻南瓜去「寓意」多子多福呢?而且,南瓜也能夠切成兩半,有些南瓜品種也是圓的,那幹嘛不把南瓜也賦予許多美好的寓意呢?從這一點也可以說明那些「崇尚」葫蘆的人的說法都是隨心所欲的。
老農停了一會兒後接著說:葫蘆僅僅是一種葫蘆科植物的果實,難道土壤中存在一種「神力」並將「神力」特別賦予給了葫蘆嗎?恐怕土壤中沒有什麼「神力」,即便是有「神力」,土壤也不會獨自鍾愛葫蘆,也不會單獨將「神力」特別「給予」葫蘆吧?因此,那些說葫蘆能夠闢邪消災的人簡直是信口雌黃,胡說八道。不過,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人都有,誰也無法統一誰的思想。因此,就讓那些「崇尚」葫蘆的人繼續去「崇尚」葫蘆吧!我們不要去理會他們!
老農說到這裡,我真的感覺老農是一個有見識,有思想的一個人,是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的一個人。但我對老農所說的「家裡掛葫蘆,越掛越糊塗」這句俗語還有些不解,於是,請老農再解釋一下,老農哈哈大笑了起來,老農說:那些認為在家裡掛葫蘆能夠闢邪消災的人是不是整天痴迷於封建思想當中了呢?而一旦他們進入到了痴迷的狀態中,他們是不是就難以明辨是非、越來越糊塗了呢?
老農這麼一解釋,我才算是真正明白了「家裡掛葫蘆,越掛越糊塗」這句俗語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