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道長曾經說過10年,有可能會出一個狀元,但是不一定能出一個真正的道士,這太難了。因為,道教文化當中的一些繁瑣龐雜的功課,是每一個道士都需要學習的,否則就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道士。所以,這正是修持道教非常難的地方。
比方說:一名真正的道士,儀軌中唱、舞等環節都要學。而且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你的聲音都要保持一個幽雅、和諧、響亮,法師踩著音律的節奏,踏罡步鬥。古人云,音律與天地運行的節律相通。於是,這悠揚的經樂制勝,也變成了通天的要素之一。
說起道教文化,小編馬上想起道教聞名的齋醮法會,儀式上我們常常見到3位法師場外行法祈福。他們口念咒,手掐訣,腳踩步罡。步罡,也叫「踏罡步鬥」,意指踏著天罡星,步入北鬥星宿裡,象徵著進入九重天,給天上諸神送達奏章,並可防禦鬼神外物的侵擾。步罡,又稱「禹步」。據說,是當年大禹走路的樣子。
據傳說,當年大禹腳踏「禹步」,可以降妖伏魔,治理水患。史料記載,諸葛亮火燒赤壁時,「借」來的東風,就是先踏罡步鬥,擺下八卦陣,才請來眾神仙幫忙而得。因此,道教界一直認為,這禹步就是中國舞蹈發展的一個源頭,更是奠定了中國最早的原始信仰。
所以,道教法會上行法的這些大法師,他們踩著音樂節奏和旋律,走著特定路線的步伐,其實這就是一種舞蹈形式。至於這些大法師,嘴裡高唱的曲調當中,竟然帶有不少的唱詞,而這些個唱詞又都非常的文學化。
道樂歷史悠久,著名的唐代歌舞集大成之作《霓裳羽衣舞》,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嚮往神仙,要進入天宮仙境而請道士創作的樂曲。
中國道教音樂,實際上是一個集音樂、戲曲、小調、舞蹈、文學於一體,再加上舞美、美術等文化元素,互相和諧地融合為一體。所以,道樂突出一個綜合藝術的表現形式。
道樂,跟我們國家音樂的發展歷程中,實際上是一個互動關係。比如說:道教音樂有過去宮廷音樂元素,包括一些莊嚴、宏大的雅樂。而同時,道樂又有包含很多的民間元素。比如說:在江蘇一帶舉行的法事,我們會聽到一些民間戲曲小調。所以,道士們認為道樂豐富了我們國樂的繁榮。
但是,道樂在各個廟觀之間,又存在著一些不通,特別是地區之間的不通。所以,這也造成道士們在一起做大法事的時候,就會面臨一個南腔北調,兼容困難的問題。古時候,道樂由道眾一代接一代的口傳心授,被保存下來。並在各種法事活動中得到實踐和發展。
另外,在道教齋醮科儀中的儀式音樂,目前普遍流行的道樂,就屬道教的全真派道觀音樂,這也是中國道教內部廣為流傳的一種道樂。因為,該音樂相對形式更為一致,就是我們理解的普通話。全真教的道樂,又被稱為《全真正韻》,其中包括一套韻,叫「十方韻」。
「十方」,就是指比較大的叢林,「十方韻」也存在一點點差別,比如說:北京道觀的道樂,有著北京的味道。而陝西道觀的道樂,則有陝西的韻味。
而位於南方一帶的正一派,它的道教音樂則地域色彩就更加濃厚。因為,南方各地的方言種類繁多,也特別的複雜。因此,為了適應當地民俗的要求,道教音樂就融入一些地方民間戲曲小調,這樣更能引起當地人的共鳴。由此可見,道教是在隨方設教,歷劫度人。
另外,道教信眾在齋醮科儀時,會寫下奏章祝文。這些文章是用硃砂筆,寫在青色的青藤紙上,又被稱為「青詞」。因為,道教崇尚青色,道士身上穿著道服都是青色,所以,道教覺得青色代表了「生」。東嶽就是青色,代表東嶽祈三清之意。另外,天是青蒼之色,俗稱青天。
我們知道,很多著名的唐宋的一些文人學者,都寫過青詞。據說,蘇東坡就是寫青詞的一個高手。而且,當時能夠給皇家寫青詞,也是一種社會地位和文學地位的體現。所以,現在道教保存下來的大量齋醮的詞章,應該說都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
清朝大文學家,龔自珍的一首《己亥雜詩》,早已出現在學生的教科書裡,「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而鮮為人知的是,龔自珍在詩後的小註裡說明,這詩文是為了祭拜玉帝和風神、雷神。於是,這也便成了歷史上,最有名氣的一首青詞了。
如今,很多西方學者,比如說:大漢學家施博爾曾經說過,道教是最人性的一個宗教,也是最注重人的一個宗教。因為,道教注重人跟神的一種溝通,而這種溝通又是互動,人神之間可謂是天人合一。
存想,是道教裡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這種溝通的過程,就是道教裡修持、修煉一種形式。而「齋」本身就是一個修持修煉的過程,所以,存想是一個修煉的過程。
我們存想要成神,成神之後要變身,變身就是把自身的神,變成可以出竅的神,再升天。所以,道教的修煉就是這樣一環扣一環,道眾要有一定的內功。因此,真正一個好的道教高功大法師,他既在外場是一個行法大師,而在內他也是一個修煉的大師。
轉載亦是功德,歡迎大家關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