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日前,香港美協舉行會員大會並進行新一屆的選舉,當代著名水墨畫家林天行當選香港美協主席。
作為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和第五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選委會委員(文化界代表),林天行在競選綱要提到,希望向香港特區政府爭取早日成立水墨畫館和油畫館。
此前已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的林天行,還在競選綱要提到要爭取引進中國美術家協會年展在香港舉行,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和香港美協的影響力。
此外,他又希望成立藝術委員會,推廣不同類別的藝術,策划具時代性、前瞻性和學術性的展覽及研討會。
林天行還特別關注培養青年藝術家。他表示,支持對藝術有追求、有創新的優秀年青藝術家舉辦展覽活動。
中國美術家協會、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澳門美術協會等藝術團體發來賀信,祝賀林天行當選新一屆香港美協主席。賀信還特別指出,香港畫壇人才輩出,團體林立。香港美協會員以中國美協成員為主,亦有香港優秀藝術家加盟,創會成員在藝術上各有風格和成就,都是愛國藝術家。
香港美協新一屆主席團成員還包括:常務副主席熊海、副主席廖井梅、林鳴崗、趙志軍,秘書長韋勁敏。
香港美協新一屆理事會成員(26人):
(按姓氏筆劃排序)方正明、王子天、王秋童、伍月柳、朱達誠、江立峰、何百裡、沈平、林天行、林勇遜、林湖奎、林鳴崗、侯紹政、韋勁敏、許昭奇、郭迪康、陳家義、陳偉、黃孝逵、黃湘詅、廖井梅、熊海、趙志軍、蔡健如、蕭芬琪、蕭暉榮。
林天行
林天行以獨特的視覺方式,完滿的構圖與空靈的意境,游離在具象和抽象之間,時而厚重時而清雅的大面積色墨交織在一起。自由豪邁的筆觸將「精神的真實」與「感覺的形象化」清晰表現出來,形成了強烈的個人風格,開拓了水墨重彩畫的「新境象」。
林天行,原名林仚,1963年10月生於中國福州市。1978年始先後拜吳國光、林光、陳挺、劉牧等諸先生學習西洋畫和中國畫。1984年移居香港。1989-1990年就讀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91-1998年任教於香港大一藝術設計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香港美協主席,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香港政府特首選委會委員(文化界代表)。
曾在北京、香港、紐約、柏林、不萊梅、米蘭、新加坡、臺北、首爾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五十餘次;作品入選百年中國畫展、全國美展、中國改革開放30年畫展、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和當代香港藝術雙年展等,以及世界各地聯展百多次。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國家畫院、廣州美術館、深圳美術館、深圳畫院、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禮賓府、香港駐華盛頓貿易發展局,以及許多中外機構與私人收藏。出版有個人作品專集二十多部。
2005及2008年作品「晨曲」、「維港兩岸」獲邀隨神舟六號及七號宇宙飛船升空。
晨曲 (二) Morning Song (2)71x70cm 2001
和唱 Join in the Singing 98x90cm 2000
中國美術家協會賀信
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賀信
福建省美術家協會賀信
香港美協會員大會合影
林鄭月娥接受《百年巨匠——饒宗頤》專訪
(範淳奇)
2019年2月25日下午,《百年巨匠——饒宗頤》攝製組在香港專訪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請她回顧了與饒宗頤先生的交往經歷,以及饒先生為香港文化發展所做的貢獻。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接受《百年巨匠——饒宗頤》攝製組專訪
大約十年前,饒宗頤教授年屆九旬時,林鄭月娥經香港大學教授李焯芬引薦,認識了饒先生。初次見面,給她印象最深的是,饒先生握手的力度很大,當時的精神很好。熟識之後,有時候她跟饒教授見面、吃午飯,就像一個後輩、一個朋友一樣去看望他,去向他請教、學習。有一次林鄭月娥陪同饒教授從北京飛到敦煌。「有幾天我就陪伴在饒公的身邊。我覺得饒公真的是一個很謙卑的、有學問的人,他還要不斷地學習,這對我們後輩是很大的感染。即便我現在當了行政長官,每天還在堅持學習。饒公在這方面真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林鄭月娥回憶道。
林鄭月娥的辦公室掛著饒宗頤教授的兩幅書法。一幅寫的是「貞固幹事」。「好像是2010年,政府頒了一個紫荊勳章給我。突然有一天,李焯芬教授就拿了這個來給我,說是饒公希望鼓勵我繼續努力,就必須要有很堅定的意志。有了很堅定的意志,總能幹事。」另一幅寫的是「與你同行」。這四個字是林鄭月娥競選行政長官時的口號。「也不是我去求饒公給我寫字,忽然有一天,他的女兒把這四個字送來了,當時他已經一百歲了。我競選的時候與各界同行、與青年同行,所以饒公也希望我當了行政長官後,在我的任期裡面也要記得我做了這個承諾,跟社會各界人士要同行。」在林鄭月娥看來,饒公平易近人,樂於助人。
多年前,林鄭月娥在做發展局局長時,積極推動把饒學融進大量的文化項目當中,如「心經簡林」、西九文化區等,為香港留下了很珍貴的文化遺產。「西九文化區有一個永久的演出場地叫「戲曲中心」,怎麼來標誌這麼一個重要的建築物?我們非常榮幸能找到饒公題字。現在這四個字就刻在我們的戲曲中心。『心經簡林』是一個旅遊的項目,饒公也積極地參與。他當時比較年輕一點(笑),跑去看我們選的地方是怎麼來刻他寫的字。另外他在香港大學裡有學術館,在浸會大學也有一個國學館,他為了香港貢獻很多。」林鄭月娥說,香港有很多人非常敬重饒公,也成立了很多的有關機構,希望能不斷地去推廣饒學。
對於饒宗頤教授學術上的貢獻、影響和地位,林鄭月娥坦言自己並非專家,應該由專家來評定。「但是我覺得在香港這個比較小的地方,能有一位這麼重要的,在學術、文化方面有貢獻的人,真的是我們的福氣。饒公常說香港是福地,其實,我們有饒公,才是我們的福氣。但是更重要的是,更多的年輕人學習饒公的做人,他很重視學習,對人溫和,從來不會要爭奪一些什麼,他包容的性格和謙卑的態度,是我個人覺得最值得學習的。」去年10月18日,《百年巨匠——饒宗頤》開機儀式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舉行時,林鄭月娥曾應邀出席儀式並致辭。她在現場致辭說:「我樂見《百年巨匠》系列收錄饒宗頤教授的生平事跡,讓更多人認識到才情橫溢、學藝雙攜的饒公,也藉著紀錄片傳頌他深厚的學養內涵、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堅定決心。」
《百年巨匠——饒宗頤》將於2019年拍攝完成。該片將通過精心構思的鏡頭和言簡意賅的敘述,展示饒宗頤先生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畫卷,講述他如何一步步成為蜚聲中外的學問巨匠的故事,充分展現其學術研究的艱辛、傳承創新的精神以及在漢學領域重要的學術開拓和創造,深層次探索一代大師的心靈世界。
谷暖先春 饒宗頤
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在廣州成立
本報總編範淳奇當選理事
(馬慶荃)
本報訊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號召,2019年1月20日,在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指導下,由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作為主管單位,廣州市美術家協會與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及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等城市的美術家協會及相關藝術團體共同倡議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在廣州珠島賓館舉行了隆重的成立大會。
全國政協常委、港澳臺僑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原省長朱小丹,原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周為民中將,廣東省政協原副主席唐國忠,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裡,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程揚,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許欽松,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謝昌晶,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李勁堃,廣州美術學院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梁江,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州市文聯主席李鵬程,廣州市文聯專職副主席李蘭芬,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文聯專職副主席梁宇,原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全森,西泠印社社員、廣州畫院藝術顧問郭莽園,中國美術家協會辦公室主任章雲,廣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汪曉曙,香港港澳臺美協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司徒乃鍾,香港水彩畫研究會會長沈平,《香港書畫報》總編輯範淳奇,澳門國際油畫學會主席餘國宏,澳門藝術事務學會副會長石俊,佛山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鍾汝榮,中山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黎柱成,東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黃澤森,惠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楊昶元,江門美術家協會主席吳銳鴻,肇慶市美術家協會主席莫肇生,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與地區美術團體的代表、多家媒體等,200多人共同出席了成立大會。大會由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孫黎主持。
成立大會上,聯盟籌委會正式公布了首任主席團成員名單,並邀請多位領導嘉賓共同為聯盟成立揭牌。朱小丹主任、徐裡書記、李勁堃主席、朱小燚副部長、李鵬程主席、汪曉曙主席分別發表了精彩致辭,為聯盟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李鵬程主席作了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緣起與籌辦經過介紹,汪曉曙主席介紹了聯盟宗旨以及未來工作展望,為聯盟接下來的工作開展,做了周密、長遠設想。
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主席、廣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汪曉曙在成立大會上,介紹了聯盟的宗旨、聯盟形式、目的等整體情況,重點介紹了聯盟未來工作設想與展望。相信在上級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以及聯盟單位的積極參與下,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將不斷推出有政治高度、有人文關懷、有學術立場和藝術品位的文藝活動,推崇「大美術」理念,促進大灣區城市群的美術發展與繁榮。
範石甫中國畫創作研究室金壇掛牌
中國畫公益高研班同時開班
本報訊 新年伊始,範石甫中國畫創作研究室掛牌,中國美協、江蘇省中國畫學會來人或致電祝賀。
範石甫,金壇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他早年得到潘天壽、諸樂三、王個簃、陸維釗等先生親授,尤擅畫雞雛,享有「江南雞範」之譽。程十髮曾評曰「徐悲鴻的馬,李可染的牛,範石甫的雞,難得一絕」。
範石甫的書畫作品,曾多次入選國內外重要展覽並獲獎被收藏。人民美術出版社、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先後出版《範石甫書畫》、《中國當代花鳥畫家——範石甫》、《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範石甫》(大紅袍)等個人專集。
範石甫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和書畫普及推廣,長期在中小學及大專院校、幼兒園指導師生繪畫。前年,他以個人名義設立中小學書法教育基金,專門獎勵在書法教學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師生。
當天,由範石甫親授的中國畫高研班同時開班,將為學員系統講授中國畫研究生課程中的技法和技藝相關內容。
年過七旬的範石甫表示,他將發揮好傳、幫、帶作用,注重實踐培訓和傳承,為培養更多書畫新人、繁榮地方文藝事業再作貢獻。
範石甫在開幕式上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周京新賀信
金壇歷代人文薈萃,書畫創作亦代不乏人,範石甫先生就是當代一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他從藝六十多年,筆耕不綴,於書畫創作與研究等諸多方面均頗有建樹。他特別擅長丹青雞雛,筆墨鮮活生動,享譽畫壇,深受大家的喜愛。如今,他雖年逾七旬,仍不忘初心,勵志精進,努力為中國書畫事業發展而盡心盡力地作出自己的貢獻。
範石甫先生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樂於提攜後學,多年來他堅持開班施教,培育了大批書畫人才,對當地文化藝術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祝賀範石甫中國畫創作研究室揭牌暨中國畫高研班開班,祝範石甫先生健康長壽,藝術長青!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周京新
2018年12月26日零時37分
百歲壽翁張念平近作欣賞
釋文:春秋佳日,恭喜多賀——大年初二,好的如是,眾人到賀,皆笑呵呵,利市豐富,菓實滿籮;年初三也,開始牌耍,錢財多少都歡,難得滿足要求,求求期期而已。張念平 百齡加三月
葉金城中國畫作品展在安海開展
本報訊 作為晉江市(安海)第三屆元宵文化活動的亮點活動之一,古鎮丹青——葉金城中國畫作品展於2019年2月19日至23日在安平橋景區遊客服務中心開展。據了解,這是畫虎大家葉金城第一次在家鄉安海辦個展。
19日上午10時許,作品展正式開幕。眼前的這幅中國畫作品名叫《歸家》,描繪的是大老虎領著小老虎在雪山前行,並深情回望小老虎的情景。作者葉金城說,大老虎和小老虎的這種情感就如同家鄉與他自己的情感一樣。
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副理事長葉金城就是一步一步地,都是家鄉在看著我們怎麼走路的,這樣一步一步地,母老虎就是看著小老虎,你是怎麼走過來的。是慢慢地,有時候還回頭來看一下,走得對不對。心裡就有一種感情,我們在家鄉出去做什麼事情,家裡父老都看著我們在外面怎麼樣。
安海鎮黨委書記唐春曉表示:我想這裡面從葉金城先生的,他相當於是走出去的安海文化人回來,回來,我想是一種尋根,同時是一種對家鄉一種匯報,回來的目的是為了今後再出發,走得更高更遠。
除了最擅長的「老虎」畫,此次「歸家」之旅,葉金城還展出一批描繪家鄉風物人情的作品,將安海的千年積澱於筆下傾情揮灑而出,傳遞對故土濃濃的眷戀和自豪之情。
參觀者廖女士表示:我覺得蠻好的,蠻好的。就是。講述包括說用這樣的一個畫來展示出來,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安海的文化。
葉金城告訴記者,之前他在泉州、石獅、青陽都有辦過展覽,唯獨沒有在出生地安海辦過,這一直是他心中的一個遺憾,為了這次畫展他也是籌備了十多年,如今終於圓夢。
葉金城表示:很感謝安海,家鄉人民非常熱情,對這次展覽評價很高,感謝家鄉人民給我的榮譽。肯定我幾十年來的努力成果。
除了畫虎之作和家鄉系列作品,本次展覽還涵蓋了多種主題和風格的玄妙中國畫。
市領導陳晉永、林友竹參加作品展開幕式,並參觀展覽。
林雅傑鄭文巖書畫聯展
展覽時間:2019年02月27日-03月4日
展覽地點:廣州市荔灣區西堤二馬路37號廣州文化公園畫苑
醉春風·黨禺新春書畫作品展
展覽時間:2019年02月24日-03月10日
開幕時間:2019年3月2日(15:00)
展覽地點:廣州市建設大馬路3號黨校大廈首層雅趣藝術館
為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王本興新著《甲骨文同字異形字帖》出版發行
《甲骨文同字異形字帖》日前在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甲骨文同字異形字帖》即一個甲骨文字,具有多種不同形態的寫法,具有多個異體字形,從原版拓片上匯集、放大、影印,可資臨摹書寫的字帖範本。16開本,全書436頁,1308個單體甲骨文字,5338個甲骨文異形字,容量巨大,字形清晰,結體壯美,是王本興為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為甲骨文書法愛好者學習範本的又一力作。
甲骨文亦稱「契文」、「卜辭」、「貞卜文」、「殷墟文字」、「龜甲文字」等。沉睡在地下三千多年。1899年河南小屯村一帶的農民在翻種土地時被挖掘出來,由王懿榮斷定為殷商時的文字遺物。這些縱橫交叉的甲骨文字線條,變化多端的字體結構,顯示出甲骨文非凡的藝術底蘊與技巧。至今,國內外藏有甲骨文十五萬多片,經整理歸納,甲骨文單字有五千多個,已考證破釋的字僅一千四百多個。無數學者嘔心瀝血,為甲骨文字的探索和甲骨文字藝術的探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形成了近代歷史文化及人文科學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且漸漸發展壯大成為一門世界性的顯學。美、日、英、法、德、加、俄、韓以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都設立了專門研究機構。甲骨文的研究實際上有兩大類型與範疇,其一為學術性研究,側重於甲骨文字的考釋及甲骨文字所涉及的古代社會、軍事、天文、氣象、農業、商業與古代人們生活的各個斷面。其二為甲骨文字的契刻藝術與書法藝術的研究。而《甲骨文同字異形字帖》所例拓片放大的字帖範本,則屬於上述第二類的範疇。
常言道學書法要「取法乎上」,學甲骨文書法應當說是從根本上學起,只要鑽進去,必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甲骨文書體並不單一,具有多種形式,且風格各異。原刻卜辭大者有寸餘,小者若蠅頭小楷,且書體隨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王本興曾經以甲骨文字的結體、線條等不同特點為依據,在甲骨文書法藝術這個層面上,將甲骨文字分成八種不同風格的書體類型,但拓片過小,其契刻文字更小,對臨摹帶來了不便與難度。王本興將微小的拓片契刻文字放大,並整理歸納、影印成《甲骨文同字異形字帖》。實際上,迄今為止,象這樣把甲骨文字放大、並置於傳統的米字格中,供書法愛好者及大、中、小學的學生臨摹的甲骨文字帖,填補書壇空白,尚屬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