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末 有 福 利 -
編輯部走過很多街、探過很多店、訪過很多人,但其實採編的照片和資料用於文章中的不到三分之一。這些多出來的完美素材和我們腦中時不時迸發出的創意小點子結合在一起,被團隊精心製作成了每日一份的「有點日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就是有點編輯部的城市日記。
上個月末我們將整月的日曆整理成了《成都,31天》,它講述了編輯部做「有點日曆」的原因。而這個月在整理照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成都的人文不只是古老和傳統,它還有更時髦新潮的一面。
更令人著迷的是,它被一種我們熟知卻從未用於城市之美的概念所表述。
這個概念的名字,叫做「撞色」。
━━━━━━━━━━━━━
城市中心的調和色
天上鵲橋,地上廊橋。古老又堅實的安順廊橋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在這個初夏的傍晚,湛藍色的蒼穹和寫字樓融為一體,巨大的現代藍衝擊著昏黃燈光、褐色簷角。
古與今,典雅與新潮,成都人見怪不怪,但卻是旅者們心中最美的撞色。
大多數人對電視塔的映像只有每年一次的煙火大會和發紫發紅的濱江路、建設路。編輯部在白天以這個視角捕捉到了它的另一面。
它和夜空中肆意綻放的煙花不一樣 ,這種撞色是白日焰火,能撞得人心中溫情脈脈。
每個人對美好的定義不一樣,在編輯部眼中,「人們不遠萬裡尋求的美麗,常常就在我們抬頭就能看到的地方。」
如圖,華西醫院急診室門口的斜陽和針葉林之間的秘密被我們靜悄悄地撞見和定格。
我們時常在這個城市的高空眺望四方,華潤置地樓上是拍鳥瞰圖的絕佳位置。當夕陽變成粉紅色,冰藍建築和少女心輕輕碰撞,這個城市的美好在此刻被兩層簡單的顏色混合。
或許撞色的另一層含義就是混合。
豆沙姐說,川大的紅大門撞一切背景色。這道開放的中式仿古錦繡紅大門,讓每一次的穿行充滿儀式感。大門下的人,不論是哪個角度,都成了「被撞」者。
據說川大學生經常蹭北大門的紅色背景拍證件照。
老人、青年、暖壺和撞色。
成都的小夥子小姑娘愛去鶴鳴茶社拍照發圈,搞得鶴鳴茶社裡倒茶的嬢嬢都要習慣性說一句,「妹妹,菊花茶是沒得蓋碗的哦,拍出來不好看哈。」
你看,現在他們不就把好看的撞色端在手裡了嗎?
━━━━━━━━━━━━━
天空與街巷之差
玉林的老舊無需多言,新樓的崛起讓老社區們顯得更加矮小。從街一邊看過去,密度極低的樓層就像層層疊疊的灰色海浪,密密麻麻地衝擊著天空。
新與舊之間,是撞色,也是模糊不清的邊界。
在建設路掃街的那一周,成都的天氣還是寒冬。建設路在編輯部眼裡是鋼鐵般的灰色,一塊鋼鐵在深冬怎麼會溫暖呢?
但是那個下午,鋼鐵和陽光相撞,黃葉和藍天交界,我們捕捉到了建設路的撞色。
桐梓林的綠是最濃、最密的,厚厚的綠色遮住了天際。在前幾天的好天氣裡,還是要裹一件外套才能走到樹蔭之下。
綠色和藍色的衝撞是桐梓林單曲循環的一首《撞色》。
耿家巷要被拆了。
龜龜說:「以前我拍攝這張照片給予它的意義在於我寶貴的童年漸行漸遠,那個學生就是我以前的影子,總是喜歡玩到傍晚才回家,我想記錄下來,得到一絲寬慰。後來,我才發現我童年時光裡那些本以為能夠一直存在的事物,也會隨著我的童年消失不見。」
她說她好想哭,我也是。
在小關廟街採編的日子很快樂,街這邊是殘破的吊腳樓,街那邊是一排美食店,兩邊街景沉默不語,散發著對立又分不開的情緒。
在裂著縫隙的街道上,我們聞著羊肉的味道,走進這條街厚重又壯麗的黃昏,品嘗到這份情緒的相撞。
古色古香的水璟唐靜靜包容著一批又一批成都人,合江亭的娛樂氣氛就從未被打斷過。在古老和新潮之間,對立又協調。
時光匆匆,穿現代裝的青年,踏著沉重的步伐,攜帶著今昔要去和往昔相撞。
━━━━━━━━━━━━━
我們的底色
想在肖家河的老小區裡自由進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雖然這些小區都沒有門禁系統。守門的嬢嬢和大爺早已對自己院子裡有什麼人一清二楚,這張從樓頂拍的嬢嬢是我們好不容易爬上頂樓抓到的。
在黃色的嬢嬢和綠色的肖家河之間,是古舊的街坊情誼和現代門禁系統的碰撞。
在人民公園時,我們本欲去看看那些在鶴鳴茶社跳著舞的老人們,但這位紅衣老人安詳的表情實在太「成都」,穿著打扮與周圍形成強烈反差。
誰說老人就不能擁有自己的底色。
武侯祠的紅牆和文殊院的紅牆一樣美,每次看到這樣的紅牆,我們總是會在心中默默疑惑:古人的審美為什麼會這麼高?居然想到用紅色來刷牆。
才讓我們行走在紅牆下,成為了最美的撞色。
記不清是4月的哪一個周末,省體育館地鐵站的燈光一如既往的明亮,白衣女孩子靜悄悄地划過地鐵站,手上的紅包格外扎眼。疲憊、心酸、焦慮,深夜的地鐵將年輕人的情緒熨燙妥帖,洗去他們被社會賦予的顏色。
我們都在用自己的底色和這個社會的顏色努力相撞。
城市的時髦總是在深夜悄悄浮現,它蔓延在大街小巷,蔓延在每個熱愛衝突、喜新也喜舊的成都人心中。
在和時髦相撞的過程中,我們強大的底色從未被擦除。
我們在擁擠的人潮中擠出地鐵,拖著疲憊的腳步回家準備明日的戰鬥。在這條路上,時刻為自己補充熱量、增加色彩的不是雞湯。
是穩穩地拿在手中的夢幻檸檬綠和吃進嘴裡的草莓泡芙。
━━━━━━━━━━━━━
室內與室外的融合
伊藤購物廣場是商業和生活的撞色。選擇高端奢侈還是居家實用?追求夢幻小資還是油鹽醬醋?當現實和夢想衝突,伊藤直接做出了選擇。
層層疊疊的金黃色扶梯,能通向實實在在的生活之所。
玉林好看的餐廳太多了,似乎酒吧的文藝氣質循著香味蔓延到了它們身上。在這樣的市井之中,文藝小資和街頭市井相撞,我們不得不感嘆城市美學的奇妙。
在這裡開餐廳的人,對自己倡導的美一定相當自信。
相較於莫蘭迪色的餐廳,編輯部更喜歡這樣色彩鮮明,氣質活潑的餐廳。因為在這裡吃飯像極了在外婆家的小廚房,一邊做一邊吃,心情好極了。
黃色和綠色,撞得大膽又高級。
無獨有偶,這也是一家玉林的外國餐吧,風格更偏向中東化。在越來越同質化的城市之中,餐飲業依然是個追求差異性的行業,我們享受這樣的行業帶來的獨特審美,獨特的撞色。
這些審美也在靜悄悄地改變我們。
IFS樓頂的熊貓臉是每個來成都的外地遊客必打卡的地點,也是最棒的曬太陽喝茶的戶外高地。成都人喝茶姿勢的區別除了室內和室外,還有高度。
人與人之間的撞色在小小的飲料中被完美展示。
━━━━━━━━━━━━━
信仰的盡頭
我在文殊院遇到過很多算命的先生,男的女的都有。他們每個人都追著我說我今年必定發財,問我要紅包。他們和我們沒有什麼不同 。
只有穿著厚重僧袍的僧人,才能讓我體會到他身上濃鬱的宗教色彩,溫和又清晰,與這個俗世碰撞。
每逢冬至,從藏區而來的喇嘛們就會出現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在武侯祠、高升橋、紅牌樓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
太陽一出,光照在彼此身上,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民族、不一樣的信仰在陽光下變成了最聖潔的黃色。
貓和人類不一樣,它們獨立、自由,有矛盾的強者之間總是狹路相逢,但往往這隻還在逗留,那隻已經毫無興趣。養貓的人,喜歡的就是這份灑脫。
人類想要活成貓的灑脫樣子,首先要找到那個和你迎面相撞的對手。
當錦裡最後一波人潮散去,少女們開始默默回想。為什麼一定要「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為什麼二次元和古典一定不搭?
「反正撞色的瞬間,我們才是最時尚,最美的火花。」
在文殊院逗留的那一個下午,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個男人和他的狗。
那隻狗一邊走一邊眼巴巴看著主人手裡的袋子,主人停下來彎腰問它,「還想吃嗎?」接著蹲在狗面前,給他餵吃的。這場人與動物的對話持續了10分鐘,雖然只是小小的一個片段,卻讓人湧上說不清的感受。
尖銳壯麗的建築美和人性的溫情撞成了最扎眼的畫面。
━━━━━━━━━━━━━
蓉·融
古老的簷角和透明的寫字樓在湛藍的天幕中相撞;破舊的瓦房和精緻的玻璃屋在市井中佇立無聲;端著蓋碗茶的鶴髮老人和舉著奶茶的年輕姑娘在茶社中笑得同樣燦爛;錦裡的川西名居邂逅了二次元Lolita姑娘。
我們曾以為黑與白、新與舊、他和她、它和他註定相互碰撞,但透過這些照片,我們看到了成都這座城市最不可思議的另一面:自然而然的融合。
你以為的矛盾並不矛盾,在成都這座「融」城裡他們相互認可、和諧共生。這亦是一種循環,在激烈的碰撞過程中變得逐漸生活化。
就像撞色飲品,看似有鮮明的分層,實際上最佳飲用口感是混為一杯。
這就是成都。撞色,成都。
感謝【SEECOLOR撞色®】,如果不是這個品牌,我們不會想到用這個視角去看我們拍過的每一張日曆。她讓「有點編輯部的城市日記」更加豐滿和鮮活。
我想,這才是自媒體和品牌該有的良性關係。
▲芒芒火龍撞
芒果肉和火龍果的碰撞被鮮奶包裹,輕輕一搖,色彩和口味的衝擊帶來無與倫比的享受。
▲草莓瑪奇朵
草莓果肉的鮮美掩藏在奶蓋之下,炎炎夏日,草莓瑪奇朵的冰涼口感讓人瞬間涼爽。
▲黃金珍珠撞奶茶
在茶湯和鮮奶的分層中,珍珠的嚼勁讓奶茶的絲滑不只是絲滑,讓人意猶未盡的不是奶茶,是那份牙齒碰撞中的黏勁。
總編 | 豆沙
撰文 | 雅典辣
設計 | 果子
攝影 | 龜龜
本文所有素材均為有點編輯部原創出品
如需引用請後臺私信獲取許可
特別鳴謝出鏡麻豆:
爭議、Dyhanesther、C君、桑圓、Vivi、魚澀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