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晚會,久違的梁靜茹登上舞臺,演唱了三首歌曲:改自《幻化成風》的《 小手拉大手》、最新的《慢冷》,還有成名作《勇氣》。參會的觀眾匯聚成藍色海洋,舞臺上一身白衣的她一如天際的滿月,光芒萬丈!
這一刻,她笑靨如初,似從未經歷生活的波折。這和一周前在《我好嗎?太陽如常升起》新專輯分享會中,一度轉身痛哭,恍若隔世。
9.8新專輯分享會上,梁靜茹正式宣布與丈夫趙元同結束了9年婚姻。
從婚姻開始晃動到面對,最後宣布消息,一段路,每個離婚者都有自己的艱辛。而梁靜茹的三首歌,好像三幕劇名,勾勒了她的這段心路歷程。
幻化成風:當愛不在,往事歷歷在目,卻也如風,張開手,能握住的只有自己的記憶。
慢熱:「怎麼先炙熱的卻先變冷了,慢熱的還在沸騰著。「是誰曾一路追隨,點點滴滴啟開塵封的心門?是誰的話語在耳邊飄飛:」一路有你,一生一世。「你是慢熱的人,這些話語曾捂熱了你,在心中長出參天大樹,現在卻要連根拔起,好似颶風掠過的夜,觸目狼藉,卻只有你一人去收拾。
勇氣:「終於做了這個決定,別人怎麼說我不理,只要你也一樣的肯定,我願意,天涯海角都隨你去。「一首不惜一切想要在一起的歌,其實也適合分手。不再考慮別人的眼神,不在意未來怎樣,如果愛已不在,就讓彼此一別兩寬,各自天涯吧。分手需要的勇氣,其實一點也不必在一起少。
盤點一下,明星的離婚,百態紛呈。既有梁靜茹這樣獨自承受、默默療傷的,也有具惠善和安宰賢,大爆相處細節,引發網友吐槽的。最激烈的莫過於
黃奕前夫黃毅清,不屈不撓多年糾纏,連前妻私密照也能爆出來,令吃瓜群眾也不禁凜然,不過離個婚,怎麼好像一輩子都不得超生似的。
離婚是一種創傷,個人對創傷的應對模式在此時展現出來。這種離別,可能會觸發人早期的分離焦慮。
孩子最早的依戀對象是母親,孩子和母親的依戀關係決定了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也決定了以後面對分離時的態度。依戀關係有以下三種:
安全型依戀
《爸爸去哪兒2》中「姐姐」,當爸爸曹格離開時,她開始哭泣,對勸解的小朋友說,我哭是因為我看不到我爸爸,當爸爸回來了,一切就好了。「姐姐」是安全型依戀的代表。
這類兒童跟母親在一起時,就能積極地探索和玩耍。即便在陌生的環境中,對陌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當母親離開時,表現出明顯的苦惱和不安;當母親回來時,立即尋求與母親親親抱抱,然後安心地投入遊戲。
反抗型依戀
這類兒童即使母親在身邊,也不能安心遊戲,時刻擔心母親會離開。當母親要離開時則表現出驚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見到母親回來就尋求與母親擁抱,但當母親抱起他時,卻又掙扎反抗著要離開,好像報復剛才母親的離開。孩子總是在擔心母親離開,缺乏內心的信任。
迴避型依戀
這類兒童對母親在場或不在場都比較隨意,母親離開時,並不憂慮;母親回來了,往往不予理睬,或者不在意。給人的感覺是和母親不親近,沒有特別的依戀。有時對外人還更親近。
反抗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都屬於不安全依戀,這樣的人長大後在親密關係中,不容易建議良好的親密關係。前者會想方設法驗證對方的愛,永遠在考核,哪怕是以讓人難以容忍的方式。後者不容易讓人靠近,會覺得隔著什麼。當你主動靠近時,迴避型的人會採用各種策略來遠離親近。
當迴避型遇到反抗型時,一個總在逃,一個總在確定,相愛相殺就產生了。電影《志明與春嬌》中,張志明就是迴避型依戀,哪怕心中有感動,也從不主動,不積極。而餘春嬌是焦慮型依戀,總在尋求一種確定和安心。
依戀類型會決定對分離的態度,一般安全型依戀的而孩子,長大後自信,自我力量感強,即便和親近的人分離,雖然很痛苦,也會保持理智,採用合適的方式,如訴說、參加活動等來緩解痛苦,不會幹出很出格的事情。而反抗型依戀在分手或離婚時,很容易觸發早期離別的創痛,常感到痛不欲生,想方設法報復對方。往往是一方面離不開對方,另一方面又憤怒地指責對方。
迴避型依戀常會表面毫不在乎,但內傷深重,需要很久來療傷。就像慢冷中所唱「怎麼先熾熱的卻先變冷了,慢熱的卻停不了還在沸騰著,看時光任性快跑隨意就轉折,慢冷的人啊會自我折磨。」
就像《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中所說:「已經結束的關係就像一具情感的屍體,繼續投入是絕對不會得到任何回報的。「
梁靜茹的離婚,從發布新專輯時的觸動心事,以至失聲痛哭,到中秋晚會上的重新放飛,看似平靜,其實內心的波濤潛流,可能只有自己瞭然。每一份情感都不容易,豈如歌中所唱的那麼瀟灑:「分手快樂祝你快樂,你可以找到更好的,不想過冬厭倦沉重就飛去熱帶的島嶼遊泳。「
總要經過從混沌到清晰,總要經過從漫漫無邊的空曠回到日常的一粥一飯,悲傷到快樂,從來不是一句歌詞的距離。
但分手也不是世界末日,也許人生需要這樣一個契機,來面對自己真實的需要,重新自我成長。陷入分手痛苦中的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調整。
1、 接納悲傷
悲傷是情緒的一種,表達悲傷,可以獲得力量感,所以悲傷是讓人走出喪失的力量。沒有被充分表達的悲傷,讓人封閉自己、變得冷漠,無法開啟新的旅程。我們的文化,其實是不允許表達悲傷的,人們會迴避、岔開悲傷話題,離婚的人,不願意談論曾經的那個人,那段往事,以為遠離就是保護,就會擺脫悲傷。
我們習慣了用次生情緒,比如憤怒、厭惡,來掩蓋悲傷。寧可用指責對方來避開內心的真實,寧可用我不在乎來塗抹對對方餘溫的眷戀。
允許悲傷,接納一個重要的人,一段重要的經歷已然離開我們的生命,這樣的事件,是可以放聲痛哭,或者淺吟徘懷的。別人眼中這個人已經不值得,但我們身在其間,為自己生命中的這段歷程回想、停留,不是為對方,只是為自己,體驗自己的失去和失落。
不曾抵達就不會離開,悲傷引領我們抵達痛苦的真相,並可以真正地告別。
2、 覺察更深層的自己
l 從悲傷中,覺察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麼?我們只是愛上一類人,而不是愛上一個人,什麼類型的人吸引了我們,有時,是需要從失去的悲傷中去了解的。正視雖然很痛,但是我們別無選擇。
l 有時離婚會讓人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可以看看為什麼我這麼在意婚姻這個標籤,文化是怎樣影響我認定自己的,我的成長經歷又是怎樣影響我,必須怎樣才讓我覺得有價值。
l 如果這段感情只有黑夜沒有白天,為什麼我們對這份黑暗如此眷戀,甘願自己長醉不醒?是什麼樣的欠缺,是成長過程中什麼樣的慟失,讓我們甘願付出快樂代價,也要停留在這裡。
l 如果因為我們的行為錯失了一段美好,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來讓自己擁有未來的美好。我的盲點是什麼,沒有經歷長夜痛哭的人,很難去思考這個問題。這是分手給予我們的禮物,雖則以荊棘包裹。
3、 充分表達
傾訴、書寫、畫畫、舞動,都是我們表達悲傷的小徑,也許一次訴說僅僅讓心情提升1度,也許書寫中有了一個新的發現,徐徐地,曲徑通幽處便是豁然開朗時。傾注了時間和心意的情感,既然如絲般織就,也必得抽絲般拆解,需要假以時日。
非常痛苦時,可以藉助心理諮詢。身邊有朋友離婚了,起先,她和親近的朋友訴說,朋友會給她建議,讓她突然不再想說了,因為感覺好像自己很弱似的,她知道其實她並不是在尋找方法。
有時,朋友也會痛罵她的前夫,這也讓她覺得想說的話突然堵在嗓子眼裡,再說往事似乎自己很不明是非似的,但她很難像其他人一樣,大罵一通前夫,隨即走開。其實她並不想評判什麼,無論對方是否犯了錯,她只是想梳理一下自己的經歷。
後來她找到心理諮詢師,才真正打開自己,傾訴她和他的故事。對方專注的眼神,偶爾的點頭、附和,讓她感到安定。不評判不建議的態度,讓她覺得被接納。
4、 增強內在力量
離婚是人生的一大創痛,但是如果能籍此貼近內心真正的需要,成長自己,那麼失去真的可以有意義,「不能打倒我的,必會讓我更堅強「,也能夠「揮別錯的才能和對的相逢。」
如果了解到自己是不安全依戀,總在探究對方,因而消磨彼此的感情,就可以梳理一下成長過程,和未完成的事件做一些對話,這樣能夠重建內在的安全感。雖然代價巨大,但畢竟內在成長了,才可以更好地創建未來的生活。
在分離中,最要不得的是受害者心態。「都是你的錯」,讓我們把生命自主的權利拱手讓人,遇人不淑歸根到底也是自己眼光的問題。更何況婚姻中的各種消磨其實沒有無辜者,究其根本,都是同謀也都是受害者。
遠離受害者心態,並不是要挽回什麼,而是一種對過去積極的態度。即便是對方渣出天際,即便是婚姻喪如刑室,我們仍可以籍此來成長,覺察自己為什麼耽於這樣的關係中,怎樣可以避免重蹈覆轍。
郭富城有一首歌叫「旅途」,表達了人生如旅,「這是個旅途,一個叫做命運的茫茫旅途,我們偶然相遇,然後離去,在這條永遠不歸的路。」離婚,也是旅途,是一段旅途的結束,也是下一程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