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馬共和早期,羅馬軍團的組織結構與傳統的希臘方陣極其相似,但在陣型的排列上稍有不同。在塞爾維烏斯的改革中,他以財產等級對公民的戰鬥序列進行排列,早期羅馬方陣一般為8排,重裝步兵最初還使用直徑為1米的圓形護盾構成密集方陣。
《全面戰爭:競技場》中希臘陣營的「斯巴達圓盾步兵」
與傳統的重裝步兵方陣一致,早期羅馬方陣的戰術體系,乃是依賴各排士兵的推擠來擠壓敵方的陣型。這種密集方陣在面對正前方的敵人時,可以產生無與倫比的威力,將縱深的力量施加在敵方的前排士兵身上。不過這種結構也會導致側翼與後方的薄弱,而且依賴士兵的高度自組織。重裝序列也將限制其機動性,在對地形的適應能力上並不出眾。
《全面戰爭:競技場》中的羅馬陣營的「歷戰兵團」
在公元前390年,凱爾特人襲擊羅馬,導致一些被羅馬徵服的城邦與蠻族加入到這場動亂之中。這些羅馬口中的蠻族儘管陣型鬆散、裝備很差,但卻也因此獲得了更強的機動性,而他們的騎兵更是給羅馬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在面對密集方陣時,這些蠻族往往採取遊擊戰與放風箏的形式,擺明了就是針對其機動性不足的這一缺陷。
《全面戰爭:競技場》中的「壯年兵」
凱爾特人的入侵,讓原本遭受放逐的卡米盧斯再次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大行軍事改革,將原本的密集方陣轉化為三列式軍團。三列式軍團的基本轉變點有兩個:原本的大型密集方陣被拆分為三列,基本指揮單位變為更加靈活的中隊,可以隨時配合戰術對陣型進行調整;在應對遊擊戰時,為了克服密集方陣機動性不足的缺陷,而大規模引入標槍。
《全面戰爭:競技場》中蠻族的「騎兵戰團」。許多蠻族以遊牧為生,他們擁有為數眾多的騎兵部隊,在機動性很強。在高盧戰爭期間,凱撒便曾在蠻族手中吃了不小的虧
政治制度的改變也影響了兵役制度,當平民通過前往聖山的撤離運動(secessio plebis in montem sacrum),獲得在政治、經濟與法律方面與貴族基本平等的權利之時,他們也獲得了服役的權利以及義務,這擴充了羅馬的兵源,提升了其戰鬥潛能。
羅馬三列式軍團常規的戰前陣型
在卡米盧斯的軍事改革中,重裝步兵顯然佔據主導地位。在每個軍團之中,共計有3000名重裝步兵、1200名散兵或輕裝步兵以及300名騎兵。重裝軍團分為三列,分別陳列青年兵、壯年兵與後備兵,分別構成方陣;散兵、輕步兵一般位於三列式軍團後部;騎兵的作用相對弱化,往往在重裝軍團的側翼或尾翼,主要任務在於牽制敵方的騎兵。
《全面戰爭:競技場》中的「羅馬騎兵團」,介紹中稱「在西元前88年之前,騎士階層是羅馬騎兵的主要來源,因為只有他們有足夠的財力,能夠支付養馬的成本」,這一點與歷史中的情況一致
在戰鬥開始以後,處於最末的輕裝步兵衝向第一列與第二列之間,向敵陣投擲輕標槍,隨後退回原本的位置。第一列的青年兵一般攜帶一支標槍以及一桿長矛,他們也會在近戰交鋒之前投出手中的標槍,隨後做好戰鬥準備。若青年兵出師不利,則會退至第二列壯年兵的陣型之中,與其協同作戰;若是長時間戰鬥,這些青年兵則會退至最後一列,由第二列的壯年兵與第三列的後備兵負責戰鬥。
《全面戰爭:競技場》中的「青年兵」,他們也同樣需要配備重型標槍,在短兵相接前進行投射
羅馬方陣中存在著間隙,但這些間隙並不影響方陣的戰鬥力,反而形成了交錯的縱深。次級方陣的側翼以及尾部,由後列的士兵、以及包括輕裝步兵與騎兵在內的機動單位進行保護。這種戰術體系的優點十分明顯,在保持羅馬方陣正面抗敵的能力時,以其他戰鬥序列來保護其側翼與尾翼,第一列士兵只需要專注自己的本職工作即可。
《全面戰爭:競技場》中的「後備輕步兵」,他們手持的是輕型標槍,能夠投射更遠的距離,並且不配備長矛
但這一戰術體系仍然存在制度性的缺陷。羅馬共和早期,軍隊高度依賴公民兵。但在他們逐漸徵服義大利半島之時,羅馬統治下的城邦與殖民地都需要提供同盟部隊。一般來說,兩位執政官分別率領兩支執政官軍隊,各自轄有2個羅馬軍團以及2個相等兵力的同盟部隊。這些同盟部隊一般布置在羅馬軍團的兩側翼。
《全面戰爭:競技場》中的「同盟貴族騎兵」,他們與羅馬軍團的兵力相當,是羅馬擴張的最重要幫手
羅馬以財產等級劃分戰鬥序列,只有那些最富有的家庭才有能力供養戰馬充當騎兵。在一個標準的軍團中,騎兵一般在300名以下,佔總數(4500)的7%不到。同期以僱傭兵為主的迦太基、以畜牧漁獵為生的蠻族,其騎兵比例都遠高於羅馬。這顯然會對羅馬形成挑戰。
《全面戰爭:競技場》中迦太基的指揮官漢尼拔
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巴格拉達斯戰役中,羅馬軍團在迦太基手中吃了大虧。迦太基在前期的戰役失敗後,臨時徵募1.2萬名步兵、4000騎兵以及100頭戰象;羅馬擁有1.5萬的兵力,其中重裝步兵約為1-1.1萬人,騎兵500人,其餘基本為輕裝步兵。迦太基沒有訓練有素、裝備齊全的重裝步兵方陣,他們的兵員由素質良莠不齊的僱傭兵組成,但卻依然憑藉其特殊的戰術——以戰象對抗羅馬前排的重裝步兵,並以輕騎兵攜帶標槍與長矛靈活襲擊羅馬的側翼與尾翼——擊敗羅馬。
《全面戰爭:競技場》中的羅馬指揮官大西庇阿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這種情況一再重演,在坎尼會戰中羅馬軍團共計8萬兵力葬送了7萬有餘,剩餘人員除了被俘便是失蹤。若非依賴其羅馬特殊的兵制體系以及龐大的後備兵源,便可能一蹶不振。
《全面戰爭:競技場》中的「坎尼鬼魅」
然而坎尼會戰的失利,卻讓大西庇阿意識到了羅馬兵制本身的缺陷:原本的羅馬軍制對於財產的要求限制了騎兵規模的發展,而缺乏騎兵掩護的三列式軍團很難對抗擁有大量努米底亞輕騎兵的漢尼拔。羅馬開始調整其騎兵的比例——儘管羅馬軍團本身的變動不大,但是同盟部隊的騎兵比例卻顯著提高。原本同盟部隊守護軍團兩翼(ala),但到了帝國時期,「ala」成為了「騎兵」的專用語,意味著兩翼方向主要由騎兵守護。
《全面戰爭:競技場》中的努米底亞騎兵,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前,他們是迦太基堅實的盟友
與此同時,義務兵制度也開始向僱傭軍與職業軍制度轉變。大西庇阿為了與漢尼拔對抗,參與到了努米底亞王國的權力鬥爭之中,也因此獲得了大量努米底亞騎兵。同迦太基一樣,這些騎兵基本以僱傭軍的方式加入到戰爭之中,而並非是作為羅馬的義務兵。在徵募社會底層的無產者與貧窮者時,羅馬不再讓他們自備武器,而是轉由政府提供。
《全面戰爭:競技場》中的「應徵輕步兵」。在歷史上,這些輕裝步兵除了一面護盾外幾乎沒有其他的防具,一部分人會縫製一頂皮帽作為頭部防護
在隨後的扎馬戰役中,羅馬軍團僱傭的努米底亞騎兵順利地抵消了迦太基的騎兵優勢,又通過陷阱克制了迦太基的戰象,進而打破了迦太基此前的戰術體系。最終,羅馬軍團強大的戰鬥力再一次顯現出來,對迦太基那些良莠不齊的僱傭兵形成了碾壓,羅馬也獲得了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勝利,逼迫迦太基籤訂和約。
《全面戰爭:競技場》中的「軍團輕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