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劇,是根據孫皓暉先生同名小說改編的長篇歷史劇。已經播出的三部分別是《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這三部的原著都是孫皓暉先生,第一部的編劇也是孫皓暉先生。而現在登上央視8的《大秦賦》的原著並不是孫皓暉先生,編劇也不是,至少在片頭並沒有根據誰的哪部小說改編的字樣,所以說它是《大秦帝國》的第四部應該是欠缺了一些主創的因素。
我想這會不會是從《大秦帝國之天下》改為《大秦賦》的原因。
雖然前面不斷有原名《大秦帝國之天下》一說,而且大家也在延續前面的故事,但顯然實際播出的內容總感覺怪怪的,既不像歷史題材的正劇——宮鬥的戲份較多;也不像博流量的宮鬥戲——宏大的戰爭場面使人震撼。無論是劇情安排、演員的選擇與出場時機、臺詞等等,與前三部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這從豆瓣評分的高開低走也能窺探出一二來。從開播的8.9分,到現在的6.8分,可以說是狂跌2.1分啊!
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三方面:
其一、目前已經劇集已經過半,更新到了46集,但是秦王嬴政尚不能主政。觀眾看到的是一個羸弱、憋屈、畏畏縮縮的秦始皇,這與大家心目中的一統六國的秦始皇差距太大;
其二、從已播出的劇集看,重點集中在了嫪毐這個假寺人身上,大約用了16集的內容在描寫嫪毐,這個人似乎成了秦王親政的主線,難怪有觀眾說這前半部是一部《嫪毐傳》。
其三、秦王嬴政的選角從年齡上是有失誤的,演員張魯一的出場太早了,多了暮氣、少了朝氣,應該在加冠之後出場更好。秦始皇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人。觀眾更願意看到的是一個年輕、銳氣、果敢、硬朗、睿智、雄才大略的秦王,這樣的一個秦王在加冠後才能夠有實力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才能夠有大量的人才聚集到他的身邊,為其出謀劃策,才能夠完成統一中國的千秋大業。
隨著劇集的推進,秦王加冠後是不是一掃前期唯唯諾諾的形象,我還是很期待。否則,隨著老戲骨的紛紛下場,《大秦賦》能不能維持住現在的評分,估計難度較大。
但是《大秦賦》有兩個方面還是讓人眼前一亮,一是宏大的戰爭場面,讓人血脈膨脹,特別是戰車、弓弩等道具的製作用心良苦;二是服裝,特別是秦國的士兵,讓人驚呼這是秦兵馬俑復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