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一本書,看了不忍放下, 時時刻刻惦念著,一有空就想趕緊把它看完 ,那一定是東野圭吾的小說 。
東野圭吾的小說總是讓我們驚喜, 這本《流星之絆》也一樣,當你隨著情節的發展,認定兇嫌疑人一定是他時,東野圭吾巧妙地一轉筆,劇情反轉,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局,我想,這就是他的小說吸引人的地方吧。
曾經有一個網友說,東野圭吾的小說寫得這麼好,如果他要犯罪,是不是警察根本破不了案呢?評論者眾多,且有專業人士判定,寫故事和真實犯罪還是有很大差別的,這一點恰好也證實了東野圭吾寫故事能力確實不一般,才讓讀者產生了這種想像。
這本 《流星之絆 》是關於三個孩子幼年時期喪失雙親,他們成年後,一心想著要為父母報仇的故事,讀的過程中一直深深的為三個孩子的命運所揪心 ,但是更多的 ,是對於這個事件的反思 。
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很多的未知,離婚 、家庭關係破裂、意外導致的孤兒很多, 這些孩子如何成長, 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書中的三位少年,因父母有明夫婦被殺害 ,成了孤兒, 被送到了孤兒院, 無論是功一、泰輔、還是靜奈,原本享受著美好生活,卻因為偷跑出去看流星而痛失雙親,永遠也不可能再見到父母。
如果三人不去看流星,或許會救父母一命,還有可能被兇手一起殺害。案情撲朔迷離,十四年過去了,還沒破案。
故事情節固然吸引人,可是我想的卻是三個孩子的命運。
假若父母在世,三個孩子會怎樣?假若有好心人收留他們,命運又會如何?假若有人在他們青少年時期和成人時期與他們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他們的命運又會如何?雖然是虛構的故事,可是我依然想設想不同結果下,人生的走向會是如何?
雖然意外不可避免都會降臨,可是命運的走向卻會截然不同,突然想起了很久之前的一部臺灣電視劇《星星知我心》,五個孩子的父親意外喪生,母親又患上不治之症,看著五個年幼的孩子,母親古秋霞為了五個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長大,得到好的教養,她希望孩子長大後不要去做危害社會的事,於是經過慎重的考慮和考察,給幾個孩子尋找了幾個寄養家庭。
孩子們有了歸宿,母親古秋霞離世,可是對於孩子來說,不僅要面對和兄弟姐妹的分離,適應新的家庭關係,還要面對喪母之痛。最後大姐把兄弟姐妹接回來,重組家庭,五個孩子又重新生活在了一起。
可以說,母親古秋霞沒有能力照顧好孩子,所以才藉助媒體,有很多好心人表示願意收養五個孩子。也可以說,在當時的社會現狀下,母親古秋霞雖然也覺得命運不公,迫不得已才要把孩子寄養出去,可以,也正因為中國人的善良、樸實這些優良的傳統,才使得五個孩子有了好的歸宿,而這些都離不開母親平時對孩子們的教育和引導。
這部電視劇從一個小家庭入手,把家庭中的小愛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才是典型的中國味道。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東野圭吾的《流星之絆》,三個孩子在孤兒院長大,成人後,大哥功一找到了工作。
此時不諧世事的小妹靜奈被騙三十萬,不久之後,功一的公司的老闆不知去向,不光丟了工作,還被拖欠了兩個月的工資,此時,三人為了挽回損失,走上了騙人錢財的道路,哪怕他們一開始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拿回自己被騙的錢,可是一旦踏上這條路,騙人錢財如此容易,三人再也不想回到原來按部就班的生活,直到他們偶然間發現了父母被殺的線索,於是又開始走上了製造偽證的道路……
假若,兄妹三人也像電視劇《星星知我心》中的孩子一樣,有人收留,能夠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能夠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能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給予關注和指導,或許,三兄妹的命運走向會完全不一樣,可是時光無法倒流,他們已經鑄成的錯,無法挽回,每個人的人生只有一次,走錯一步,有可能造成終身悔恨。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是藝術作品,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很多藝術作品中的事件都有可能在現實世界中發生過,所以,我更加感嘆我們國家的穩定、和諧,雖然未來還可以更好,卻是每一步都離不開個人的努力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