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臺媒曝阿嬌與丈夫賴弘國已在今年3月1日離婚,隨後賴弘國也在社交網站上髮長文回應離婚一事,承認自己已經恢復單身。而英皇娛樂也代表阿嬌回復雙方已經籤了分居協議,希望能夠給雙方一個冷靜期。
好像不久之前才聽說阿嬌想要孩子,可是今天卻聽到了阿嬌分居的消息。兩人於2017年10月公開戀情,2018年12月結婚,到目前婚姻僅維持14個月。
很多次,阿嬌在綜藝節目裡都說自己特別想要孩子想當媽媽,和賴弘國結婚之後就一直傳出來阿嬌逼他生孩子的消息,可惜這一次她還是沒實現自己當媽媽的願望,今年阿嬌已經39歲了。
突然有種很心疼阿嬌的感覺,那麼渴望孩子,渴望美滿家庭的人為什麼總是遇不上對的人呢?
20年12個緋聞男友,卑微到塵埃裡
現在的80後,說起阿嬌,依舊還是會提起「豔照門」,儘管阿嬌在之後做了很多的改變,演戲、上綜藝···甚至新聞說最近兩年的綜藝節目,已經讓阿嬌涅槃重生了,可大部分時光裡,她依舊和陳冠希的名字綁在一起。
2009年阿嬌上TVB《志雲飯局》專訪,首次回應豔照門事件,在此之前她已經情緒低落到極點,曾想過自殺,傳聞是因拍攝電影《破事兒》與阿嬌相識的麥浚龍陪伴她度過的低谷期。可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她依舊還承認最喜歡的依舊是陳冠希。
阿嬌說戀愛時僅僅只是收到陳冠希的一條簡訊就開心的不得了,她說和陳冠希斷斷續續交往了四五年,儘管中間試過分開,但是陳冠希對她的影響很深,每次和陳冠希在一起之後,就很難投入到另一段感情。
為什麼允許陳冠希拍豔照?當陳志雲問她這個問題時,阿嬌說: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可能不想失去。陳志雲問,你的意思是拒絕就會失去這男朋友?阿嬌答:對。
陳志雲又問,你有沒有擔心有機會流傳出去?阿嬌說其實沒拍照之前就已經擔心,她會不停問:「有沒小心收藏?你怎樣處理。」陳冠希說:「你放心啦,因為裡面也有我的嘛!不會有人看到的。」聽這麼說,阿嬌又放心了。
用今天的話來說,當年的阿嬌其實是遭受了陳冠希的PUA。可見,阿嬌在這段感情裡真的很傻很天真,低到塵埃裡了。
豔照門之後,阿嬌的緋聞還是不斷,有人算了算,這麼多年裡,傳出的男朋友就有12個,被媒體嘲諷夠組一個足球隊還有餘,有演員、歌手、小開、富二代等等,可惜都是沒多久就不了了之。
2018年,阿嬌突然就宣布結婚了,儘管丈夫賴弘國黑歷史特別多,甚至有媒體稱為「渣男」。據說,戀愛時就有人提醒過阿嬌,這個看起來彬彬有禮的「紳士」,其實十分花心。
可是阿嬌依舊是結了婚,當時很多人都以為阿嬌找到幸福了,可是這一次的愛情又是很短暫。
雖然僅僅只有14個月,阿嬌在愛情裡的態度依舊很卑微。
19年,阿嬌和賴弘國合體參加了綜藝節目,在節目裡,阿嬌說,兩個人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吵架,外表紳士的賴弘國吵架時卻需要阿嬌來哄。
阿嬌是習慣了花錢大手大腳的女明星,而賴弘國作為醫生的收入負擔不起這麼大的開銷,為了照顧丈夫的感受,阿嬌還要控制自己的消費水平。
賴弘國還因為自己公開戀情時遭受網絡暴力遷怒於阿嬌,阿嬌只能安慰他,還親自下場幫他澄清。
所以,當阿嬌離婚消息一出,網友們卻有種普大喜奔的感覺,原因就是因為阿嬌的戀愛腦讓不少粉絲操碎了心,真心付出都換不回來一個美滿的愛情。
不安全依戀類型的人戀愛時間很難超過6年
心理學研究裡,常常將人的愛情命運和童年間的依戀類型聯繫起來,甚至有心理學家認為依戀類型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戀愛時間。
心理學家艾斯沃斯和鮑爾根據陌生情境實驗中嬰兒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應,將嬰兒依戀劃分為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焦慮矛盾型依戀。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在與母親一起時,將其作為「安全基地」,感到足夠的安全;當母親離開時,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但當母親回來時,會立即尋求與母親接觸,以被安撫。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與母親剛分離時並不難過,但獨自在陌生環境中呆一段時間後會感到焦慮。他們容易適應陌生的環境,很容易從陌生人那裡獲得安慰,但當分離後再見到母親時,卻對母親採取迴避態度。
焦慮矛盾型依戀的孩子每當母親要離開前就顯得很警惕,當母親離開時表現得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大喊大叫。但當母親回來時,其對母親的態度又是矛盾的,既尋求與母親接觸,但同時又反抗與母親接觸。
在這三種依戀類型中,迴避型與反抗型都屬於不安全型依戀,這些孩子的父母常常對兒童的需要不敏感,或者是以反覆無常或遺棄的方式照顧兒童。
20世界80年代開始,心理學研究者們發現,童年時代形成的依戀內部工作模式會指導、影響其親密關係的行為表達方式,並在其一生中都會產生作用。
安全型的人對情感親密很自在,一般熱情和忠實。迴避型的人則視情感親密為自我獨立的喪失,會和伴侶保持距離。而焦慮—矛盾型的人渴求情感親密,常常沉溺於親密關係,不斷地談戀愛,在愛情裡怕失去,常無條件滿足伴侶,不斷地拼命追求他們夢想中長久的快樂。
阿嬌便就是在不安全的依戀關係中長大的孩子,她一歲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為了生計四處漂泊,從小和爺爺一起生活,有時候還要寄養在別人家裡。她曾經說,有一次他寄養在一個不認識的人家裡,那家的爸爸還打她。
她直到成年之後才和媽媽住在一起,當時媽媽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還生了一個小她16歲的妹妹,自然得到的母愛也沒有太多。但是她依舊把照顧家人的責任扛了下來,她曾經坦言進娛樂圈也是為了自己的家人,為了她們生活更好。
這樣的背景下成長的阿嬌,童年裡總是缺少安全感,才會在成年之後陷入親密關係裡,特別希望結婚,生小孩,成為一個好媽媽。一個童年缺愛的人總找不到正確的方式得到愛,享受愛,要麼草率進入愛情,只要關係不要愛,要麼就會用力過猛痛得刻骨銘心,總之,每一段愛情都很難長久。
阿嬌曾說,她最喜歡的電影是自己主演的《公主復仇記》。我想不僅是因為裡面的情節和她身上發生的事情很相似,可能在她的內心對於愛情也是求而不得只能毀滅的態度吧!
就像焦慮-矛盾型的孩子一樣,內心裡特別渴望母親的愛,可當母親再一次回來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卻是抗拒和大喊大叫。
當你看見了自己,改變就會開始
心理學家Hazan 和 Shaver曾在美國的Los Angeles News上刊登了一個心理測驗,其中就研究到了依戀模式和戀愛時長的關係,他們發現安全型的愛情關係維持10年以上是很正常的,而迴避型的愛情卻大多不超過6年,焦慮—矛盾型的人承認他們的愛情很少有多於5年的,而全世界有44%人都是存在不安全的依戀模式。
那麼,差不多一半的人都不能找到幸福了嗎?當然不是了。心理學家只是發現了問題的原因,當我們認清楚了自己,看到了那些我們曾經忽略了卻影響我極為深刻的東西,所有的一切都會慢慢變得更好。
心理學界常常說的看見即是療愈,看見即是改變的開始。當我們用雙手去慢慢創造一個充滿信任和愛的環境,你就會發現那些缺失的愛正在一點點補回來滋潤你
1、首先,我們要學會的是愛自己,愛自己的意思是,我可以做點什麼,來讓自己好受點,包括安撫自己的難受、恰當處理自己的需求,使用有效的方法讓別人滿足自己。一個懂得愛自己的人,既會好好的照顧自己,又會引導對方用對的方式來愛你。
2、如果還沒有開始一段親密關係,那麼就先不要著急,去尋找一個安全型依戀的人做伴侶,當對方給我們製造了一個安全的、持久的親密關係之後,我們在這樣的關係裡就會慢慢改變我們的依戀類型。
3、找朋友、親人或者諮詢師經常去吐露心事,其實訴說的過程就是發現自己的過程,當然你也就能發現不安全的來源、應對方式,慢慢你就會發現生活朝著你理想的方向前行了,其實這也是愛自己的另一種方式。
每個人出生都不能選擇生活的環境,我們不知道會遇上什麼樣的父母,孩童時會過怎麼樣的生活,我們甚至都不知道這樣的生活會給我未來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但是,當有一天我們在遭受挫折痛苦又想要成長的時候,我們不用去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不用看著之前的遭遇久久不回頭。
轉過身去看看未來的路上,就算是一片荊棘,好好愛自己,穿好自己的盔甲,擦亮自己的眼睛,你依舊能創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安全之地。
最後,祝福阿嬌最終能找到一個只屬於她的安全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