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一機時代,變身「真人版寶可夢」
但對韓國人來說,養樂多大嬸並非什麼特殊的職業,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在當地流行近半世紀了。
養樂多大嬸是指上了年紀四五十歲的家庭主婦,工作時頭戴遮陽帽,身穿公司組織化制服。韓國當地養樂多大嬸的標準制式制服,是粉紅色上衣搭配淺咖啡色褲子,雙手戴上純白的手套,站在一臺電動四輪小車後面,電動四輪車身上都貼著一張張顯眼的新上市乳製品或暢銷新款飲料海報,若是比較舊一點的半自動車型號,車上則工整地堆放著三到四盒大小不一的冰桶箱,沿街兜售一瓶瓶的乳品飲料。
有趣的是,韓國養樂多公司近幾年所推出來的乳品、飲料,甚至零食等品項多達四十多種,要一個年近半百的大嬸,記住一項項的產品名稱與價錢,有時候還真是不容易。所以大嬸們也會在這些冰桶盒上,貼上一張張小紙條,讓消費者一目了然產品價錢,順手指出要哪種飲料並付款。而在2015年推出的全自動推車,公司已經貼心地在整合式的冰桶上方,附貼上精美圖片了。
然而早期的養樂多大嬸並是沒有這樣的推車,在1985年,這些大嬸多是背著背包,挨家挨戶進行銷售;1995年,大嬸們則是推著半自動的冷藏車,邊工作邊鍛鍊身體,健康地走動在街巷內;等到了2015年,養樂多公司則是推出全自動,可讓這些大嬸站在車底後方,方便她們省力作業。炙熱的夏日,也可看到許多定點販售的大嬸,自備起涼傘、摺疊椅,方便避暑休息,可說生財工具是日益改良,因此,當地韓國人笑說再過十年,大嬸們駕著一臺行走式的養樂多機器人出門,也不足為奇了。
回顧一下韓國養樂多的起源,除了與日本有關,與臺灣也是有點關聯。
養樂多誕生於京都大學醫學博士代田稔之手。代田稔於青年時代,苦讀實驗多年,1930年代在醫學院微生物學實驗室,順利在人類腸內發現優秀的乳酸菌,且以科學方法篩選出,耐胃酸與膽鹽,且進入腸道繁殖、有益健康的乳酸桿菌。這樣的研究也讓他名留青史,因為這些乳酸桿菌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代田菌」。
1935年,代田稔於福岡市設立「代田保護菌研究所」,開始生產銷售養樂多產品。養樂多原名為「Yakult」,名稱取自世界語「Jahurto」,日文為ヤクルト,意思為酸乳,而在華語圈譯名極多,諸如益力多、益多等,但中國人最熟悉的,應該還是「養樂多」一詞。然而,不管是哪個譯名,都強調出飲料有益人體健康,根據科學統計,一瓶養樂多內至少含有100億種對人體有益的特殊活性乳菌。
韓國當初為了加速開發國內養樂多乳品,採取與日本養樂多公司一同投資開發的方式持股,韓國佔有61.7%股份,而日本則有38.3%股份,同時韓國養樂多乳業公司為了順利達成與「國讎」日本聯手開發養樂多的條件,對韓國政府承諾把三年的總營業額3.5%回饋給國家與社會,也因此才順利讓養樂多在韓國順利發展。
1971年6月,首爾安陽建立起第一座養樂多生產工廠,8月開始在首爾販賣養養多,此時,「養樂多大嬸」一詞才誕生在韓國本土。
當時一瓶養樂多售價約25塊韓元,酸酸甜甜好口味,又主打有益人體健康的乳菌飲品,很快就打入飲料消費市場,1977年9月還曾創下當天銷售量一百萬瓶之佳績。然而,韓國養樂多公司的企圖心,並未只止於一瓶瓶的養樂多,期間擴建工廠發展階段,也跟日本諸如製作泡麵調味料的「壱番屋」進行技術交流;到了1983年,也以「八道拉麵」問鼎泡麵市場;1989年養樂多銷售量也屢創新高,公司宣稱已經突破日銷500萬瓶銷量紀錄;1996年3月10日,原「韓國養樂多乳業」正式改名為「(株式會社)韓國養樂多」並,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說來也有趣,韓國採用當地大嬸、家庭主婦當作銷售員,似乎也並非是前例,因為日本在1963年,就已經有採用女性業務員制度問世了。令人吃驚的是,1971年韓國當地的養樂多大嬸人數,粗估約只有27位,到了現今,大嬸們已經暴增到23,000多名之多,這樣的現象,也讓一般韓國民眾讚嘆這些養樂多大嬸應該是全國境內最強的銷售組織。
這些大嬸並非僅僅只想要做生意,偶爾也做為家庭護理師,幫顧客搭配最適合體質的飲料、機能產品,而且還貼心服務,配送商品到家呢。這樣主動被動關係,在韓國近年來開發出一款名為「尋找養樂多大嬸」的App,也產生了微妙變化。
這款App設計簡單,人們只要打開軟體,就會在地圖上顯示出,離人們最近的養樂多大嬸所在地,且原本開發此App原意,只是方便口渴的顧客能隨時找到最近的大嬸購買飲料,然而商人看準了時機,很快就把生意頭腦動到這款App上,變成「真人版寶可夢」。
更妙的是,腦筋動得快的商人,也把許多物美價廉的餅乾或咖啡當作「寶物」一般,限定消費者只能在養樂多大嬸身上才能買到。如最受人注目的是韓國養樂多公司於2013年開發出來,卻在2016年2月才投入韓國市場的「kiri起司」( )餅乾棒,在搭配尋找養樂多大嬸的App,竟然也創下一年平均販賣250萬包,總營業額突破驚人的120億韓元,甚至有些商品還採限量方式吸引消費者「抓寶」,這也就造成韓國當地年輕人走在路上,不再僅僅低頭抓寶,嘴饞之際,也可看到年輕人打開此App,尋找起養樂多大嬸來,當地颳起了一陣抓養樂多大嬸的熱潮。
有著這些傳說的美食「kiri起司」加持的養樂多大嬸,也很配合地在冰桶上,插上與其他大嬸不同的小旗幟來做為辨識,令人不得不感嘆韓國養樂多公司做生意手段之高明。
韓國街頭為數不少養樂多大嬸,在外人眼中,倍顯特殊。然而,這樣風雨無阻、勤於在村裡巷道推銷的養樂多大嬸月收入如何?這樣的工作是否又有保障?又是怎麼樣勞動條件讓從事此行業的人數暴增?這就得她們電動推車內日益豐富的產品講起。
守望社群鄰裡,微笑背後的悽涼身影
大街小巷內趴趴走的養樂多大嬸,賣得可不是只有「養樂多」而已。根據報導,2016年2月,韓國養樂多公司在她們的電動車內加入了讓年輕人為之瘋狂搶寶的「kiri」餅乾外;3月增添Gold Blue的杯裝咖啡;2017年1月,還有配送當天新鮮蔬菜以及面膜產品;5月盒裝水果也被放到養樂多大嬸的推車內進行銷售;6、7月份,分別推出下午茶點心,以及實驗性質的「家庭簡便式每日小菜」(HMR—Home Meal Replacement ),甚至連泡菜,也都通過這個號稱韓國境內最強大的銷售組織進行銷售。養樂多大嬸們的推車內所承載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了。
當然,公司之所以對養樂多大嬸銷售能力有所肯定,無疑是看準了養樂多大嬸多是二次就業,更加珍惜工作機會外,大嬸們也多具有地緣關係,熟悉自己所居住的巷內村裡,更容易了解客人之所需。
韓國社會普遍對於養樂多大嬸的印象也不錯,一則這些大嬸並不會強制拉住路人推銷產品,即使是登門拜訪,大多也是認識,多是閒話家常為主,做生意反倒是其次。
養樂多大嬸除了是全國最優秀的銷售組織,也善盡對社會之關懷意義。最著名的事跡即是2008年3月,首爾龍山區漢南區就曾發生從事養樂多銷售員長達24年的全姓大嬸(51歲),來到自家鄰裡高齡的李姓老婆婆(81歲)家時,驚覺獨居的老婆婆摔斷腿,跌坐在家等待人救援,那天好險因全姓大嬸緊急發現,報警後老婆婆才被人順利送到醫院救回一命。2009年6月和2010年2月,同樣是這位獨居的李姓老婆婆,因年事已高兩次呼吸不暢,在家裡差點去世,也都被當地養樂多大嬸發現,報警送醫搶救成功。
這樣的好人好事當然也獲得許多社會人士的認同,更讓龍山區消防局2007年起的提案見效——局內134位消防隊員,每個月樂捐一萬韓元,聘請養樂多大嬸每天配送一瓶養樂多或健康飲料給當地超過77歲的77位獨居老人,除了幫助養樂多大嬸提高績效外,也讓她們發揮鄰裡精神,讓獨居老人事故發生機率降到最低。
那麼,養樂多大嬸的收入有多少呢?以2013年的韓國養樂多公司調查數據為主,除了統計出全國13,000多名養樂多大嬸年紀,平均為44.3歲,身高約158公分,體重約為55公斤外,也得出平均月收入大約韓幣180萬元,而在2016年的調查資料,已經稍微滑落到170萬元,每個養樂多大嬸平均服務時間約九年八個月。
這些養樂多大嬸到了中年還願意出來工作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貼補家內小孩的教育、補習費用,佔了36%,而第二大原因則是為了賺取生活費,佔了28%,最後則是為了養老退休,約有15%。然而,養樂多大嬸對於她們從事這份職業也具有極大自信心,將近86%的大嬸認為,只要肯做不怕沒有收入。因為在韓國當地,養樂多大嬸屬於賣得越多賺得越多的工作,所有收入所得都是來自固定的提成,大約24%左右。
舉例來說,每當她們賣出一瓶售價最低的170韓元的養樂多(65ml),她們可以得到40.8韓元的提成當作收入,而這些養樂多大多以十到二十罐為一條銷售;又如銷售出一杯2000韓元的杯裝咖啡(270ml),她們就可以得到480韓元提成。
當然,這樣賣越多賺越多的想法,除了以量之外,公司高層也有想到以質來取勝,即推出高單價的商品。就市面上調查,當地養樂多酸乳飲品極少有超過300ml容量,若想通過養樂多獲得高收入不是那麼簡單。所以養樂多公司紛紛推出精緻商品,諸如最近引進的家庭簡便式每日小菜,其中包含參雞湯、湯飯或者是泡菜等生熟食產品,除了單價較高之外,也讓這輛推車變得更為沉重了,這也讓公司不得不打造出最新型、可以裝載更多產品,還有夜間閃光燈的自動車,全國將近有7,400名大嬸在使用著這樣大型自動車。
但讓人感到辛酸的是,這些養樂多大嬸即使穿著韓國養樂多公司的制服,販售的也大多是公司的產品,所操作的也是公司的器材車,但這些養樂多大嬸可不是附屬於養樂多公司旗下的員工,從法律角度上而言,她們是屬於「個體戶」。
鄭姓大嬸從2002年2月到2014年2月,長達12年的時間,都是擔任養樂多大嬸這項職業,當初也跟韓國養樂多公司籤了委託販賣契約,因此她也理所當然地,一直認為她是養樂多公司底下的一名員工,在她離職之際,跟公司要求約2,993萬韓元的退休金,公司認為此舉動不合理也不合法,雙方意見不合,告上法庭。
最終判決結果,大法院宣告全國將近有13,000多名的養樂多大嬸,她們身上所穿的制服、所使用的推車、所販賣的產品等,的確是來自韓國養樂多公司,但其屬性卻是屬於韓國養樂多公司的「委託販賣業者」。易言之,養樂多大嬸並非是養樂多公司底下的正規員工。
當然,這樣的判決也引起社會的許多討論,有人從情感角度來看,認為這些養樂多大嬸如同一般人一樣,儘管是為了收入出來工作,但是考慮到她們可是沒有固定底薪,不管風吹雨淋,颳風日曬,她們為了自己的生計,也要硬著頭皮出來推著車沿街叫賣;而有的人,則是從員工權利角度來替她們打抱不平,認為若是判決養樂多大嬸為個體戶的話,那麼現實點地來說,每個大嬸平均花了九年多的時間,人生將近十分之一的時間,從事一份沒有任何社會福利保險,月收入僅僅「平均」180萬韓元沒有出路的工作,情何以堪呢?
這樣看來,韓國街道上常常以微笑待人的養樂多大嬸,她們的微笑背後,還真帶點悲傷悽涼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