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完恐怖片都嚇出一身冷汗,為什麼偏要「沒事找罪受」呢?
這是一位網友向小嗨提出的疑問。
其實每個恐怖電影愛好者,都有自己「好這口兒」的理由。
有的人為了解壓,有的人喜歡挑戰,有的人天生痴迷怪力亂神的東西。
而且不喜歡恐怖題材的小夥伴很難理解它的魅力。
一種「越害怕越想看」的魅力。
——《詭怪疑雲》。
故事發生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普通社區裡。
這天,某戶人家的女主人正在廚房洗碗,隱約聽見下水道裡傳來詭異的人聲。
按照一般恐怖片的套路,遇到這種事不信邪也不當回事是常態。
但這次不同,因為那嘀咕的聲音似乎是要殺死她的意思。
女主人很害怕,立馬將此事告訴了丈夫。
然而丈夫卻完全不以為意,認為是水管因老舊發出的聲音,或者是隔壁鄰居裝修時發出的噪音。
誰知第二天凌晨,他也被一陣奇怪的聲音吵醒。
不過這次不是人聲,而是一陣「咚咚咚」的撞牆聲。
隔壁這鄰居有沒有道德,大早上就裝修?
可是冷靜下來以後男主人心裡也犯嘀咕:這真是裝修發出的聲音嗎?
一大早不在自己身側的妻子又到哪兒去了呢?
循著聲音的來源,他來到了浴室。
開門的一瞬間,可怕的一幕映入眼帘。
妻子被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吊在半空,一次又一次地撞向牆壁,已經鮮血淋漓。
畫面一轉,妻子慘死,男主人作為嫌疑人被警方羈押。
對於那可怕的場景,他始終無法釋懷,也完全不知道妻子遭遇了什麼。
直到三位陌生老人來訪。
他們相信男主人不是兇手,因為類似的案件在別的地方也曾發生過。
而且那片社區裡發生的詭異案件,根本不止這一起。
隔壁「裝修」的鄰居,在家裡拍到一個人形怪物後離奇失蹤。
因車禍而死、已經下葬的小男孩,居然自己回到了家中……
這部上映於2017年的《詭怪疑雲》,在國內外主流評分網站上的分數中規中矩。
國內豆瓣6.7分,國外IMDb6.5分、爛番茄新鮮度77%。
這樣的分數雖然算不上高,但對於一部恐怖片來說已經難得。
更何況還是一部純粹為了嚇人而誕生的「爽片」。
眾所周知,觀眾對於恐怖、驚悚片的要求一向比其他類型電影要高很多。
傳統的血腥暴力和一驚一乍,早已難以滿足觀眾不斷提升的口味。
在這樣的情況下,近些年來的恐怖片大多數都是「恐怖不夠,人性來湊」。
似乎不管什麼樣的故事,只要和人性沾上邊兒,大眾就喜聞樂見了。
就個人而言,小嗨的確非常喜歡這類深度恐怖片。
可不要忘記了,恐怖片的首要任務,還是嚇人。
本片就很「守本分」。
毫不誇張,小嗨看完的第一反應是輕鬆。
原因很簡單,好久沒有看過這麼「爽」的恐怖片了。
整個故事既不涉及什麼恩怨情仇、家族糾葛、兒女情長,也沒有什麼令人乏味的背景鋪墊和複雜邏輯。
觀影過程完全不需要靠猜,因為劇情脈絡已經直白到不能再直白。
看得出來,導演的目的只有一個——卯足了勁嚇唬你。
而且,全片營造恐怖氛圍的手段相當高明,許多老套的橋段都被玩出了新花樣。
比如第一起案件,男主人被怪聲驚醒,導演偏偏讓他誤判聲音的來源。
當觀眾也以為聲音是從隔壁鄰居家裡傳出來的時候才告訴你:不好意思,判斷失誤。
步步提升的緊張感,讓最後妻子不停撞牆、鮮血淋漓的恐怖場面有了質的飛躍。
再比如第二起案件,從一開始就不斷暗示「床下有鬼」。
小哥多次掀起床單往床下看,萬分緊張且小心翼翼。
每一次當你以為要突然來個一驚一乍的時候,鬼怪都沒有出現。
直到最後,DV錄像呈現了一切。
只能說導演的耐心使得揭秘時刻的衝擊感更加強烈。
「明知道床下有鬼卻一直看不到」的過程,也給觀眾帶來了持續的焦慮和不安。
你看,這些無疑都是其他恐怖片「用爛」了的套路。
本片將它們重新編排,出現在應該出現的地方,從而給觀眾帶來了不同以往的體驗。
同時又利用各種怪異、扭曲的物體,讓人本能地產生恐懼。
這比那些只會利用一驚一乍和突然爆發的音效嚇唬人的恐怖片要高明得多。
畢竟本能的恐懼和應激反應根本不是一回事。
然而,正因為太過注重恐怖程度,導致本片陷入了劇情完整度不足的「偏科」局面。
許多觀眾都詬病其毫無邏輯、來龍去脈完全沒有交代清楚、人物一個也沒立起來。
沒錯,劇情上的薄弱的確是本片的「硬傷」。
三條故事線串連在一起,卻沒有半點關於起因的線索。
雖然有解密的過程,但直到最後也沒給出水落石出的結果。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難道什麼事情都必須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嗎?
那不是恐怖片,是《走近科學》。
所有的妖魔鬼怪,一旦知道了具體模樣,恐怖感就會大打折扣。
所有的問題點到為止,留下大片的空白讓觀眾自己去腦補,才能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揮之不去的恐怖感。
正如片中那三位身為不同領域專家的老人。
從自己的工作領域出發,運用畢生所學,利用各種道具作為媒介,試圖查明真相。
他們的確給出了各自所認為的真相,但也只是接近真相而已。
而他們抓不到的鬼怪,卻真真切切地存在著。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不一定非要得知真相。
因為真正嚇人的,其實是你的想像。
(本文由High電影原創,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