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寫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和全無創傷的孩子,我們一邊受傷一邊長大,而且童年的創傷會一直伴隨著我們長大,小時候影響學習,大了影響戀愛婚姻,再遠一點,影響我們教育下一代。
直到現在,我每次對兒子發脾氣說出的氣話都能想起小時候我媽媽對我的樣子,簡直是她的複製粘貼,明知道不好,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改掉,只是發完脾氣我才意識到。從心理角度解釋:這是我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習慣,用發脾氣的方式處理情緒,主要是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
「十分心理」幸福研習社創始人雪巖在《誰不是帶著憂傷長大》中說道:即使我們帶著傷長大,我們也可以掌控人生。
1、誰不是帶著憂傷長大的,你的痛苦誰的錯?
很多人都會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原生家庭的問題,它就好像是一個筐,什麼問題都可以往裡裝。比如我跟人交往沒有自信,原生家庭的影響。我沒有辦法信任對方,原生家庭的影響。我討厭自己,封閉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我自卑又自戀,原生家庭的影響。
將責任推向父母,減輕自己的責任和罪惡感,用「父母皆是禍害」來逃避現實,迴避問題,這樣是無法真正將自己從痛苦中解救出來的。
因為那個傷害你的人可能也曾經是受害者,所以你才遭遇了這樣不公平的對待,但這樣的停留最終造成的新痛苦,其實還是得有自己來買單,所以,和解最終解放的其實是自己。
所以,我們永遠不知道誰才是那個我們痛苦的完全責任人。
2、承認和接納痛苦,從現在開始改寫自己的人生
佛家說:人生來就是痛苦的,為了減少痛苦,人生是一個不斷修行的過程。所謂成長就是不斷修復,發覺愛的能力。
雪巖在《誰不是帶著憂傷長大》中說道:在這個世界上,你不管做怎樣的努力,都不可能將痛苦從生命中消除。我們能做的,只是允許它存在,並儘量理解他存在的意義,進而減少他對我們的負面影響。
原諒父母和父母重新連結,是每個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因為我們已經在童年時期無意識地習得了父母的很多模式,如果我們不原諒父母,與父母重新在愛的層面上連接,我們就沒辦法原諒自己,與自己的內在建立更好的關係,接納自己,愛自己。
當你不再抱怨原生家庭的種種,當你明白自己性情中有些負面的東西來源於哪裡,當你學會了與這些負面的東西和解並且慢慢去修正,當你學會了理解和原諒,開始用心去改善這一切,讓事情朝著一個樂觀的方向前進,這樣,一個新的我才會產生。
成為最好的自己,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與自己和解,與自己內心的父母和解。
3、結言
有時候,我們和父母和解,其實是和自己的過去和解。放下與父母的糾纏,其實無關乎父母,而是為了讓你走好自己的路。
《誰不是帶著傷長大:與內心的父母和解〉中作者王雪巖用實際案例、細微的筆觸,深度揭示了各種傷痛背後的心理機制,幫助我們看見、承認、走出,與內心的父母和解。即使我們帶著傷長大,也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