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發展能否彌補人類生來就具有的弱點?
人類在不斷突破對自然的認知的極限時,自身的思想與意識是否會也會隨著認知的深入而發生變化?
人們對於未來、宇宙和未知事物的想像中往往包含了對社會問題和人類本性的思考。科幻電影作為一種成熟的電影類型,將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用影像呈現出來。
《千鈞一髮》就是這樣的一部科幻電影。這部1997年的電影至今來看仍然有趣且深刻,它的吸引力不僅在於影片所構建的龐大世界觀,更在於對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的思考。
故事發生在可見的未來,科學技術在基因領域的發展十分成熟。新生兒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可以通過基因檢測的手段預知他的未來:性格、身體狀況、可能的疾病甚至於死亡的原因。
主角文森特(伊桑·霍克飾)是一個被宣判「基因不良」的人----他患有心臟病。可是文森特的夢想是做一名太空人,在那個基因決定命運的環境下,文森特為了自己的夢想,鋌而走險。
圍繞著文森特的故事,電影展開了關於「歧視」的討論。在那個基因是檢驗一個人唯一標準的世界裡,鹼基的排列順序就是金科玉律。文森特想要進入航空公司,公司看重的不是他的學識、他的體格,而是醫院的那一張報告單。
那些有著優良基因的人,不用通過任何的考驗能躋身上層社會。而那些生來就不夠優秀的人,則幾乎是沒有翻身的可能。
電影中對於文森特這樣基因不完美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稱呼----「瑕疵人」,這些人被集中在一個專門為他們的設定的區域內,過著非人的生活。
在電影中的未來世界裡,「基因歧視」是一個更可怕的存在。「基因歧視」是我們現實社會中各種各樣歧視的隱喻:膚色、性別、性取向……人類歷史在不斷地發展,每一個階段都有各種各樣的歧視存在。
有一句話這樣說:歷史不會重演,可是歷史中所展現的那些人性,卻是反反覆覆。
在影片中「基因歧視」盛行的情況下,文森特與命運抗爭的過程就顯得愈加艱難,也愈加動人。這是個體對社會秩序的一種挑戰,也是對自我生命的一個重新認知的過程。
勵志電影我們實在看過太多太多,雞湯或狗血的內容早已使人厭煩。《千鈞一髮》中的勵志卻沒有那麼鮮明的色彩,從頭到尾,沒有什麼響亮的口號,也沒有特大磨難後的重振雄風。文森特的經歷,不過是一個見招拆招的過程,不合格的自己與合格的世界,你來我往,一環套一環。
電影的層次感十分豐富,影片沒有直截了當地把主題告訴觀眾,而是把這一線索埋藏在懸疑的氛圍之下。主次之間,交相輝映。
影片將故事放在「基因歧視」的語境之下,除了文森特,還展現了各種各樣生活在基因規則中的人。
尤金原是一個基因優良的人,卻因意外導致殘疾,不得不在輪椅上度過自己的後半生。這樣的情況,尤金也無法融入那個「合格的」世界。
航空公司的員工艾琳(烏瑪·瑟曼飾),她是有著優良基因的人,可是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優秀,基因檢測報告上寫著她心臟不夠好,所以,一直夢想飛向太空的艾琳也是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
影片所展現的基因規則極端殘酷且現實,在那個一切都由基因決定的社會裡,任何努力上升的空間都被封死了。
電影中的基因元素也是隨處可見,英文片名《Gattaca》就是鹼基的意思。片中的重要場景螺旋樓梯也被設計成DNA雙螺旋模型的樣子。
整部電影敘事節奏平緩,在這緩慢的節奏下,多了一份凝重,一份深沉。我們不僅在看一部電影,也在與創作者討論一個宏大的命題。在攝影與配樂的加持下,影片科技感十足,整個觀影過程令人十分享受。
電影被稱作「造夢機器」,科幻片無疑是最能體現這一特質的類型。人們對未來世界的暢想從未停止。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對於天空、宇宙的嚮往之情從未減少。科幻電影就是展現人類豐富想像力的一種途徑。
《千鈞一髮》不僅僅有著對未來的遐想,更深一層次的,它探討了那一個永不會過時的話題:人性。
科技的發展能否彌補人類生來就具有的弱點?人類在不斷突破對自然的認知的極限時,自身的思想與意識是否會也會隨著認知的深入而發生變化?
電影提供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契機。
本篇作者
下次開船
狂熱的電影粉絲,把電影當做藝術來熱愛。愛商業巨製,也愛文藝小眾。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由空鏡solo原創,引用或其他用途請聯繫小編,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