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寧靜的海》這部電影描述了一種「彩雲易散琉璃脆,世間好物不堅牢」的脆弱與無常。
這部電影是北野武導演的早期電影之一,體現出一種極簡的削落之美。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對聽障情侶,男主人公茂是一位清潔工,工作中的一次偶然,他撿到了一個被人扔掉的衝浪板,開始了他痴迷的衝浪運動。由初學到購買滑板、到在比賽中獲獎,他的女朋友貴子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
電影的情節就是如此簡單,你似乎很難找到情節推進的節奏,某些方面,這部電影的前90分鐘都是簡潔、安靜、美而清潔的畫面,與此同時,電影臺詞極少,恰如一對聽障主人公的感官世界。
這部電影就是以這樣一種克制甚至令人乏味的節奏推進的,甚至很多情節是靠音樂敘事的,無怪乎有觀眾責難說,久石讓的音樂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點石成金。
不過在我看來,音樂與電影的前文緩慢、美好的畫面和情節交織一起,成為一種可以稱作「電影之散文」的藝術,它如同採用極簡的文字平緩敘事的散文,展現出一種強烈的藝術美感。
在這光的散文裡,有這樣一個情節:購買了新衝浪板的茂與貴子,在準備登上公交車之時,帶著衝浪板的茂被拒載了,而貴子獨自留在公交車上,影片的鏡頭自此開始雙線流動,一條線是留在公交車上的貴子,連同公交車窗外流轉的城市之夜;另一條是抱著衝浪板奔跑於城市之夜的茂。直到車上乘客寥寥(可見路途遙遠),貴子仍不肯坐下,一直望向窗外,她似乎是在自責丟下茂。車子停下,貴子向茂回來的方向使勁奔跑,在城市的人行道上,路燈投下溫柔的夜色,貴子從遠方拼命向茂跑來,這個鏡頭令我覺得溫暖與感動。
這就是電影前面部分的「光之散文」,它沒有情節的轉折、迭起的刺激、精巧的懸念,它以簡潔的手法描繪了一個又一個細節。比如,很多作家喜歡把女孩子的溫柔比作「貓」,電影中,聽障的貴子常常沉默地坐在海邊的茂身邊,讓我懂得,所謂貓一般沉默而溫柔的女孩就是這樣。
北野武用了95%的時間描寫了一篇描寫藍色的濾鏡下有關夏日的「光的散文」,又用最後的幾分鐘將之徹底擊碎:在茂第二次參加滑板比賽獲獎之後,為了提升技術,在惡劣的天氣下出海衝浪。隨後跟著他來到海邊的貴子卻只看到一隻被衝到岸邊的衝浪板,茂已經不知所蹤了。
在電影的結尾,久石讓的音樂響起,關於茂與貴子過往的回憶開始一一展現。面對這樣的結局,很難說我的心情是悲傷的,就像我很難想像我會為夏日的消逝而悲傷似的。
我只是在錯愕中領悟到這樣一個道理,夏天原來並非以一種緩慢流逝的方式結束的,而是在某個瞬間突然消失的。大概在某個瞬間你忽然覺得,夏天大概就這麼結束了,於是夏天就真的結束了。
這部電影提醒我們,世間很多的美好之物都是這種方式突然消逝的。這部電影描述的,是一種讓人措手不及的遺失感。
我的公眾號叫做:「笑與遺忘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