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嬋
做好經濟工作,要善於把握關鍵、明確重點。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聚焦種子和耕地,提出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等著眼長遠的戰略舉措。
「種子和耕地問題」得到空前重視,是從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角度出發。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等內外部複雜生產環境條件下,全省糧食及「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工作仍有序推進,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經國家統計局核准,今年我省糧食總產量為1365.16億斤,比上年增加26.08億斤,增長1.9%,我省糧食總產量首次跨越1350億斤臺階,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作出了「河南貢獻」。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當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難以為繼,糧食生產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發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就成為最重大、最關鍵、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在此,為何要特別強調「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因為農安天下,種為基石,種業競爭關係到整個國家、整個農業產業的競爭能力,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高科技戰爭。事實上,我國種業自主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有的種子「進口的按粒賣、國產的論斤賣」;而在消費升級背景下,老百姓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因此,解決好種子問題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種業是農業的「晶片」,「中國糧」要用「中國種」。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已超過95%。前不久,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這就是優秀基因的威力!而放眼河南,在國家小麥優良品種繁育基地溫縣,形成了「行業專家+高校人才+鄉土專家」育種人才梯隊;在長葛種業小鎮,一條現代蔬菜種子全產業鏈正在打造,大紅袍蘿蔔、有機蔬菜長勢喜人;「鄭麥9023」「矮抗58」「浚單20」等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以上……增產、提質、降成本的好種子,成了農民增收的希望,也讓中原糧倉王牌越擦越亮,「金扁擔」越挑越穩當。
從豫產良種添彩「一帶一路」,到省農科院參與航天誘變育種,再到牽手荷蘭育「科技良種」,河南正走出一條高科技、高端、高附加值的科技種業之路,致力於當好一名「種子選手」。但與此同時,我省種業科技創新面臨著科研成果轉化率偏低、科研人才流動不暢、技術研發低水平重複等問題,種業企業還存在規模較小、分散度較高、協同性較弱等短板。「十四五」即將開局,以保障安全為前提,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解決好種子這個「小」問題,折射出新起點上以新發展格局應對世紀變局的大戰略。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進一步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解決種子難題,還得靠「種子選手」持續發力。如果我們為這位「種子選手」畫個像,或者說提幾點希望,大概繞不過這幾個關鍵詞。一是權益改革,核心意義在於「賦權、讓利」,比如明確科研人員在成果中所佔的權益比例。二是政策扶持,引導企業構建商業化育種研發體系,資本市場與種子企業結合更加緊密。三是自主創新,以生物育種技術為核心的全球種業科技創新日新月異,面臨嚴峻挑戰,只有圍繞品種、品質、品牌做文章,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品種,攻克一批高精尖、突破性關鍵核心技術,才能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
中國種業十大功勳人物、2020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程相文,從事玉米新品種選育和高產栽培技術研究57年,只因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為人民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種子。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需要更多像程相文一樣的「種子選手」,沒有怨言、只有奮鬥,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不屈不撓奮力打造中國糧食安全的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