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頭,我都以為方尖碑是西方文明的產物。
直至到了埃及,才終於知道,歐洲的那些方尖碑,其實都源至於埃及。
旅行的途中,曾聽到過這麼一個說法,說方尖碑是古埃及繼金字塔之後最傑出的的建築物,我對此一直不以為意。
參觀卡納克神廟時,我一直醉心於各種美輪美奐的神像和雕刻,隱沒在神廟宏偉背景之下的兩座孤零零的方尖碑始終沒能夠引起我足夠的注意。
可直到在亞斯文看到了那座未完成的方尖碑,我才得以重新認真審視起埃及的方尖碑,並理解了它所承載著的這段苦難歷史。
方尖碑大多為花崗巖材質,而亞斯文盛產花崗巖,因此埃及的絕大多數方尖碑都在此處製成,然後沿水路運往尼羅河的中下遊。
每一座埃及方尖碑都是自成一體的完整石塊,直接從巖壁中開鑿出來。
開鑿的方法眾說紛紜,有人說先用青銅器鑿孔,在孔中塞入木塊後注水使其膨脹而將巖石崩解。
可是這種粗暴的方法如何能夠造出如此優美而齊整的平面呢?我內心倒更願意相信這些雄偉的方尖碑都是遠古的工匠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一錘一錘敲打出來的。
這座未完成的方尖碑位於尼羅河邊的一座古採石場中,總聽到一些遊客抱怨說一塊什麼都沒有的破石頭實在不值一看。
但若非親臨現場,又如何能夠想像當年這場「造碑運動」工程的浩大和艱辛?巨大的碑體仍然附著在巨大的山體中,兩邊深邃的溝壑已經勾繪出了完整的輪廓。
這是一座即將完成的方尖碑。
長達41米的碑身,重達1200噸的碑體,本應使它成為世上最雄偉的一座豐碑,可為何竟被遺棄在此地?原因是碑身上那一道觸目驚心的疤痕,據說是因為地震所致。
法老王們自然是不會接受任何的瑕疵,一座本能震驚世界的作品,就此功虧一簣。
可正因為殘缺,使得它得以永遠保留在埃及這片故土,以供後人瞻仰。
古埃及在後王朝時期之後便徹底落入了異族的統治,非但沒能夠再修起哪怕是一座方尖碑,就連已有的那些都未能夠保全。
現存於世上的方尖碑一共有29座,而埃及僅留下了九座。
流落海外的二十座方尖碑,有的是明刀明槍搶來的,有的是「畢恭畢敬」送去的。
先是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大帝下令從治下的埃及行省「搬走」了十三座。
如今在義大利境內,羅馬的維多利亞聖母堂、萬神殿、四河噴泉、西班牙廣場、人民廣場,佛羅倫斯的波波裡花園,這些文藝復興的地標性建築都可以看到埃及方尖碑的身影。
後來埃及的總督穆罕默德阿里為了「示好」法國人,送去了一座拉美西斯的方尖碑,如今立於巴黎的協和廣場。
再後來為了「示好」英國人和美國人,又把埃及豔后克的一雙「克裡奧佩特拉之針」拱手相奉(Madeby圖特摩斯三世)。
諷刺的是,這些把埃及打得抬不起頭來的列強們僅僅是為了把這些方尖碑立起來都頗費了一番周章。
要知道,在此之前,這些它們早已在埃及的神廟中聳立了數百年。
我未曾親眼見過立於羅馬各個著名廣場上的那些方尖碑,所以很難想像如此古樸粗獷的線條立於以各種以繁冗華麗著稱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群中會是怎樣的一幅景象。
文藝復興既然號稱是人類建築史上最璀璨奪目的黃金時期,那何必要靠著幾根幾千年前的破石柱作為裝點?亦或是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這聳立入雲端的方尖碑有著特殊的象徵意義?是個性解放亦或是自由平等?但總不會寓意著古羅馬與古埃及人民的友誼源遠流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