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卡納克神廟之旅

2020-12-27 東梅姐說影視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頭,我都以為方尖碑是西方文明的產物。

直至到了埃及,才終於知道,歐洲的那些方尖碑,其實都源至於埃及。

旅行的途中,曾聽到過這麼一個說法,說方尖碑是古埃及繼金字塔之後最傑出的的建築物,我對此一直不以為意。

參觀卡納克神廟時,我一直醉心於各種美輪美奐的神像和雕刻,隱沒在神廟宏偉背景之下的兩座孤零零的方尖碑始終沒能夠引起我足夠的注意。

可直到在亞斯文看到了那座未完成的方尖碑,我才得以重新認真審視起埃及的方尖碑,並理解了它所承載著的這段苦難歷史。

方尖碑大多為花崗巖材質,而亞斯文盛產花崗巖,因此埃及的絕大多數方尖碑都在此處製成,然後沿水路運往尼羅河的中下遊。

每一座埃及方尖碑都是自成一體的完整石塊,直接從巖壁中開鑿出來。

開鑿的方法眾說紛紜,有人說先用青銅器鑿孔,在孔中塞入木塊後注水使其膨脹而將巖石崩解。

可是這種粗暴的方法如何能夠造出如此優美而齊整的平面呢?我內心倒更願意相信這些雄偉的方尖碑都是遠古的工匠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一錘一錘敲打出來的。

這座未完成的方尖碑位於尼羅河邊的一座古採石場中,總聽到一些遊客抱怨說一塊什麼都沒有的破石頭實在不值一看。

但若非親臨現場,又如何能夠想像當年這場「造碑運動」工程的浩大和艱辛?巨大的碑體仍然附著在巨大的山體中,兩邊深邃的溝壑已經勾繪出了完整的輪廓。

這是一座即將完成的方尖碑。

長達41米的碑身,重達1200噸的碑體,本應使它成為世上最雄偉的一座豐碑,可為何竟被遺棄在此地?原因是碑身上那一道觸目驚心的疤痕,據說是因為地震所致。

法老王們自然是不會接受任何的瑕疵,一座本能震驚世界的作品,就此功虧一簣。

可正因為殘缺,使得它得以永遠保留在埃及這片故土,以供後人瞻仰。

古埃及在後王朝時期之後便徹底落入了異族的統治,非但沒能夠再修起哪怕是一座方尖碑,就連已有的那些都未能夠保全。

現存於世上的方尖碑一共有29座,而埃及僅留下了九座。

流落海外的二十座方尖碑,有的是明刀明槍搶來的,有的是「畢恭畢敬」送去的。

先是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大帝下令從治下的埃及行省「搬走」了十三座。

如今在義大利境內,羅馬的維多利亞聖母堂、萬神殿、四河噴泉、西班牙廣場、人民廣場,佛羅倫斯的波波裡花園,這些文藝復興的地標性建築都可以看到埃及方尖碑的身影。

後來埃及的總督穆罕默德阿里為了「示好」法國人,送去了一座拉美西斯的方尖碑,如今立於巴黎的協和廣場。

再後來為了「示好」英國人和美國人,又把埃及豔后克的一雙「克裡奧佩特拉之針」拱手相奉(Madeby圖特摩斯三世)。

諷刺的是,這些把埃及打得抬不起頭來的列強們僅僅是為了把這些方尖碑立起來都頗費了一番周章。

要知道,在此之前,這些它們早已在埃及的神廟中聳立了數百年。

我未曾親眼見過立於羅馬各個著名廣場上的那些方尖碑,所以很難想像如此古樸粗獷的線條立於以各種以繁冗華麗著稱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群中會是怎樣的一幅景象。

文藝復興既然號稱是人類建築史上最璀璨奪目的黃金時期,那何必要靠著幾根幾千年前的破石柱作為裝點?亦或是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這聳立入雲端的方尖碑有著特殊的象徵意義?是個性解放亦或是自由平等?但總不會寓意著古羅馬與古埃及人民的友誼源遠流長吧?

相關焦點

  • 朱君 | 埃及卡納克神廟
    卡納克神廟位於埃及城市盧克索北部,始建於3900多年前,是古埃及帝國遺留的一座壯觀的神廟。神廟內有大小20餘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分成16排。中央兩排的柱子最為高大,其直徑達3.57米,高21米,上面承託著長9.21米,重達65噸的大梁。其他柱子的直徑為2.74米,高12.8米。在柱頂的柱帽處,可以安穩地坐下近百人,其建築尺度之大,實屬罕見。
  • 麻起膽子遊埃及--偉大的卡納克神廟
    作為古埃及最大的神廟,卡納克神廟給人的感覺就是誇張,且不說塔門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連多柱廳中的134根圓柱子,高度竟然有22米,每根「盛開」的蓮花大圓柱頂可以站立100餘人(估計要站得很擠,實地看覺得站不了那多人,30個還差不多,但所有的介紹上都說可以站100個,說不定就是你抄我我抄你,以訛傳訛,都沒實地看過)。
  • 卡納克神廟位於埃及城市盧克索北部
    卡納克神廟位於埃及城市盧克索北部,始建於3900多年前,是古埃及帝國遺留的一座壯觀的神廟。神廟內有大小20餘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獅身公羊石像等古蹟,僅保存完好的部分佔地就達30多公頃。阿蒙神廟,是卡爾納克神廟的主體部分,這裡供奉的是底比斯主神——太陽神阿蒙,始建於三千多年前的十七王朝,在此後的一千三百多年不斷增修擴建,共有十座巍峨的門樓、三座雄偉的大殿。
  • 古埃及帝國遺留的神廟:修建於四千年,置身其中什麼感覺?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對古埃及充滿嚮往,那一定要去卡爾耐克神廟轉一轉。卡爾耐克神廟始建於3900多年前,如今位於埃及城市盧克索北部,是古埃及帝國遺留的一座壯觀的神廟,也是古埃及規模最大的神廟建築群。卡爾耐克神廟最為著名的就是大柱廳,這是公認的結果,據說,卡爾耐克神廟前後一共有50多位國王參與建造,工期更是跨越了整整2000年。這個聽起來仿佛是天方夜譚的地方,當你仰望這些巨大的石柱時,埃及浩瀚的的歷史仿佛觸手可及。
  • 行者無疆 |埃及10天神秘之旅
    Day 5 / 2月8日 盧克索神廟、卡納克神廟、美姆農巨石像 卡納克神廟埃及中王國及新王國時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太陽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古埃及最大的神廟所在地。古代埃及底比斯阿蒙神廟。他對龐大土木工程的熱情使埃及各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跡:他在阿比多斯和拉美西姆新建許多廟宇;為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增添新結構;興建了以宏偉著稱的阿布辛拜勒神廟。許多前代法老修建的建築也被刻上了他的名字。
  • 第一次去埃及旅行,除了金字塔,這些精美絕倫的神廟同樣不可錯過
    相信說到埃及,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就是金字塔,其實在埃及還藏著不少更為傳統的景點,比如說神廟,就是埃及另一個驕傲。說到埃及神廟,那麼一定不能少了盧克索,畢竟在很多攻略中都有這麼一句俗語,如果說來到埃及不去盧克索,那麼等於白來埃及了,如果到了盧克索不去神廟看看,那麼等於白來了盧克索。可見神廟至於盧克索乃至埃及的重要地位。在盧克索你可以看到神廟不少,比如盧克索最大的神廟卡納克神廟,埃及神廟的代表盧克索神廟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神廟等等。
  • 奇幻的地心探險之旅 ——走進《地心遊記》
    《地心遊記》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所著的長篇科幻小說,全書充分彰顯了凡爾納對科學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由科幻小說改編的兒童故事《地心遊記》是一場神奇的地心冒險之旅!故事的主人公阿克塞爾和他的叔叔來到了地球的中心,途中歷盡艱險,克服迷路、缺水等難題,還遇見了史前生物...他們還會有哪些驚人的遭遇,見到什麼奇異的景象呢?
  • 閨蜜旅行 | 全宇宙「野史」最全的埃及旅行遊記+攻略!
    當晚,我們就坐上了郵輪,沿著尼羅河進行了3日遊,沿岸參觀了阿布辛貝神廟,孔曼波神廟,愛得福神廟,帝王谷還有哈切普蘇特神廟,及盧克索神廟。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阿布辛貝神廟,阿布辛貝神廟是拉姆西斯二世建造的,而且在古埃及法老是從來不為皇后建設神廟的,但是聽說拉姆西斯二世非常寵愛自己的妻子,所以在他的神廟旁邊還為他的妻子,也建立了一個同樣宏偉的神廟——皇后神廟。拉姆西斯二世統治的時期,可是埃及最繁榮的時期,所以說:「愛老婆的男人 從古至今都非常有出息!」
  • 埃及阿布辛貝神廟——光陰背後的故事
    再往下挖去,在巨像之間挖出了一座門的上部,發現了神廟的入口。自此,阿布辛貝得以重見天日。然而,人們今天還能欣賞到這座埃及最美麗、最神秘、最不尋常的神廟,則全賴於歷史上最驚人的一次拆卸和重組工程。20世紀60年代,因為建造亞斯文大壩而形成的納賽爾湖將淹沒神廟。
  • 遊記:尼羅河之老瀑布酒店
    上世紀20年代,英國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裡斯蒂游離中東時曾在此居住,並創作了《尼羅河上的慘案》,小說的第二章裡寫到大偵探波洛在這座酒店裡遇到了慘案的所有嫌疑人,並和他們一起登上了「卡納克號」遊輪。阿布辛貝神廟,一座文化復生的傳奇-----阿布辛貝神廟是古埃及第19世紀王朝的拉姆西斯二世作為建築藝術發燒友的大手筆之作。神廟始建於公元前13世紀,但在3000多年的歲月流逝中,它被掩埋在了黃沙之下。
  • 發現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遊紀實(13)一一盧克索博物館內的華美夏朝
    筆者第一篇遊記中就有提到中國海關標記中有赫爾墨斯權杖。赫爾墨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商業之神,後來與古埃及智慧神託特(就是上篇遊記中的「頡」)合併混為一體,被認為是魔法的庇護者。古埃及的託特就經常手拿蛇纏繞的魔杖,筆者的「兵策儒劍」新浪博客頭像所用圖片,就是手拿鷹蛇權杖的鳥頭託特神。下張照片是當天晚上回來後在酒店門口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