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凌晨3時28分,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女士於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5歲。
2020年最後一月,我們再次面臨告別。
1925年7月13日,黃宗英生於北京。
1934年,黃宗英九歲,黃父因病去世,黃家家道中落,經濟拮据。於是黃宗英十六歲就南下上海投奔哥哥黃宗江,加入上海職業劇團工作。一開始黃宗英跟隨吳仞之在劇團管道具、做場記,彼時劇團正在排演抗戰主題話劇《蛻變》,演員結婚請假,黃佐臨安排黃宗英臨時救場,自此開啟了她的演員生涯。
兩年後,黃宗英主演話劇《甜姐兒》,並且一炮而紅。自此之後,「甜姐兒」成為了黃宗英的代名詞。
1946年黃宗英主演個人首部電影《追》。次年,黃宗英與趙丹主演《幸福狂想曲》,兩人因戲生情,最終締結婚姻。兩人婚後聯袂出演了多部經典作品,包括《烏鴉與麻雀》(修復版,1949)、《麗人行》(修復版,1949)、《為孩子們祝福》(修復版,1953)、《聶耳》(修復版,1959)。
電影《烏鴉與麻雀》海報
《烏鴉與麻雀》由鄭君裡執導,陳白塵、沈浮、徐韜等優秀左翼劇作家參與編劇,趙丹、孫道臨、魏鶴齡、上官雲珠、李天濟、黃宗英等一眾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們都在電影中貢獻了十分精湛的演出。
這部現實主義大作講述了1949年大轉折來臨之前,國民黨政權覆滅之際,在風雨飄搖的上海一座樓房裡的眾生相。影片的創作初衷,即記錄彼時社會搖搖欲墜的「末日景象」,並寄託影人對新世界的新希望。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在年關來臨之際觀看本片,更是別有意趣。
另一部鄭君裡執導、趙丹主演的電影《聶耳》,「把聶耳如何從一個熱情的愛國青年成長為一個光榮的共產黨員的過程,和如何從一個音樂愛好者成長為中國無產階級音樂奠基人的過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兼具藝術性與思想性,真實再現了聶耳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之下的成長,也直接反映時代的變革。
《麗人行》與《烏鴉與麻雀》都是經典的反應彼時社會現實的力作,《為孩子們祝福》則是趙丹執導的優秀兒童片,與本專題中另一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市民喜劇《街頭巷尾》(修復版,1948)一樣鮮少見於大銀幕。
電影《街頭巷尾》劇照
《家》(修復版,1956),改編自巴金小說,黃宗英與孫道臨和張瑞芳共同奉獻了精彩的表演。黃宗英在其中飾演美麗憂傷的「梅表姐」,學者許紀霖形容為「梅表姐憂鬱地一笑,永遠地載入中國電影史冊。」
電影《家》劇照
舞臺與銀幕上的表演成就只是黃宗英人生的璀璨一隅,回顧黃宗英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她的文學創作貫穿始終。自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黃宗英的文章即不斷見諸報刊;五十年代中期她出版多部詩歌散文集;五十年代末,她的報告文學相繼發表,一躍成為報告文學作者中的新星。
黃宗英曾先後憑藉《大雁情》《美麗的眼睛》《桔》等作品,連續斬獲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2019年,黃宗英獲得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因此本專題特別安排了兩部由黃宗英編劇的電影作品,其一是展現託兒所保育員工作的《平凡的事業》(1958),其二是講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鋼鐵廠技術革新故事的《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
這兩部作品幾乎沒有人看過,本次放映實屬難得,希望大家不要錯過。
此外,本月還有兩部黃宗英參演的影史經典進行放映,包括黃宗英及趙丹均有客串演出的《三毛流浪記》(修復版,1949)以及中日合拍的圍棋題材巨著《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修復版,1982)。
電影《三毛流浪記》劇照
另外,本月還將特別放映彭小蓮導演「上海三部曲」中最後一部作品《上海倫巴》(2006),影片以黃宗英與趙丹的愛情故事為藍本,帶我們走近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電影。
謹以此專題向黃宗英女士致以誠摯的敬意。
2021年開年,我們繼續延續上月「幸福奏鳴曲」專題放映,精心輯選另外11部經典國片佳作,陪伴觀眾朋友們度過冬日時光。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八九十年代的中國電影,湧現出一大批經典喜劇,《甲方乙方》(1997)毫無疑問是其中的佼佼者。無需多言,「好夢一日遊」,等您上門。
同樣在1997年上映的,還有張藝謀的經典都市喜劇《有話好好說》(1997),光怪陸離,荒誕不經,一句自帶語音播放功能的「安紅,我想你」也在我們的記憶中不斷迴響。
在《甲方乙方》之前,葛優與徐帆已經聯袂出演過《大撒把》(1992)。這部以出國潮為背景的電影,講述兩個被留守國內的男女之間的溫情故事。
而黃建新導演的《誰說我不在乎》(2001)則由馮鞏與呂麗萍主演,又名「一場因結婚證丟失而引發的婚姻危機。」
《過年》(1991)與《闕裡人家》(1992)都描繪了年關之際的家庭群像。《過年》由黃健中執導,以過年為線索展現複雜的東北大家庭生活,趙麗蓉憑藉此片獲1990年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最佳女主角大獎。《闕裡人家》則是吳貽弓的代表作,講述孔子故裡的五代同堂之家孔氏家族的衝突矛盾,老戲骨朱旭與趙爾康貢獻了相當精湛的表演。
電影《闕裡人家》劇照
另外本專題還將放映真實記錄家庭生活的紀錄片《四個春天》(2017),以影像緩緩雕刻一個家庭數十年間的溫柔變遷。
《心香》(1992)與《天堂回信》(1992)則溫情講述祖孫之間的親情羈絆。《心香》的故事在嶺南風景中娓娓道來,而《天堂回信》的感動則氤氳在九十年代初的北京冬日。
同樣講述老北京歡樂故事的,還有《父與子》(1986)和《找樂》(1993)。《父與子》是陳強與陳佩斯的經典父子喜劇系列的第一部。而寧瀛代表作《找樂》,則由黃宗洛飾演的老韓頭帶我們走進北京城祖父輩的喜怒哀樂。
從1月到2月的第一周,在每周二的「銀海戲苑」專題裡,我們安排了五部愛情題材的優秀戲曲片與觀眾朋友們見面。傑出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在《天仙配》(1955)中塑造了經典的「七仙女」形象。岑範執導的《牛郎織女》(1963)則留存下嚴鳳英後期表演的風採。
電影《牛郎織女》劇照
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和徐玉蘭在《追魚》(1960)和《紅樓夢》(1962)中獻上了珠聯璧合的表演,將古典傳說和文學經典中的愛情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
《花為媒》(1963)改編自《聊齋志異》的故事,由李憶蘭和新鳳霞主演,其中報花名、洞房對唱兩段都是評劇經典。
白蛇傳的故事在中國大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果你對《烏鴉與麻雀》印象深刻的話,黃宗英出場就手持一本《白蛇傳》的漫畫書看得津津有味。1月,優秀國產動畫片《白蛇:緣起》(2019)將在藝術影院首次放映。電影《白蛇:緣起》劇照
色彩瑰麗、想像力豐富的定格動畫長片《女他》(2018)也將放映,喜歡動畫的觀眾朋友們不可錯過。
電影《女他》劇照
《地久天長》(2019),王景春與詠梅演技絕佳。
此外還有,《鋼的琴》(2010)、《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2012)、《有人讚美聰慧,有人則不》(2012)、《狗十三》(2013)、《闖入者》(2014)、《心迷宮》(2014)、《路邊野餐》(2015)、《塔洛》(2015)、《八月》(2016)、《老獸》(2017)、《過昭關》(2018)、《阿拉姜色》(2018)、《送我上青雲》(2019)等優秀故事片以及《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尺八·一聲一世》(2019)等紀錄片。
2021年7月,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建黨100周年華誕。
習近平總書記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在這個重大歷史節點,立足當下,回望過去,深入了解黨的歷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簡稱「四史」)對於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電影與中國社會的發展歷史息息相關。作為凝聚國家民族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中國電影在百餘年間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承載珍貴歷史意義的經典佳作,反映現實,表達希冀。
從2021年開始,中國電影資料館將精選重要影史佳作,特別策劃推出「百年豐碑 紅色記憶」專題。讓我們一起通過大銀幕,共同回顧無數仁人志士在百年風雨徵程之中的披荊斬棘與慷慨前行。
圖為《開天闢地》(1991)海報,影片將在2月3日放映
= 外片精彩 =
1月,侯麥百年誕辰紀念影展仍將為影迷們帶來眾多精彩內容。「迴響篇」中的六部影片將與影迷們見面:充滿「法式」韻味的《南法撩妹記》(2020)、《將來的事》(2016)和《弗蘭琪》(2019);來自東亞的《夜以繼日》(2018)和《福岡》(2019);伍迪·艾倫的《咖啡公社》(2016),2020年的新片《眼淚之鹽》(2020)。而上個月已經放映過的10部侯麥作品會再一次出現在大銀幕,讓更多的觀眾有機會感受侯麥美學。這10部作品包括「喜劇與諺語」系列中的《飛行員的妻子》(1981)、《沙灘上的寶蓮》(1983)、《女友的男友》(1987)、「四季故事」全系列、以及《雙姝奇緣》(1987)、《人約巴黎》(1995)和《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2007)。
排片表 | 箴言與迴響——埃裡克·侯麥百年誕辰紀念放映
1月,小西天2號廳將放映理察·林克萊特自編自導的《各有少年時》(2016)。時間撥回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群剛入大學的棒球隊員怎樣度過一個周末?迪斯科、樂隊、酒吧、派對……年輕的時光使得電影本身就像一場兩小時的派對,肆無忌憚又令人意猶未盡。2號廳座位較少,記得搶票~電影《各有少年時》劇照
2月,是枝裕和導演的《比海更深》(2016)將出現在1號廳的大銀幕,繼續以他溫情含蓄的風格,注視著一個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和波瀾。影片以導演少年時生活過的公團住宅為拍攝地,細節中融入了導演的記憶。在令人懷念的風景中展開虛構的故事,是枝裕和實現了又一部細膩感人的佳作。
電影《比海更深》劇照
此外,2號廳還將放映三位著名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肯·洛奇 、 埃曼諾·奧爾米合作的《火車三段程》(2005)。百子灣廳則繼續放映埃米爾·庫斯圖裡卡的《地下》(1995)、北野武的《阿基裡斯與龜》(2008)、周防正行的《談談情跳跳舞》(1996)。
大友啟史執導的《影裡》(2019)由綾野剛和松田龍平聯袂出演。兩人互為表裡,演繹出人際關係中互相靠近之時的含蓄曖昧、驟然分離後重塑認知的黑暗與痛苦。而光明與陰影不斷糾纏的雙面人生也與311地震有直接的聯繫,再一次顯示日本影人在震後開啟的思索與回答。《幸福的拉扎羅》(2018) 兼具魔幻現實主義和寓言諷刺意味,從歐洲封建時代直接跳進現代工業城市,折射出義大利社會的飛速變遷。全片以「拉扎羅」這一純潔善良的形象來代表一種非現代的目光,注視著當下的社會,展現出生活的異化。
1月有兩部「新現場」高清放映系列劇目:《大鼻子情聖》(2019)和《誰害怕維吉尼亞·伍爾夫?》(2017)。
《大鼻子情聖》原作是最受歡迎的法國喜劇作品之一,而此版《大鼻子情聖》(2019)對這部英雄喜劇進行了大膽的當代改編:詹姆斯·麥卡沃伊飾演的西哈諾一口蘇格蘭鄉音;極簡舞臺上,身著現代服裝的多元化演員帶來了複雜身體形象,豐富了原作中愛情與自我的表達。
《誰害怕維吉尼亞·伍爾夫?》是美國著名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1962年的作品。故事發生在歷史系教授喬治和妻子瑪莎的客廳,劇作充滿了喜劇包裹下的絕望,表演也歇斯底裡,令人筋疲力盡,準確地傳遞出現代人的生活狀態。
《肉與靈》(2017)由伊爾蒂科·茵葉蒂自編自導,講述了一個超現實的愛情故事:一對性情孤僻的男女在找到對方之前,靈魂已然相識,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怎樣克服種種障礙,讓身體接近?本片獲得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
保羅·范霍文與伊莎貝爾·於佩爾在《她》(2016)中的合作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導演善於營造視覺快感,並以音效音樂來把控觀眾心理,而於佩爾則獻上令人震撼的表演,使影片在驚悚、諷刺和幽默之間取得了平衡。
電影《她》劇照
《人生果實》(2017) 是劇組長期跟拍建築師津端修一及其夫人英子所形成的一部誠意之作。這對夫婦選擇了與自然共生,在家居空間裡用心生活。而他們豐富的閱歷加之樹木希林的旁白,讓這部紀錄片美好且感人。
《亞歷山大·麥昆:浮生如秀》(2018)——集浪漫與危險於一身的時尚鬼才麥昆,以其驚才絕豔的設計和備受爭議的生活令人難以忘懷。本片同樣華麗又黑暗,在密集的信息中展現出麥崑曲折豐富的一生。
1月影片將於明天(12月29日)中午12點開啟售票,全部採取網絡售票方式,不提供現場售票,網絡購票平臺:淘票票。註:2月影片放映暫不開票,開票時間請留意本公眾號和資料館官方微博後續通知。下圖是2021年1-2月放映片單。欄目編輯 | 宋路雲 責任編輯 | 李婉嬌掃碼關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官方微信公眾號,第一時間獲取聯盟影訊、活動預告、購票渠道等相關信息!